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2988600000006

第6章 管理与组织目标(1)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组织的含义;

2.了解组织的分类,构成要素,实体组织的基本特征;

3.掌握组织目标、性质及其目标的类型,目标在管理中的作用;

4.理解目标一手段链的原理;

5.熟悉组织目标确定的原则和确定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6.了解组织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7.知道目标管理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基本过程;

8.正确分析目标管理的优点和缺点。故事中的管理知识

有一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佛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自己能如愿以偿。于是他就找出一张纸,写下他为用80美元旅行所做的准备:

1.设法领取到一份可以上船当海员的文件;

2.去警署申领无犯罪证明;

3.取得YMcA会籍;

4.考取一个国家驾驶执照,找来一套地图;

5.与一家大公司签订合同,为之提供所经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样品:

6.同一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可免费搭机,但要拍摄相片为公司作宣传;

当罗伯特完成上述的准备后,年仅26岁的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自己的旅行。结果,他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以下是他旅行的一些经历:

1.在加拿大的巴芬岛的一个小镇用早餐,他不付分文,条件是为厨师拍照;

2.在爱尔兰,花4.80美元买了4箱香烟,从巴黎到维也纳,费用是送司机一箱香烟;

3.从维也纳到瑞士,列车穿山越岭,只需4包香烟;

4.给伊拉克的某运输公司经理和职员摄影,结果免费到达伊明的德黑兰;

5.在泰国,由于提供给酒店老板某一地区的资料,受到酒店的国宾式待遇。

……

为实现目标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节组织

一个组织就像一部美妙的乐曲,不过,它不是单个个人的音符罗列,而是由人们之间的和声关系所谱成。

——彼得·德鲁克

我们必须把生命力注入一个组织,不仅给它一个心脏和一个大脑,还要给它一个灵魂。

——罗伯特·卡森

一、什么叫组织

管理学研究的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性,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组织目标更好地实现。由于组织类型不同、构成要素不同、组织特点不同,促使组织目标有效实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也就不同。对于组织,我们要从两方面去理解:即作为一个实体的组织和作为一个过程的组织,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作为一个实体的组织,关于一个过程的组织即管理的组织职能我们在后面再讨论。

那么,作为实体意义上的组织应怎样理解呢?组织是指人的集合,即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经过组织的分工与协作所形成不同层次的责任和职权制度的人的集合。

(一)管理学史上关于组织的理解与认识

1.战国时期荀况(荀子)的认识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为什么“人能群”日“人能分”又曰:“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里:“群”指合群性,即组织;“分”指不同社会地位、职务;“义”指分的标准,即伦理道德。

2.丹尼尔·雷恩对组织的认识

组织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与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这就说明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协调各种活动,组织是否存在与组织成员无关,即使全部成员换调,组织是存在的。

3.“组织管理之父”,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组织的理解

马克斯·韦伯是一个社会学家,他的理论可以称之为官僚组织结构理论,或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总括起来叫“科层制”理论。他认为,官僚组织结构是指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同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熟练的专业活动、明确的职责分工、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技术系统。官僚体制比其他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准确性、迅捷性、明确性、简单性、连续性、严肃性、同一性、严密的服从关系、防止摩擦、节约人力和物力等方面。而且认为任何组织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才能变混乱为秩序,实现其目标。所以他把权力分为三种,合理法定的权力、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力。

4.詹姆斯·穆尼的认识

穆尼在《组织原理》一书中指出:“从形式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他认为,组织是某一类人群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的行动形式。组织可以说是从属于管理的,是管理得以进行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工作得以进行以前,首先必须有组织存在。管理与组织的关系可以比喻为精神和肉体的关系,肉体是精神力量得以实现其目标和愿望的载体。同时,他还提出了组织效率的三大原则,即协调原则、阶层原则和职能原则。

5.美国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的认识

正式组织的基本性质使个人保持在“不成熟”阶段并妨碍自我实现,他批评泰罗以来管理学派关于组织的观点,认为正式组织有四个基本性质造成这方面的缺陷:一是劳动分工限制了个人的主动性,窒息了个人的自我表现。二是由于领导的安排,使个人依附于领导者而处于被动状态。三是统一指挥原则使领导者把持了通向目标的道路。当不包含个人目标时,问题就会增多。四是控制幅度使在最底层的个人的自我控制范围变小,个人看不到前景。因此,怎样改变呢?他认为:第一,离开这个组织;第二,力图往上爬,得到更多的自主权;第三,以攻击来表现自己,采取防御或退守措施;第四,要采取冷淡态度,不介入;第五,建立非正式组织,使自己能得到鼓励。

6.玛丽·派克·福莱特的认识

玛丽·派克·福莱特是新组织观念的代表人物,主张企业内部关系的“一体化”。她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界线是人为的,事实上并不存在这种界线,各级员工的职责应该都为整个组织做出贡献。如果组织中有了两类人:一类是发布命令的,另一类是接受命令的,“一体化”就很难实现。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她认为,一是根据事实的控制而不是人的控制;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控制而不是上面强加的控制;三领导不应建筑在权力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7.切斯特·巴纳德的认识

切斯特·巴纳德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任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洛氏基金会主席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等职。1938年出版《经理人员的职能》,后人称他是现代组织理论的鼻祖。因为,他是第一个从人与人相互合作的角度来解释组织的。他给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合作系统。”即组织不像极权国家,脱离人民与社会的支持,成为独立的“权力中心”。组织中的成员既是个人,又是组织的一分子。要求成员对组织有贡献,就必须对他提供适当的报酬。因为,工人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然后才是组织的参与者,而不是工具。因此,他认为:构成这样的组织必须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合作的意愿;二是共同的目标;三是信息交流是基础。

8.凯茨和卡恩的认识

1966年,凯茨和卡恩在其所著的《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中明确指出: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他认为这个组织有如下共同特征:一是从环境中输入能量;二是生产能力转换,即输出产品;三是将输出回送到环境中去;四是环境对系统的再投入;五是得到环境的支持使系统得以生存;六是信息反馈,即维护系统稳定或动态平衡;七是分化和精细化趋势;八是系统等价原则。

9.弗里蒙特·E·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的定义

他们二人在《组织与管理》一书中认为,我们要给各种类型的组织,大型的与小型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简单的和复杂的以及各种活动和起着各种作用的组织以一般的定义和概念模型。我们的定义是:

“一个属于广泛环境的分系统,并包括怀有目的而为目标奋斗的人们。

一个技术分系统——人们使用的知识、技术、装备和设施。

一个结构分系统——人们在一起进行整体活动。

一个社会心理系统——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

一个管理分系统——负责协调各分系统,并计划与控制全面的活动。”

理解这个定义的基本前提:

第一,作为社会的一个分系统的组织必须在整个环境超系统的控制下达到目标。

第二,组织为社会完成某种职能,接受社会的制约和要求,并对其环境超系统产生影响。

第三,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接受关于效率、效益和成员满意感等指标的检验。

1974年,二人进一步指出:开放系统与环境连续相互作用,并在系统仍然保持工作能力或能量转换的同时,达到稳定状态或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足够的稳定性,以便达成当前的目标。二是足够的连续性,以便让目的或手段有步骤变化。三是足够的适应性,以适应外事及环境(国际条件)的变化。四是足够的创造性,使组织在条件许可时主动变革。

二、组织的类型

由于人们的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组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和认识。

(一)根据组织的受惠者不同来划分,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四大类型

1.互利组织,是指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组织的活动而受益。这种组织为了其成员的利益而自愿组织起来,组织中的成员地位平等,都可以因自愿参加组织的活动使自己得到利益。如政党、工会、宗教团体、俱乐部等组织。

2.经济组织,是指通过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而使参与组织的活动者得到利益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受惠者主要是组织的所有者,但其他组织成员也因参加组织活动而受益。如企业组织。

3.服务组织,是指为某些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主要受惠者是社会公众当中与组织服务相关的某些社会公众,而不是所有的社会公众。如学校、医院、各种福利机构等。

4.公益组织,是指为所有社会公众或整个社会服务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受益者是所有的社会公众。如警察、军队、消防队、行政机构等。

(二)根据组织是否程序化(即是否程序化设立、是否程序化解散、是否程序化运作)划分,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更多地体现为程序化特征,组织刚性较为严重。

2.非正式组织更多地体现为非程序化特征,是自发形成的个体和社会关系网络。

(三)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

组织的最初形态就是实体组织,虚拟组织只是社会及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出现以后,虚拟组织才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网络是虚拟组织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组织结构的虚拟性。实体组织一般具有法人资格,虚拟组织则有可能不具有法人资格。虚拟组织一般有两种:即“组织内的虚拟”和“组织外的虚拟”,前者是指组织内部职能以一定形式转移由组织外部承担,组织只从事自己擅长的、核心的管理、经营活动。后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所结成的动态联盟。

2.构成人员的虚拟性。实体组织的构成人员,主要归属于该组织;虚拟组织的构成人员则主要不归属于该组织,如大学的教师。人员的虚拟性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有利于人才流动,但会造成人员不稳定。

3.办公场所的虚拟性。实体组织一般具有较为固定的集中的办公场所,统一上下班;虚拟组织基本上没有集中的办公场所,员工依自己的要求自行安排。

4.核心能力的虚拟性。企业核心能力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核心能力的培育及强化,实体组织传统上依靠内部发展,这必然面临着速度、资金、技术等的约束,而虚拟组织一般依靠外部能力,具有易重组、高速度、低成本的特点。

(四)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

按照罗宾斯教授的分析,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是组织设计的两种一般模式。前者是综合使用传统设计原则的产物,金字塔形态,一般高度复杂化、正规化和集权化;后者是综合使用现代设计原则的产物,扁平式结构,一般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和分权化。

三、构成组织的一般要素

现代社会中组织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组织的形态各种各样,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组织,抽象到具体的组织形式,从一般意义来看,组织有其构成一般要素:

(一)人。人是构成组织的最根本要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组织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越来越细密,任何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由于工作分工的不同,组织中必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要由合适的人来完成,组织的目标也必须通过组织中人的工作来实现,因此,没有人就没有组织。

(二)目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根据或原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组织的存在都是以目标为依据的。组织因目标而存在,目标因组织存在而实现,没有组织目标,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设立的,都是在不断地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由于组织目标不同,组织中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的分工与协作也就不同,决定了组织中的岗位及其组织的具体形式也就不同。

(三)组织规范。组织规范是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组织规范是一定的组织制定的约束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为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表现为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等。组织通过组织规范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组织行为合乎于组织目标的要求,并约束和激励组织成员团结协作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因此,组织规范是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没有组织规范,组织只能是松散的、无效率的,更谈不上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实体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组织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组织目标而存在的,共同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正式组织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使所有组织成员受益,而非正式组织则是保护或满足成员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要求。

(二)没有分工与合作不能称其为组织。一定的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工作内容和工作分工与协作,也决定着组织形式及其结构。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将组织的工作任务按照目标要求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甚至是个人,并要求相互协作。除此之外都不能称其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