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37

第37章 现代亚洲(3)

面对风起云涌的民众起义运动,日本统治者下令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血腥镇压,在日本宪警的屠刀下,赤手空拳的群众的鲜血染红了汉城的大街小巷。一位青年学生,右手拿一个(朝鲜)国旗,口喊独立,日本拿刀把他右手砍了。这位学生又用左手持起国旗,仍呼独立万岁。日本宪兵又把他左手砍了,这个学生两手虽然皆被他们砍了,口中仍然喊独立万岁不止。”在殖民者屠刀的威逼下,朝鲜爱国青年毫无惧色,充分表现了不屈不挠的争取独立的民族精神。

3月1日当天,除汉城以外,平壤、南埔、安州、宣州、义州、元山、仁川和大同等地也都发生了群众性的示威和暴动。3月5日,汉城人民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又一次举行示威游行,并转变为武装暴动,与日本军警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汉城群众示威和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迅速传播半岛,反日民族主义的烈火在全国大小城镇和农村燃烧起来。从1919年3月至年底,在全国218个府、郡中,有217个府、郡爆发示威和起义。参加斗争的群众达200万人以上。3月底4月初,斗争达到高潮。不到短短两个月时间,整个朝鲜就爆发了3000多次示威和暴动,参加人数达200多万。

朝鲜人民起义爆发后,日本总督府采取野蛮的屠杀手段,妄图把朝鲜人民的起义淹没在血海之中。日本殖民军警,仅仅在3月至5月间,就屠杀了7500多人,打伤1.59万人,逮捕4.69万余人,破坏和焚毁了49所学校、教堂,烧毁715户民房,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暴行。三一人民起义到1919年八九月份终于被镇压下去。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也因为运动缺乏坚强正确的领导,停留在无组织的自发反抗状态,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虽在运动的发动阶段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当民众起来时却动摇妥协,惧怕革命斗争,终于造成起义的失败。

三一反日人民起义是朝鲜的一场全民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朝鲜民族独立斗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机器。在三一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日本被迫变换统治策略,以“文治主义”代替“武断政治”,取消以现役陆、海军大将担任朝鲜总督的规定,扩大录用朝鲜人充当官吏,虚伪地宣称允许朝鲜人享有言论、集会、出版等自由。同时,三一人民起义又是朝鲜现代史的开端,以三一起义为转折点,朝鲜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阶段。起义被镇压后,朝鲜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分化瓦解。一部分上层分子成为亲日的民族改良主义者;另一部分人逃亡国外。当时中国上海租界里,组织了一个以李承晚为临时大总统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他们企图依靠美国的支持获得独立。还有一些民族主义者组织“独立军”,在朝中边境进行抗日斗争。

79. 非暴力不合作的印度

19世纪以来,印度一直生存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但是印度人民的反抗却从未中断,为争取民族、民主的国家而奋勇向前。虽然在1905~1908年经历了短暂的低潮,但在印度民族主义力量中却发生了新的变化。与英国殖民者斗争到底的重担依然在国大党的肩膀上。

印度国大党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休谟在孟买建立的政党。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从创建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带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重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被卷入这场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去。6月,国大党内原激进派领袖提拉克表示效忠英王,并积极配合一战中的英国。从此,在印度到处都能见到被征调的军队,奔赴西欧和中近东战场的印度人多达150万,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不仅如此,在战争期间,印度人民还必须向宗主国无偿贡献大批的粮食、物资、装备、金钱等等。到了战争结束时,印度国债高达78亿多卢比,不仅国库亏空,粮食大幅度上涨这一切让印度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仅在1918年就有1200万印度人因贫困、饥荒和流感死于非命,这个数字占当时印度人口的5%。面对印度社会即将失控的状况,英国却不以为然,依然采取强硬的统治手段。

1916年,提拉克在与甘地磋商之后提出了一个斗争方案,即通过合作和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暴力斗争的方式来达到自治的目的。至此,国大党内两派达成共识,激进派重新进入国大党。1916年,国大党实现统一。印度社会在国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漫长斗争。

1918年7月,英国迫于形势发表了“改革方案”,此方案包括设立两院制立法机构,实行双头制等。但很明显,英国人不会将关系国计民生的治安、司法、财政等重要事项部门交到印度人手里,只是同意卫生、教育部等移交印度人担任的厅长管理。这个方案既笼络了印度上层分子,又挑拨离间了印度各宗教教派及种姓间的矛盾,英国则坐收渔利,所以方案一出就引起大多数印度人民的不满。

另一方面,英国人在战时承诺的让印度自治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反而对印度实施更为强硬的措施。1919年3月,殖民当局颁布由英国法官罗拉特提出的法案,规定授予总督特别权力,殖民当局有权不经起诉就逮捕、搜查和监视任何有反英活动嫌疑的人,甚至可以自主量刑,警察还有权解散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罗拉特法》的颁布后,国大党根据甘地的提议,决定1919年4月6日举行总罢业。甘地号召在这一天全印人民实行斋戒和祷告,进行和平抵制。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和罢工。阿姆利则城的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1919年4月10日,英国当局在阿姆利则城逮捕了两位民族运动的活动家,引起了群众的抗议,并发生武装冲突。4月13日,约两万群众在当地的一个广场举行抗议集会,英军队堵住广场的出口,开枪射击,数百人被打死,上前群众受伤,大批爱国者逮捕入狱。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人民的怒火再也遏制不住了。在孟买、加尔各答、联合省、比哈尔等地发生焚毁政府机关、邮局、警察局,破坏铁路,炸毁桥梁、袭击警察和监狱的事件。群众的革命行动冲破了非暴力抵抗的范围,甘地自责自己犯了“一个像喜马拉雅山那样的错误”。4月中旬,甘地匆忙要求中止运动。

印度民族力量来势汹汹是令英国殖民者没有想到的。因为在大战期间,英国专心应对欧洲战场,放松了对印度的控制。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印度的民族力量看清了英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民族资本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印度资产阶级认识到如果战后英国卷土重来,那对自己的发展将会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他们坚定了民族独立的信念。

1920年9月,国大党和穆斯林基拉法运动领导人阿里兄弟制定了“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即按照甘地规定的三步走计划:一、放弃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二、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司法机关,并辅以“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三、逐步走上抗税阶段。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很快在印度燃烧起来。三分之二的选民抵制选举,许多员工放弃工作,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公开抵制英国货物。在1921~1922年间,印度各地先后发生了孟买的工人罢工、旁遮普的阿卡里运动、马德拉斯的莫普拉起义等几个大型示威、罢工运动。为了缓和与印英之间的矛盾,1921年11月,英王王储威尔士亲王亲自到达印度“巡视”。但是映入他眼帘的是,他所到之处,人民群众下旗志哀,举行总罢业,随后,抗议进一步升级为流血冲突,从1921年末到1922年初,除甘地之外的几乎所有的印度著名民族主义领导人都被捕入狱。

1922年2月1日,甘地向当时的总督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释放政治犯,取消对报刊的审查制度,并开始进入不合作运动的最后阶段——抗税。但是这种温和的斗争方式没能对英国带来震撼。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明确表示不可能让印度自治,并调动军队前往印度进行镇压。在这决战关头,甘地仍然抱着“非暴力”的态度,决定暂时退却,宣布中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3月10日,甘地被捕,被判处六年徒刑。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再次转入低潮。

80. 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反殖斗争

圣雄甘地

1869年,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一名官员家中增加了一位新成员,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公元1869~1948年)。甘地家是中等种姓,生活较为富裕,所以,他从小就接受着新式的教育。1888年,甘地到英国留学,在那里,甘地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与印度的新世界。他在英国看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洗礼,反思自己的祖国的种种现状。1891年,甘地获得律师资格回国,两年之后前往南非,在那里当了22年的律师。

在南非,甘地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只追求个人出路的资产阶级转变为争取印度民族解放的民族主义者;从对西方文明顶礼膜拜转变为对西方文明进行批判。除继续其律师工作外,他一边带领南非当地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一边将汲取战斗经验,形成一种“非暴力抵抗”的斗争策略,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他在南非的这些活动传到印度后,引起了巨大的相应。1912年,国大党元老、温和派领导人郭克雷在南非考察中发现了甘地,并向国大党推荐了甘地。1915年,甘地放弃他在南非的较为优裕的生活,回到印度后,马上成长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回国初年,甘地游历印度各地,与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深入交往,并深入民众,了解他们的疾苦,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这样一来,国大党同广大工农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组织也随之在基层建立起来。在考察社会现状中,甘地还发现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反对暴力,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甘地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含的内容有:辞去英国人授予的公职和爵位;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不买英国公债,不在英国银行存款等等。此外,他还破天荒地第一次将工农吸引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扩大了运动的基础,将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甘地的斗争思想一出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戴。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有一大批信徒追随其后。在1920年,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正式完成共同纲要时,甘地和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已经成为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基本纲领。

1930年,英国人垄断了食盐的生产与销售以牟取暴利。甘地见状,呼吁印度人民自己煮制海盐和自制食盐,与英国殖民者展开不合作斗争。当时,甘地已经60多岁,仍然千里迢迢地到海边煮制海盐,在他的带领下参加煮盐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以甘地“食盐进军”的义举为契机,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英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英国殖民者见识过印度人民起义的浪潮,惊恐万分,他们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取缔国大党。这个条令一发出,印度社会更是掀起轩然大波,各地爆发了武装起义,有的地方甚至宣布独立,建立了自治政权。这样一来,国大党和甘地领导的和平改革已经由“非暴力”走向“暴力”,情势渐渐失控。

面对武装斗争的压力,英国殖民者无奈地改变了对待印度的策略。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与甘地达成了一个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协议――《甘地―艾尔文协定》。协定要求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承诺释放政治犯,并允许沿海人民煮盐。

《甘地―艾尔文协定》是印度的一个阶段性胜利,但是它没有给印度人民带来独立自主,而只是缓和了印度和英国之间的矛盾。尽管甘地一直以来认为和平签订协议可以防止独立运动的暴力化,坚持“非暴力”斗争形式。但在印度的民族起义中,坚持“非暴力”斗争的人遭到了镇压,而流血的暴力事件却能够迫使英殖民当局让步。

民族独立并不是甘地奋斗的唯一目标,在追求祖国独立解放的同时,甘地还为了消除种姓制度以及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甘地在与国大党同志经过讨论之后,宣布印度如果英国允诺在二战后给予印度自由,印度将与英国并肩作战。然而,英国政府丝毫不理会印度人民的合理要求,反而频频行动,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间制造摩擦,扰乱印度社会秩序。甘地见状,马上起草了印度独立法案,由此引发了印度规模最大的一场独立运动。然而此次独立爱国运动还是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许多领导人被捕入狱,甘地也在1942年8月9日被英国军队逮捕,在监狱中度过两年。

甘地强烈希望印度实现独立和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而不是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将印度分裂为两个政权。但是到了最后,在英国政府的压迫之下,为了印度独立,甘地只好退而求其次,选了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的方案,使得巴基斯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在政权交接的那天,甘地没有参加印度独立的庆典。

印度社会的教派仇恨根深蒂固。信奉印度教的甘地为了实现教派间能够互相认可、理解,共同建设国家的理念,在教派冲突之后他总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村镇,好言相慰愤怒中的穆斯林教徒。 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然而,正当圣雄甘地决心牺牲自己换取教派和睦时,一个无耻的暗杀行动展开了。

1948年1月30日,甘地与信徒们一起参加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一位名叫纳图拉姆躬身向他问好,同时套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霎时,甘地身中三枪,血流遍地。他捂着伤口,只说了一句话:“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后随即离世。

81. 苏加诺领导的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

苏加诺

20世纪,亚洲诸国基本已经被远道而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瓜分完毕,成为它们的殖民地。但自20年代以来,亚洲掀起了一波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共产党和民族党的领导下与荷兰殖民者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殊死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