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43

第43章 当代亚洲(3)

战后,日本政府统计了本土的损失,结果显示,“一般国富”损失额达25.4%,但这些远远不能与中国等受侵略国家的损失相提并论。再加上日本基本上逃避了对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巨额赔偿,使得日本工业虽然无法与1945年本土遭袭之前相比,但也比侵华之前高出很多。因此,日本绝对是保存实力的“白手起家”。

日本作为战败国,从1945年起经历了10年时间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经济进入复兴期。与此同时,日本搭上了二战后世界上唯一的超级资本主义大国美国这辆顺风车,经济恢复发展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日本丧胆于美国的原子弹和海军之下,因此二战后美国在国际社会的“许可”下军事占领日本,成了日本的太上皇。在日本统治者看来,战败是不幸的,被美国军事占领也是不幸的,但总比社会上的左派人士趁机发难,以革命的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要好。他们认为, 因为自己在国际社会上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同情者,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美国,更何况,“伴随失败而来共产主义革命可能会彻底毁灭传统的秩序”,抵抗共产主义是最迫切的政治任务。于是,日本选择了唯美国马首是瞻。

日本的顺从表现让美国满意,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规定了美国对日重建和改造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并提出了改造的具体方法。不仅如此,国际社会一再削减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战后恢复所急需的大量资金、物资,直接插手日本的经济结构改组。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世界又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日本抓住这次机遇大发战争财。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名义上对外宣称:美国对日本公开占领时期结束。但实际上,出于美国的“保护”,使日本的发展获得了非常稳定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局势也相对稳定,加上日本征服对技术创新的鼓励和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开始从国际上引进外资,使得日本工农业都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在这一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了战前水平,标志着战后经济恢复的大体完成。

进入50年代后,日本的电器行业开始进行研发、创新,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当60年代到来之时,日本的生产和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盛时期。从1961年开始,日本工业从模仿走上原创,成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大国之一。日本政府为了使日本迅速成长为先进的国家,为先进的工业大国,十分注意吸收和消化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不少日本产品在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此时日本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过了技术关,但在设计和整体包装上出现瑕疵,经常给人以廉价的感觉。当日本人醒悟过来以后,日本工业的整体设计水平大大提高了,尽管不少产品都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却渐渐走上“名牌”之路。

战后,日本仅用了 20多年时间,就先后赶上并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指国民生产总值,1966 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据完全统计,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90%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又有90 %来自于美国,然后将这些吸收进来的技术加以改进,使得效果更佳突出。就这样,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借鉴,改革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跃出战败的泥潭,成亚洲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总之,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在社会上初做贡献,大展神威之时,也赶上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更是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让教育、科技的力量支持国家建设。这些,都值得人们去反思和学习。

98. 伊朗、伊拉克的宿怨和战争

两伊战争

当世界人民在和平的环境中都忙于经济建设发展的时候,海湾地区两个石油大国伊朗和伊拉克却爆发了持续8年之久的之间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达了军事行动的命令,对伊朗的战争正式打响。就在命令下达至军队的同时,伊拉克的战机呼啸着扑向伊朗的德黑兰、大不里士、阿瓦士、等15个重要城市和7个空军基地。陆军5个师加1个旅约5万余人,1200余辆坦克,也在北边的席林堡,南边的阿巴丹两端480余公里的边境拉开战线,向伊朗境内大举推进。

在伊拉克的突袭之下,伊朗仓促应战,接连失利,一周之内就丢掉了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南部战线最大入侵纵深达90公里。惊醒过来的伊朗开始进行战略反攻,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前线的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和大量革命卫队来牵制伊拉克的进攻,渐渐地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1981年9月,伊朗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982年3月下旬,伊朗又进行了计划周密的“胜利行动”,大获全胜。伊拉克方面损失士兵2.5万人、被俘1.5万人、坦克360辆、飞机击20余架,还丢掉了大批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此时,已经毫无还手能力的伊拉克试图在维护伊拉克根本权力的基础上请求结束战争,遭到伊朗的拒绝。

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军队终于突破了伊拉克防线,将战火反攻到伊拉克境内,伊拉克在本土作战愈加勇猛,10大军对伊朗部队进行围歼,挫败了伊朗军队的攻势。接下来双方虽一直战事不断,但谁都没能将胜利的天枰倾向自己的一方,战争进入僵持状态。

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爱恨情仇错综复杂,既有旷日持久的领土纷争、教派对立,又有民族纠纷和领导者的个人恩怨。其中,领土问题是点燃两伊战争的主要摩擦。

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南部的边界线。这段边界原以该河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归属伊拉克。在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就此问题进行洽谈,1937年又签订了边界条约,双方都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共约11公里)以该河深水线为界。此后,伊朗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阿拉伯河实行双方共管,但伊拉克反对。1975年3月,在伊拉克处于困境之时,两国领导人又就此问题进行协商,伊拉克接受了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的决议。同时,伊朗也答应归还扎因高斯等4个地区约300平方公里的原属伊拉克的领土,并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库尔德族的反政府武装斗争。但是事后伊朗并没有遵守《阿尔及尔协议》的约定,没有归还伊拉克领土,双方矛盾加剧。

另一问题是1971年伊朗占领了波斯湾入口处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这三个岛屿,使之成为可以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事基地。这样的做法遭到海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伊拉克的激烈反对。

此外,两国的宗教矛盾也是由来已久。伊朗和伊拉克信奉伊斯兰教,两国的穆斯林多数啊什叶派,但什叶派的政治地位却大不相同。1979年初,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建立了以什叶派高级教士集团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而伊拉克复兴党政府却大力削弱宗教势力,打压其政治地位。这样一来,生活在伊拉克的什叶派非常不满,开始长期与政府进行对抗。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曾经到伊拉克纳贾夫附近流亡传教,被萨达姆驱逐出境,霍梅尼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对萨达姆伺机报复。

在民族问题上,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少数民族——库尔德族进行的反政府的独立战争,将双方本来早已势同水火的矛盾上更添上了一把烈火干柴。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伊朗和伊拉克的战争不可避免,战争终于在1980年打响了。

第一轮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伊拉克见求和无望,就在1984年4月起制定了“以战迫和”方针,主动向伊朗发起攻击,并且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使用了化学武器。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也集中兵力进攻,想要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兵9万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随后,两伊开始了“袭船战”,使得106艘船只遭到袭击,其中包括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这样一来,两伊战争将战火蔓延至科威特境内。科威特在1986年11月和12月一纸诉状交到联合国,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见到美苏出兵,战争大有升级的趋势,联合国安理会在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但因双方分歧太大,谁都不愿作出让步,598号决议似有若无。

1988年,两伊各自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8日下午,伊拉克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伊朗被迫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了。

两伊战争是二战后一场较大规模的消耗战,曾导致美苏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引起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两伊原本都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但一场持续8年,耗资数千亿美元的战争打下来,让两国的工业基础,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都处于下风。国家得不到长足发展,教育体系也跟不上时代潮流,导致了人民整体素质降低,遗患后人。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这些需要国家政府和国际环境的大力支持。海湾地区如果早日达成谅解,对人民、对国家、对国际都是巨大的贡献。

99. 冷战后世界最大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

海湾,西亚中部著名的波斯湾的简称。在波斯湾地区,除了历史上著名的波斯帝国之外,最有名的就是石油。作为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区,波斯湾的地位可想而知。1990年8月,这个地区爆发了战后对国际新秩序建立影响深远的,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新时期的新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伤口也带来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