书城文学留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2994600000023

第23章 留学美国(22)

吴大猷即将毕业,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迷茫。他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学校希望他能够留校当助教。而吴大猷自己则觉得,留学深造对他的发展更有帮助。但是留校的机会也很难得,他不想放弃,毕竟深爱的女友阮冠世还在这里。

对吴大猷了解颇深的阮冠世,知道他的顾虑,支持他留学的想法;并鼓励他报考清华公费留美。可惜吴大猷落选了,因为名额所限,清华只录取了该校的另一位学生。旁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可吴大猷并不觉得遗憾。虽然不能出国,但是能留校教书,与阮冠世在一起,他也很满足了。

这时,阮冠世被诊断出患有了肺病。吴大猷悉心照料她,想起自己老家母亲常做的一种广东民间滋补品——隔水文火炖牛肉汤,味道好,又补身子,就去菜市场买好了材料,自己回忆着母亲的做法,炖熬起来。炖好以后,托工友送进了女生宿舍。阮冠世接过香喷喷的牛肉汤,非常感动,也总让同室好友们一起品尝。谁尝了都夸味道真好,说吴老师不仅学问大,厨艺也高。当然,女孩们又要和她开玩笑了。

但是,阮冠世的病总是时好时坏,缠绵不去,让她的身体十分羸弱。阮冠世才貌出众,和吴大猷堪称一对璧人,一直被无数人所艳羡。但是,因为阮冠世的身体情况,有些亲友开始劝诫吴大猷慎重考虑。看好吴大猷的师长,也担心他为照顾阮冠世而影响到他的前途。

渐渐地,阮冠世自己也觉得不想耽误吴大猷,忍痛想和他分手;甚至决定答应另一追求者。吴大猷当即拒绝阮冠世分手的话,并且对关心自己的亲友们说:“生活里如果没有她,我就不会幸福!”

吴大猷在南开任教了2年,终于在恩师饶毓泰的帮助下,可以与爱人一起留学了。但他自幼丧父,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宽裕,申请的助学金要负担两个人的生活,有些困难。他只得找远在河南的四姑妈借了3500元钱;四姑妈心疼他,又送了他500元钱。他带着这4000元钱,与阮冠世于1931年9月启程奔赴美国。

在前途上依然有许多磨难等待着这对恋人,但是他们彼此都相信,无论什么困难都可以度过。

本来,吴大猷在申请留学补助时,想选择去德国。但是由于语言问题,他只得改成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助学金申请成功之后,在正式择校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吴大猷不知道自己该选哪个学校,没有明确的方向,对未来的工作心里也没有什么打算。而且,他对美国大学的情况不甚了了,更不用说每个学校的物理研究方向及特长了,可以说毫无所知。

所以,他在择校的时候闹了一个大笑话。他从密密麻麻的学校一览表中挑了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另一所学校。结果收到最后一个所选学校的信函时被称为“女士”,他才醒悟,原来这是一所女子大学。

最后他选定了密歇根大学,决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学校的收费最低。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竟然歪打正着,选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学校。密歇根大学物理系是美国发展量子力学的中心,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在世界物理学,尤其是在美国物理学处在快速发展的时候,中国留学生成就的大小,与他们所选择的留学机构的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机遇好,选择了一个一流的研究中心,师从在前沿领域工作的导师,取得重大成果的可能就会大许多。所以吴大猷的运气很好,冥冥之中注定了他必定要成为物理学大师。

夫妻相濡以沫,学业创造记录

吴大猷一入校,就给导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密歇根大学规定,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修一部分基础课程。吴大猷把自己在南开教授《高等力学》时编写的讲义拿给导师看,导师发现他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基础课的知识,可以不必再修那些课程了。

当初在南开时,因为学校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授《高等力学》和《现代物理》两门高年级课程,只好让吴大猷这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员来教。他受宠若惊之余,也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只好借此机会拼命提升自己,自修了《古典力学》、《热力学》和《量子论》等许多物理学著作。没想到,自己为了胜任工作而自学的那些知识,现在却有了意料之外的大回报。

在密歇根大学求学期间,吴大猷认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位恩师雷道尔。雷道尔是物理系主任,是红外分子光谱研究的鼻祖,还在密歇根组织了著名的暑期理论物理讨论会,几乎欧美所有重要理论物理学家都到会报告过。每年夏季,美国各地的相关学者和研究生纷纷赴会,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一时有美国理论物理的“麦加”之誉。他在物理学上的研究和理论,甚至在思想、行为上,都对吴大猷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大猷后来在自己的《回忆》中写道:“我知道的、认识的物理学家及其他科学家不少,但是未见有为人简朴、诚实如他(雷道尔)的……十余年我在台湾的发展科学工作中,对若干事的政策及学术之支持态度,可追溯于他的影响,但是我所犯直言之病,辄非由他学来的。”

这位声名卓著的老师,很快就看出吴大猷在物理学方面的过人才华,即毫无顾虑地邀请才入学不久的他参加自己的红外线光谱实验,试着寻觅某些原子的红外光谱。

吴大猷也确实没有辜负雷道尔的信任。他虽然没在光谱上有突破,却打起了光谱仪的主意。他给红外光谱仪做了一个改进,设计出一套分光仪上弯形的狭缝,使光谱仪的性能提升了很多。生产光谱仪的厂家知道后,赶紧采用了这个设计。多年后,他想起这件事,不无遗憾地笑谈:“可惜当时没想到申请专利!”

出众的天资再加上刻苦钻研积累,使吴大猷用了不到1年时间就修完了硕士课程。

阮冠世却一直学业不太顺利,身体羸弱的她总是生病,医药费成了很大的一笔开支。她的奖学金根本不够用,还得靠吴大猷的助学金,这让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吴大猷更加生活艰难。于是,吴大猷想利用课余时间来打工。但是,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找份工作非常困难,即使有报酬也极低。在餐厅里洗1个小时的盘子,也就能换来一顿饭而已。

这时,正好有个单位要突击完成一项工程研究,需要找人帮忙。每晚工作10小时,每小时的报酬是50美分,3天下来就是15美元的收入,这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是不小的一笔钱了。有个朋友告诉了吴大猷这个消息,他毫不犹豫就一口答应下来,很快就开始了工作。

他每天从晚上8点一直干到早晨6点,走出实验室就去上课;下午回到住处,随便休息一会儿,可是屋里闷热难耐,根本无法成眠;吃过晚饭,又要匆匆来到实验室。一连3天几乎都没有合过眼,实在把吴大猷累得不轻。不过,为了能有足够的钱给阮冠世治病,再苦再累也值得。毕竟,身边有温柔的她相伴,他心里的满足是难以言表的。

等到假期,身边的同学们大多去度假、旅游了,吴大猷依然要继续打工,来支持生活用度。吴大猷是个很乐观的人,常调侃自己是“无钱一身轻”,不用担心银行倒闭,就几十块钱在身边。他和阮冠世两个人,平时很少有娱乐的机会。唯一的奢侈消遣,就是去看一场电影,还是很久才偶尔去一次。但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两个人的感情,反而在相濡以沫中使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而吴大猷的学业,不但没有因为生活的辛苦而耽误,反而以惊人的速度顺利完成了。他1年时间就修完了硕士课程,再1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创下了中国留学生获取博士学位的最快记录。他的博士论文,对当时的科学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在论文里提出了“铀元素之后是否有一系列14个化学性质相同的元素存在的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给因发现9种以上的超铀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西格博士以很大的启发,他在吴大猷的博士论文发表18年后拿到了诺贝尔奖。多年后,西博格初次见到吴大猷,高兴地说:“我当年能获奖,应该归功于你的论文。”

吴大猷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又得到了助学金,可在国外延长1年。他留在密歇根大学,继续跟随雷道尔教授从事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阮冠世则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这时候,阮冠世因肺病发作,住进医院实施手术,但术后并没有什么效果。1933年冬天,她的病情加重了。学校医院无能为力,只好把她送到纽约市以北的一所疗养院里慢慢休养。吴大猷一有时间就乘火车去看她。

饶毓泰教授于1932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当他得知吴大猷已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时,便发去聘书,聘请他到北大任教。得知此消息,吴大猷当然非常高兴,不但马上能见到对自己恩同再造的老师了,还能在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任教。

但这时候,阮冠世的病情虽然稳定了,但是还需要疗养一段时间,她的身体状况受不了长途奔波。吴大猷对是否马上回国有些犹豫了。

这时候,善解人意的阮冠世坚决支持他先回国,毕竟机会难得,待自己身体调养好后,也很快就回去。吴大猷考虑再三,为了能如期归国,只好依依不舍地辞别爱人,踏上归途。

阮冠世虽然劝走了吴大猷,但他走后,她在疗养院里已经无法待下去了。第二年春天,她毅然出院,拖着病弱之躯,独自回到了国内,去与吴大猷会聚。

【名家小传】

吴大猷(1907—2000),广东高要人。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大猷早年毕业于私立南开大学,并留校任教。1931年赴美国留学,1933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4年应饶毓泰(时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之邀,自美返国,任北大物理系教授,从此与北大结下不解之缘。1946年受当时政府之托出国考察,因国内形势变化而滞留美国,先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理论物理部主任、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教授、美国水牛城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62年受聘兼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1967年起兼任台湾“国家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92年率台湾物理学家代表团,回到阔别46年的北京,北大授予其“名誉教授”称号。

钱学森:他“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1935年8月的一天,“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从上海滩乘坐美国公司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船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他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类似同时期别的中国留学生,钱学森当年的志愿也是几次更改。

那时,“实业救国”的浪潮正席卷全国,无数年轻人以此制定了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高中毕业的钱学森,便锁定了以火车作为自己的目标;于是,他考入了直属铁道部的(上海)交通大学。正在他埋头苦学、立志以建设中国铁路事业为己任的时候,可盘旋在上海上空的日本轰炸机,却粉碎了他的梦想。日本绝对优势的制空权,让不少爱国青年警醒了。顿时,很多人投入了航空事业的研究,想造出中国自己的轰炸机、战斗机……

来到麻省:研究从地上转到空中

也是在此时,钱学森彻底改变了自己建设铁路的梦想,转而把目光投向高新技术领域的航空业。他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选修了一个外籍教师教授的航空工程课。他深知,如果想真正学习到深入的东西,就必须出国,到那些发达国家去学习他们的先进知识。于是,他打定主意一定要出去。

从交通大学毕业以后,钱学森便报考了清华学校的公费留美生。公费就是“庚子赔款”奖学金——1900年,义和团杀入北京,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八国联军以此为由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弃都而逃。翌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同意赔偿军费——白银4亿5000万两,史称庚子赔款。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在1904年发现美国浮报冒报军费达1倍多,经过艰苦谈判,美国同意退还庚子赔款中虚报部分,帮助中国办学,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10年,清华学堂因此建立,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专门培养、派遣公费赴美留学生。

很快,钱学森得到自己已被录取的好消息,他报考的专业是航空机架,只有1个录取名额,这个专业是在钱学森报考前一年才设立。钱学森在清华航空工程专业学习了1年时间,成为“波音之父”王助以及另一位航空业专家王士倬的得意弟子。

1935年8月,钱学森乘坐邮轮横渡太平洋,前往美国;接着又转至波士顿这个著名的大学城。美国一文一理的顶级学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在这里,成为波士顿的骄傲。

钱学森的目的地,是他两位导师的母校麻省理工,他选择的专业是航空系飞机机械工程。这里精英云集,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曾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麻省理工学习或工作。虽然作为首屈一指的学校,功课十分繁重,但是钱学森并不觉得辛苦,想学的知识自然多多益善。加上他的数学基础扎实,在交通大学和清华时,理论知识和演算都掌握得很好;而钱学森的母校交通大学,又几乎是全套模仿麻省理工模式,连课程设置、教科书都一样。所以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只花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航空工程硕士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有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很让他恼火。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男人抽鸦片,女人裹脚。钱学森立刻火了,掷下挑战书:“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比谁的成绩好?”美国学生当然清楚钱学森的学习能力,听了伸伸舌头,再不敢说中国人坏话了。

学工程就要到工厂去实践。当同学们都进入飞机制造厂实习的时候,钱学森却不能参加;因为当时美方规定,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以防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钱学森在清华的导师王助,当年曾担任著名的波音公司第一任总设计师,由他主持设计出了乙型水上飞机,却竟然不被允许进入测试场地。他受不了这种歧视,于是愤然回国。

遇到这种情况,钱学森虽然无比气愤,但是为了能学到更多东西,依然忍了下来。不能进飞机工厂学习工程的实际经验,就只能继续研究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了,而这也正是他的专长。他知道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是航空理论研究的权威,故决定去他所在的加州理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