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原理
2988600000053

第53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2)

(1)品格,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道德、品行、人格等。品格是一个人的本质表现,好的品格能使人产生敬畏感,并能吸引人,使人模仿。

(2)才能,即领导者的才干。一个有才干的领导者会给事业带来成功,使人产生敬佩感,吸引人们自觉地接受其影响。

(3)知识,即知识水平的高低程度。一个人的才干与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知识是对自身和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知识丰富的领导者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并产生信赖感和依赖感。

(4)感情,即良好的感情关系。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越大,彼此的影响力就越大。

(三)领导者施加影响的方法

领导者如何对下级施加影响,管理理论家加里·尤哈鲁在1981年出版的《组织中的领导》一书中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一些方法:

1.合法的请求方式,即利用职权请求下属做工作。

2.奖励等辅助方式,即利用报酬强化激励下属的行为。

3.惩罚性的方式,即使用批评、扣发工资、奖金等强制下属的行为。

4.恰当的说明方式,即下属愿意或不愿意时,通过耐心说服使其接受。

5.通过本人的个性方式,即通过自己的个性、品质和爱好影响下属。

6.鼓励号召的方式,即通过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价值观念鼓励下属。

7.对信息情报进行控制的方式,即通过控制事件信息的渠道、范围等影响下属,甚至可以采用歪曲修改信息情报来影响下属,但有时不太道德。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不同的领导情境,需要不同的领导风格。

——保罗·赫塞与肯·布兰查德

领导必须对下属做出的决策负责,尽管在做出该项决策是依据的是集体意见。领导向下属授权时必须准备好承担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一切风险。授权绝不是为了推卸责任。

——罗伯特·坦南鲍姆

一、领导特性理论

特性理论又称特质理论,是现代西方人格构成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性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性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领导特质理论也称伟人理论,是研究领导者的心理特质与其影响力及领导效能关系的理论。早期的领导理论研究重点主要放在领导者个人的性格或特性上,即特质理论。特质理论假定特性的存在,并且假定领导者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到了20世纪中期,领导特性理论受到了挑战,认为某些个性特点不是天生的而是能够努力得到的,能够将有效的领导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认为领导者有六项特性不同于非领导者,即努力进取、领导愿望、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工作相关知识。当时,大量的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具备恰当的特质,只能使个体更有可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但他还需要采取适合情境的正确的行动。领导并不是个人所拥有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它与社会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关。后来,研究工作转向了对领导者偏好的行为风格的研究。

因此长期以来,对于领导特性理论,不同的人存在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确实有某些个性品质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领导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不具备这些特质者就无法当领导;第三种观点认为,很多领导者并无上述天赋的个性特质,并且很多有上述特质的人也并未成为领导者。

根据这些品质和特征的来源所作的不同解释,可分为传统特性理论和现代特性理论。传统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性是天生的,是遗传因素决定的,这种观点现在很少有人赞同。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究竟应具备哪些品质或特征呢?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

1.亨利,美国行为科学家,于1949年提出了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12种品质:(1)成就感;(2)干劲大,工作积极努力,富有挑战性;(3)保持良好的上下级关系;(4)组织能力强;(5)具有非凡的决断能力;(6)自信心强;(7)思想敏捷,富于进取;(8)知难而进;(9)讲求实际,重视现实;(10)不只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疏远;(11)独立性强;(12)忠于组织,尽忠职守。

2.普林斯顿大学的鲍莫尔,美国行为科学家。他从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和胜任领导工作的要求方面研究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提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10个条件:(1)合作精神,即愿意与他人一起工作,能赢得人们的合作,对人不是压服,而是感动和说服;(2)决策能力,即依靠事实而非想象进行决策,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3)组织能力,即能发现和运用部下的才能,善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4)精于授权,即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5)善于应变,即机动灵活,善于进取,而又不墨守成规;(6)敢于求新,即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观念有敏锐的感受能力;(7)勇于负责,即对上级、下级和产品用户及整个社会抱有高度的责任心;(8)敢担风险,即敢于承担企业发展不景气的风险,有创造新局面的雄心和信心;(9)尊重他人,即重视和采纳别人意见,不盛气凌人;(10)品德高尚,即品德上为社会人士和企业员工所敬仰。

3.拿破仑·希尔(1883—1970),美国著名的成功学、人际学和创造学专家。他在研究并总结的走向成功的17条定律中,认为领袖人物应具备以下特征:(1)毫不动摇的勇气;(2)良好的自制性;(3)强烈的正义感;(4)坚定的决心;(5)具体的计划;(6)付出超出所得的习惯;(7)迷人的个性;(8)掌握详情;(9)同情和理解;(10)有责任感;(11)富有协作精神;(12)果决是领导者的特色;(13)要善于与员工沟通;(14)正面赞扬和激励员工;(15)敢于冒险;(16)领导者要有创意。同时,他认为领导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培养方法有:一是跟你想影响的人交换意见;二是考虑要周到;三是尽量追求进步;四是找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或从事有益的活动。

4.巴斯的领导品质特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领导要具备的品质有:(1)强烈的责任感;(2)精力充沛;(3)追求目标;(4)具有冒险性、创造性;(5)富有自信力和辨别力;(6)愿意承担责任;(7)愿意忍受挫折;(8)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

5.著名心理学家吉赛利(E·Echiselli)通过对300名经理人员的调查,在《管理才能探索》一书中,提出了领导者应有的八种个性特征和五种激励特征。

八种个性特征是:(1)才智:语言与文字方面的才能;(2)首创精神:开拓创新的愿望和能力;(3)督察能力:指导和监督别人的能力;(4)自信心:自我评价高、自我感觉好;(5)适应性:善于同下属沟通信息,交流感情;(6)判断能力:决策判断能力较强,处事果断;(7)性别:男性与女性有一定的区别;(8)成熟程度:经验、工作阅历较为丰富。

五种激励特征是:(1)对工作稳定性的需要;(2)对物质金钱的需要;(3)对地位权力的需要;(4)对自我实现的需要;(5)对事业成就的需要。

吉赛利对这些特征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具体分析了每个特征对领导者的领导行为的影响,并且指出了这些特征的相对重要程度。

吉赛利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有效的领导者,首先是才智和自我实现,以及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等,这些特征对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关系较大,而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工作经验等则关系不大。其次,一个有效的领导者的监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是驾驭事业航程顺利前进所必不可少的。最后,男性与女性的区别与事业成功与否关系不大。

以上所列举的有关领导特性的理论,充分说明领导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和实践中获得的。同时也说明领导在领导过程中发挥所拥有的某些特性是不完全均衡的,这才形成了领导者各自的个性和领导风格。但是,领导特性理论只注重领导者自身特性因素的研究,而忽视了领导者所处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情境以及追随者、甚至是被领导者的状况对领导者个性和风格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领导方式理论

领导方式理论主要研究领导者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以便寻求最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该理论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性,而是领导者采用什么领导方式,形成怎样的领导作风,领导者具体怎么做。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领导行为方式要么关注工作效率,即以工作或生产为重,要么关注人际关系,即以人为重,要么二者兼顾,这样就在领导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领导行为或风格。

(一)团体的领导方式理论

最早对领导作风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卡特·勒温,他在团体动力学理论中,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的工作方式对下属群体行为的影响,把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分为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作风:即专制型、民主型和自由放任型。

1.专制型领导方式

所谓专制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即靠权力和命令让人服从。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别人意见,所有的决策都由领导者自己决定;(2)从不把任何消息告诉下级,下级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而只能察言观色,奉命行事;(3)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纪律约束、训斥和惩罚进行管理,而很少有奖励;(4)领导者事先安排一切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下级只能服从;(5)领导者很少参加群体的社会活动,与下级保持相当的心理距离。

2.民主型领导方式

所谓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与下属共同讨论,集思广益,然后再进行决策,要求上下融合,合作一致地工作,其特点是:(1)所有的政策是在领导者的鼓励和协作下由群体讨论而决定的,而不是由领导者单独决定。制定的政策是领导者和其下属的共同智慧的结晶。(2)分配工作时尽量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3)对下属的工作不安排得那么具体,使个人有相当大的工作自由、较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4)主要应用个人权力和威信,而不是靠职位权力和命令使人服从。谈话时多使用商量、建议和请求的口气,下命令仅占5%左右。(5)领导者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与下级无任何心理上的距离。

3.自由放任型领导方式

所谓自由放任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的职责主要是提供与组织有关的材料和情报,给下属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其特点是:(1)工作事先无布置,事后无检查;(2)权力完全给予个人,个人自由度大;(3)组织无规章制度,完全凭借个人的自觉性。

勒温认为,这三种领导方式中,只有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最好的。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不同方式。

(二)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罗伯特·坦南鲍姆(1915—2003),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长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商管理学院任教。对领导行为、敏感性训练和组织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怎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型》(1958年,与施密特合著)、《领导和组织:一种行为科学观点》(1967年)。沃沦·H·施密特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55—1977年间与坦南鲍姆共事,在公共管理方面有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组织的新领域与人类价值观》(1970年)、《谁把孔雀变黑白了》(2003年)。二人都曾担任企业的咨询工作。

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于1958年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他们按照领导者运用职权的程度和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把领导行为模式看作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图普,是以专权独断为一端、以高度放任为另一端连续7级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领导模式,并进行分析,就有出现不同的领导方式: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领导模式的选择问题,即采取何种领导模式以及何种领导模式可行有效,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系:一是领导者方面的因素,包括领导者的价值观念、领导者对下属的信任程度、领导者对领导方式的偏好和倾向、领导者在不确定环境中对安全感的需求;二是下属方面的因素,包括下属主动要求有比较多的独立性、下属准备承担决策的责任、下属相对来说比较能够接受模糊性、下属对工作任务或问题本身有兴趣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下属理解并完全赞同整个组织的总体目标、下属充分具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下属已经习惯于参与决策的想法和做法;三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组织的类型和性质、群体能否在一起工作、工作任务或问题本身的性质、时间压力。

因此,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须敏锐地认识到在某一特定时刻影响他们行动的种种因素,准确理解他自己、他领导的每一个人以及组织和社会环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领导系统理论

领导系统理论又称第四系统理论,是密执安大学的现代行为科学家伦西斯·利克特(R·Likert)教授和他的同事做了长达30年的研究,将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进一步推演,并以数百个机构为对象进行领导方式的研究,提出的一种对领导方式分类的模型。

1.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专权命令”方式。非常专制,习惯自上而下发布信息和命令,而不注意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很少信任下属,采取使人恐惧与惩罚的方法,决策权限于最高层。

2.仁慈式的集权领导:“温和命令”方式。采用奖赏与惩罚并用的激励方法,允许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沟通,向下属征求一些意见,授予下属一定决策权。

3.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商议—讨论”方式。对下属报有相当大的但又不是充分的信任,在最高层制定主要政策和总体决策时,允许低层部门做出具体问题决策,并在某些情况下进行协商。

4.参与式的民主管理:“集体参与”方式。对下属在一切事物上都报有充分的信心和信任,总是从下属获取设想和意见,并积极地加以采纳。这是领导群体的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