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忠告
2988200000016

第16章 巴菲特简单制胜的投资艺术(2)

作为华尔街的股神,巴菲特并非每次投资都是那么坚决果断的,他偶尔也会有迟疑的时候。那是在1969年,当时阿姆斯特朗把星条旗插上了月球,整个美国社会情绪极佳,经济增长率出奇的高,股市极其繁荣。巴菲特合伙公司1968年获得了成立以来的最佳业绩:效益比前一年上升了59%,而同期道·琼斯指数只升了9%。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动下,市场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一些大公司四处扩张,而另一些公司则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盈利大幅增长的假像。投资大众被这些假像所蒙蔽,不断推高股价。虽然,巴菲特声明不会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是,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1929年危机的剪报以时时提醒自己。他预感到,危机早晚要到来。他告诫自己:股市狂升时要避而远之。平生只服从自己直觉的巴菲特决定清理基金,分配给股东,搞得股东们目瞪口呆。他本人当时已有2500万美元,但一个子儿不动,静观股市回落。从而以便抓住商机。

到1970年年初,美国股市开始大幅振荡。接着,华尔街的著名股票一个接一个猛跌。此时,巴菲特那种天生的猎人本能再次复苏,他投资生涯中更加耀眼的第二幕开始了。他建立起一种新的基金,取名为“伯克希尔”,这是新英格兰一家老纺织公司的名字。当时,老公司早已荡然无存,没有一座工厂,没有一个工人,只留下一块招牌。后来,这家小企业在巴菲特手中成了最负盛名的控股公司,30多年间股价奇迹般地上升了几千倍。

70年代初,美国股市一片萧条。巴菲特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了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他从1973年开始悄悄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这使该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坐卧不安,他搞不清这位神秘人物的真实意图。第二年,凯瑟琳终于见到了这个名叫巴菲特的陌生人,她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巴菲特答应了,但作为交换条件,他从《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里得到一个位子,并和凯瑟琳成了好搭档。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0%。10年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而今,伯克希尔公司是美国好几家大跨国公司的主要股东。——可口可乐的8%,吉列的8.5%,美国运通的11%,迪斯尼的3%,韦尔斯·法戈的8%,《华盛顿邮报》的17%……到2000年年底,这些股份的总价值为372亿美元。

巴菲特虽然号称为“股神”,但他也是一个凡人,也有着人性的弱点。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很好地克服人类的诸如贪婪、恐惧等弱点,他一方面以稳健投资为原则,另一方面他决不放过每一次机会,他就像一个老练的猎手一样,只要看准机会,就会动出击,决不手软,他的投资作风真的让人心服口服。

胆子还需放大一些

股市上的很多股民,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赚一些是一些,赚一点是一点,咱们也没有赚大钱的能耐,赚点小钱也就行了,因此他们总是热衷于在股市中买进卖出的。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赚到大钱的。

有人说:“炒股如同做人,自信而有能力的人,是决不会满足于蝇头小利的。他们每次都希望赚足够多的钱,如此经过几次之后,他们的个人财产就会翻几倍。就如我们熟知的巴菲特一样,他在几十年的投资活动中,买卖的动作不多,但每次的买卖能做到看得准,落得狠。同时他也能够极好地掌握攻守时机,真正做到攻守自如。因此,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古代的武术家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习武的人不练功,只是打拳,拳打千遍,身法自然,但却是花拳绣腿,并不中用,拳拳无力,脚脚软绵绵,对着一个肌肉结实练功不练拳的硬汉,每一拳打在他身上,也不过如蚂蚁叮咬,打十拳一百拳都伤不了对方。相反,练拳兼练功的人,像李小龙那样,拳快如风,而且力度雄浑,一拳便足以结束一场较量。在股票市场上,欠缺技术与信心的人,就好像是练拳不练功的习武之人,拳脚不断打出,但对方(股市)却觉得不过是小虫叮咬,反反复复的买卖,却没有赚上多少。

有很多股民,总觉得在股票市场上,如果不做些什么买卖,就好像很不过瘾似的,所以,总是在股市上抢进抢出的。选一些股票买入,又看看自己手上有什么股票可以卖出,在看市看得准确的时候,只要有赚头,便随时卖出收钱,再找下一个机会。

我们可以假想,每一次买卖就是一趟出拳或腿击,因为力弱,打了一拳又一拳,每拳都是收效甚微。投资者放了很多时间在看市上,全职炒股票的,更是常常坐在证券行内看报价机,不断留意股票价位,升得合适就卖掉,跌到一定程度也会卖出,并且留意每一只可能赚钱的股票。不过,有不少投资者每一只股票的买卖,结算下来,就算是有赚的,也不过是赚一点点而已,但如果一次错看了行情,却可能亏不少,赚就赚颗糖,亏时却亏一家工厂,赚亏相距大得不成比例。就好像你打一千拳,对方还没有倒下,但对方不过一拳,你就整个躺下来,再也站不起来,给技术性击倒,用担架抬离擂台。重量级的拳坛猛人泰森就是这样强而有力的人,他的拳非常有力度,就算他给敌人击中多拳,他也未必输。但只要给泰森击中一拳,整场赛事便可能很快结束。因为他的拳猛,大多数对手都受不起。

很多投资人目光短浅,反复地进行股票买卖,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及心血,却没有得到多少成果,不是没有赚,但只是一些蝇头小利而已,就好像小孩子玩游戏玩很长时间,却只是赢少许奖品。从经济效益来说,那是不值得的。机会可不是那样微细,只是他们没有善用,基于安全理由,他们以为每次赚一点,时间久了,也会积少成多。

其实,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你不敢保证每次都赚,如果时机运气不好,可能辛辛苦苦赚回来的,很快就一次赔光。投资人在投资股市后,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对每一次买卖都认真行事,等到机会来临之时,就好好把握,买入之后就要有信心守久一些,以求每次机会赚到最足,或差不多赚足。

以为每次投资只赚一些就足够,带着这种错误观念炒股的人,并没有留意到,一个认真从事股市投资的人,在看市时是很劳心、很疲倦的。虽然入市之后,可能安静下来,暂时不再出市,但实际上,他可能像一头等待老鼠从墙洞爬出来的猫,虽然动也不动一下,却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处于戒备状态。股价正在上升,他们会小心计算评估,看看有没有跌的迹象,是不是快升到尽头了,一经看准,随时离市,但又不可以杯弓蛇影,以免错失赚大钱的机会。因此,静止并不是绝对的静止,行动静止但头脑却很活跃。

频繁买入、卖出的人收获虽小,但所耗费的心力却不比大炒的轻松,一样是密切关注股市,随时决定买入卖出,决定买卖哪些股票,做好买卖计划等。实际上,频频买卖可能比一次买入力求赚足的人,更加伤神。反复买卖的投资者是短视的,他们只想赚快钱,但并没有理解“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小鱼也不放过,短线一条掷在浅水区,全都是小鱼,钓上一百条,也及不上人家只钓一条大的。

怎样的做法才正确?我们可以参考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每次只买少许质优价兼的股票,放在手中长期持有,选择合适的时机卖出,这样时间久了才会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收益。

忠告17:目标明确更容易成功

明确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最终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投资股市更是如此,这正如巴菲特所形容的:

金融市场总是像摩托车运动一样戏剧性地变化,而要到达目的地必须只有一个目标,这跟射箭是一样的,只有目标专一,才能达到目的。让巴菲特感到非常迷惑的是,有那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经验丰富的职业投资家在华尔街工作,但证券市场上却没有因此形成更多逻辑和理智的力量。实际上,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往往价格波动最剧烈。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决定股价,他们只能希望通过公布公司的信息来鼓励投资者理智地行动。巴菲特注意到股价的剧烈波动是非正常的人为因素引起的,一些机构投资者短视与投机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与他们持有的公司的业绩有关。

巴菲特自信的长期购买及持有的战略与当今机构投资者的看法背道而驰。每当华尔街稍有风吹草动时,机构投资者会迅速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买人或卖出)。他们的行为主要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而不是对公司良好的内在价值的体会。巴菲特对于那些机构投资者只是盲目地跟风的非理性做法相当不理解,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做。相当多的评论家认为,奉行分散投资这一传统准则的机构投资者比巴菲特更谨慎。巴菲特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承认机构投资者的确以更传统的方式投资,但是更传统的方式并不等同于更谨慎的方式。而且,谨慎的行动来自对事实的充分了解和理性的分析。巴菲特不以“大人物”同意他的观点而自信,也不因为得不到他们的认同而丧失自信。无论人们是否赞同,巴菲特坚持以谨慎的方式管理金钱。

按照巴菲特的观点,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业绩平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智力的问题,而是机构决策存在着太多的失误与不理智造成的。机构投资决策通常是由一些小组或委员会制订的,那些小组或委员会对风行的组合理论有着强烈的喜好,他们往往把安全等同于平均。他们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盲目地推崇与继承分散化投资理论。

巴菲特指出:“大多数基金经理没有积极开动脑筋,而是像个傻瓜一样进行决策,他们个人得失心太重了,他们只是时时处处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他们往往出错误的决策,但他们往往不会考虑到这种决策的愚蠢与非理智。因此,对他们来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坚持走自己的路

巴菲特在他几十年的投资活动中,始终能够做到坚持走自己的路,他选择到自己真正信任的股票后,从来不去在意股市的波动,不管股市如何动荡,他都能做到从容淡定。他打个比方说人们拥有股票就该像拥有房屋一样,无论房地产怎样动荡,都不会感觉到心神不安,就算股市连续下跌,也不应恐慌,应坚信有价值的回归的那一天。

巴菲特还对长期持有的投资原则的信守格外坚定,他要依靠连续性来赚取利润,极少涉足短期投机行为,而且对此一直深恶痛绝。就是他的姐姐为一次类似轮盘赌的债券交易背负了巨额债务,巴菲特拒绝为她承担责任,姐弟俩为此长期交往淡泊。

巴菲特也有过几次失误,如买入美国航空后,民航业的竞争趋于激烈,各航空公司的营运都受到很大影响,随后海湾战争爆发,美国航空出现巨额亏损。另外伯克希尔纺织厂没有及早关闭,资产贬值严重,承受了一笔不小的损失。巴菲特也许太留恋创业的岁月了,一直不愿作最后的决定,那是伯克希尔的发源地,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当年伯克希尔的影子。

还有1987年,股市道·琼斯指数达到2500点,巴菲特却犹豫着,无法决断他的投资方向,错过了这个世纪“最后一次的发财机会”。纵观巴菲特的整个投资经营,成功无疑是巨大的,可口可乐、吉列、雷诺烟草公司等都收益巨大:伯克希尔公司已是个拥有多种经营多项投资的集团企业,其中有报业、银行、保险业,甚至还有小型的制作工厂。到1987年10月,巴菲特的种种不安得到了证实,他果断抛出手中所有的阶段性股票,仅保留三种永久性股票。很快,便是股票市场的“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一”,股市终于酿成大崩溃,许多投资者为此倾家荡产,损失惨重。那段日子,巴菲特和他的伙伴们是少有几个不关心市场的人,他们聚集在弗吉尼亚的著名古堡,盛赞那里的风景十分宜人。

在这次大崩溃中,巴菲特的投资损失超过了3个亿,不过那是动态的市场价格,不足为凭。伯克希尔的身价依然接近50亿美兀。

世界上没有长胜的将军,谁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失败与挫折,巴菲特虽是一代投资大师,但也不可能不遭遇失败,但他在几十几的投资活动中,失败的次数极少,与他的成功比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但他一向都是一个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的人,这是他的成功经验之一,坚持自我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个成功的经验。

目标要切合实际

我们每一个投资者在进行一项投资决策前,都应该明确以下两点:你的投资目标是什么;你的投资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就像投资大师巴菲特一样,他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要想成功,你必须首先明确你的投资目标。

你可能是在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准备,所以你的基本目标可能是安全。或许你像查理·芒格那样寻求独立。也有可能你的主要目标是让你的孩子们幸福。

当你思考你的投资原因时,你会把经济上的目标放到特定背景中去考虑,你会发现它们是第二位的:只是一种支持着某个“更高”目标的方法。

然后问你自己:你有没有竭尽全力去争取实现这些目标?它们是否只是梦想?

两者的区别在于动力。梦想是一种你深藏心中但并不是真的有动力去实现的东西。目标则是一种你愿意而且往往很高兴去追求的东西。投资大师的目标无疑不是梦想:他们一天24小时不离投资。投资是他的生命。

我们在确立一个明确的投资目标时,其前提就是要保住自己的原始资本,因为如果我们连本金都保不住,那些能谈得上投资吗?这就是你必须像投资大师那样将保住资本定为第一经济目标的原因。你得首先留住你的现有财富,不管是大财富还是小财富。

入不敷出会侵蚀你的资本(甚至让你背上债务)。只有花的钱少于赚的钱,你才可能积累资本,保住财富——继而让财富增长。保住资本和节俭生活就是让富人区别于穷人和中产阶级的财富观。它们是财富的基础,是走向富足的惟一必经之路。

另外,你应该明确你的投资领地,即使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巨人也只能占据蕴藏数万亿美元的庞大投资市场的一小部分。你没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资金,因此你的投资领地应该是小而集中的。决定你的投资领地的是你的能力范围。像投资大师一样,如果你采取行动,你必须知道你在做些什么。这意味着你必须留在你的知识范围内,不能偏离到你不了解的领域中。

所以说,划定你的能力范围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你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我对什么感兴趣?

2.现在我了解什么?

3.我愿意去了解什么,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