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亚洲文明
2985700000011

第11章 古代亚洲(6)

后来,为了纪念被奴役的历史,犹太教的规定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在犹太婚礼最后一项必让新郎将一只酒杯猛摔于地,以纪念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和犹太人的流亡。

每日晨昏祈祷之前必先念《圣经》诗篇第137首,以纪念巴比伦之囚……此外,犹太教律法规定的节期较多,以逾越节、住棚节和五旬节为三大节日,此外还有除酵节、修殿节、普珥节、读经节、元旦、赎罪日、哀悼日、安息日等。这体现了犹太教信仰与民族生存之间的血肉联系。

专栏:犹太圣迹——哭墙

在哭墙前祈祷的人们

在耶路撒冷的旧城第二圣殿中有一段古老的城墙,名叫“哭墙”。某天,前来膜拜的人们突然发现这面石墙中部的巨石上出现了一道不寻常的水渍,几天后,这道水渍依然如故,完全没有褪去或是扩大的迹象。这一惊人现象让正统犹太教人士激动万分。根据犹太传说,哭墙流泪象征着救世主弥赛亚即将降临人间。

真的是这样吗,有了哭墙“强有力”的征兆,救世主真的会在某一天降临到人间,拯救人民了吗?

哭墙出现水渍由来已久。虽然在普通人看来这种现象非常神秘,但经过调查发现,哭墙落泪其实另有原因。

在哭墙墙壁的另一侧有一节用于滴灌的水管,由于水管发生渗漏,而渗漏的速度和蒸发的速度大致相当,所以人们既看到了水渍,又看到它一直保持了既不增加也不消失的怪异现象。后来,以色列文物局的文物专家和地质专家对其联合进行调查,得出的报告虽与水管渗水有所不同,但同样也证实了“哭泣”同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一种长在石头中间的植物腐烂后引起的,而与神灵无关。

其实,“哭墙”并不是因为它真的会流下眼泪而得名,而是另有原因。

实际上,这座古老的城墙是名符其实的“老人家”了。它诞生于公元前11世纪,为古代犹太国第二神庙的唯一残余部分,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矗立至今。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故称“哭墙”,亦称“叹息之壁”。

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大约在公元前965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渐渐地变成了古犹太人的宗教、政治活动中心。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的战火烧到了第一圣殿门口。犹太人成了亡国奴,过起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当犹太人终于可以重返家园后,决定在被摧毁的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对犹太人统治暴虐,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犹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所以如果到这里来,无论是谁,哪个种族,都一律戴上小帽,因为犹太人认为让头部对着上帝是对其最大的不敬。

尽管该围墙为伊斯兰圣地西墙的一段,但犹太人仍然把它视为本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今每逢犹太教安息日时,尚有人到哭墙去表示哀悼,还有许多信仰者将心愿或悼念之辞写于纸上塞进墙壁的缝隙里。

耶路撒冷的哭墙不允许向正在祈祷的犹太人拍照。祷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两部分,男左女右。犹太人祷告时不断点头,因为他们在祷告不断提神的名字,为免妄称神的名,乃呼一次名,点一次头。愈点愈多,变成惯例,乃恳切祷告的象征。祷告讲经时犹太人蒙上祷告的头巾,代表谦卑受教,额上及臂上缠住经文盒子,表示遵行申命记11章18节的经训:“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会在意中,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经文盒子虽细小,里面有大量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手写经文。手工精细,因此非常昂贵,乃犹太父亲于成年礼给刚成年儿子的礼物。

在女性区域,常见妇女涕泣交流地祷告。女性在哭墙不用蒙头,但在祷告后,她们一步一步退出祷告区域,退出时仍面向哭墙,表示恭敬。

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遗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繁荣与衰落的历史见,更是流浪四方的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在犹太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饱经风霜,但这座伟大的古迹仍然承载着犹太人的美好愿望,永远地关怀着它的人民。

16. 波斯帝国的崛起

波斯帝国行政区图

在亚洲史上,波斯人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这支强大的中亚民族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末迁移到伊朗高原西南部,定居于此,并且在伊朗高原创建了强大的古国。

在中亚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的地区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伊朗高原最古的居民是依蓝人部落。公元前4000年,他们已定居于札格罗斯山脉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曾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7世纪被亚述击败,逐渐衰落。

这里在波斯帝国兴盛之前,也就是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就出现过埃兰人建立的强大国家。但是,埃兰人的在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繁盛中,经常会被强邻跑来骚扰,因此埃兰人的历史呈现时断时续的状态。终于在公元前7世纪时成为米底人建立的强大帝国的囊中之物。这时候的波斯是生活在米底人的统治之下的。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得到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这一年,米底与巴比伦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役。就在战争久持不下的状态中,米底人内部内部的叛乱也顺势烧了起来。趁此良机,蛰伏于米底多年的波斯人揭竿而起,在阿黑门尼德氏族居鲁士(约公元前600~前530年)的领导下展开武装起义,经过3年战争,米底在内忧外患下政权倾覆。

公元前558年,出身于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8~前530年),都帕赛波里斯。

居鲁士出身于波斯权贵家庭,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继承冈比西斯一世的王位,并在其后承袭了亚薛米斯的王位,重新联合阿契美尼德王国。随后,开始扩张领土。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举兵反抗米底统治。公元前550年,波斯人战败米底人,取得独立。原属米底统治的埃兰、帕提亚、基尔卡尼亚、亚美尼亚等可能在公元前549—548年之间也相继归降了波斯。征服米底,招降埃兰、亚美尼亚等地区不仅让波斯人扩大了地盘,更使其从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民族一下子站在世界面前,让所有人都预见到到了波斯未来的辉煌。

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国在灭亡了的米底旧址上正式成立,定都苏萨。随后,居鲁士率兵进行扩张战争,征服小亚细亚,终于在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朝灭亡在居鲁士大军的铁蹄之下。居鲁士入城,并握住巴比伦守护神马尔杜克塑像的手,以表示愿意以巴比伦人的身份来统治这个地方。自此,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势力扩至埃及边界。

面对如此伟大的胜利,居鲁士没有满足,他的旌旗一挥,波斯大军排山倒海一般向中亚细亚挺进。然而,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大功尚未成功就死在了战场上。留下了一个从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扩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已经初现雏形的面积广阔的强大帝国。

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年)继续扩张领土。于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

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中国西部(时值春秋战国时期)的葱岭西部地区(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喷赤河和瓦罕之路一带,这里是波斯帝国的东北部地区,与塞种人相接壤),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古代最大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军事大帝国。波斯吸取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艺术成果,并对造型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创造。有著名的波斯波利斯百柱大厅、人物浮雕、釉陶和有壁画的宫殿。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称祆教或拜火教)。

17. 琐罗亚斯特与袄教

公元前6世纪前期,犹太教这个信奉唯一真神的宗教出现。同时,与波斯同族的另一个种族梅德人,也创立了他们的一神教。

在梅德人中,最著名的人士是波斯帝国的开国皇帝居鲁士大帝。当他登上王位后,这种本民族独创的宗教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整个波斯高原地区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

这种宗教推崇一位先知,先知的名字叫——索罗亚斯德。因此,本教派被人们称为“琐罗亚斯特教”,另外,它流传到世界各地的名字还有“祆教”、“拜火教”。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特(前628年~前551年),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声称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新的宗教,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说法谓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琐罗亚斯德教也非他首创,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

祆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特,在大约公元前660年创立了这个教派。但是,琐罗亚斯特同当时很多人一样并不会书写。他的宗教理论在大流士一世时被后世的人辑录成书,也就是袄教经典《阿维斯陀》,意思是“知识”,又称《波斯古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原有21卷。当时,这部经书由古波斯文抄写了两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认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战太勇敢,故毁琐罗亚斯德教所有经典,所幸存下来的阿维斯陀仅有一卷,而另一部完整21卷抄本被带到了古希腊后杳无音信。在波斯萨珊王朝期间,琐罗亚斯德教复兴,这一卷《阿维斯陀》被拼凑、补齐成为21卷,但与原来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语。

袄教崇拜火,崇拜光明和日月星辰。袄教教义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也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欧马兹特。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利曼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

祆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公元前6——5世纪,是祆教出现并兴起的时期。它主要在波斯高原进行传播,但在马其顿的控制下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公元前247年,波斯帕提亚王朝建立,但是袄教同样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公元224年,阿达希尔大帝推翻了帕提亚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萨珊王朝后,并才开始将袄教重视起来,并且很快将其地位上升为国教。

但是,虽然是国教,但是袄教始终只存在于统治者阶层,并没有被发扬光大,普及到民众中去。统治者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用以维护其高贵性,以显示与普通人们的不同之处。这样的做法给袄教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当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推翻之后,袄教的宗教团体和教士集团也随着政权的灭亡而崩溃,祆教急速地衰落下去。

面对这种情况,袄教徒束手无策。因为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在伊斯兰教的冲击下,袄教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他们无法举族西迁,只好一部分往印度逃亡,一部分通过西域进入中国。“祆”,是中国对其宗教的称呼,因为这是外国的天神,以此来区别中国本土神。隋唐以后,“袄教”这个名字逐渐取代 “索罗亚斯德教”成为中国的统称为“祆教”。

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否则就会被伊斯兰教同化。然而,印度本土出现的佛教影响力更加深重。当袄教徒一边与伊斯兰教进行激烈的对抗、斗争中,一边发现袄教之路的艰难。终于,在婆罗门的剩余祆教弟子,集体皈依佛教,从而演绎出一场佛教经文中记载的五百名“拜火教”集体改变宗教信仰的伟大事件,成为佛教中大名鼎鼎的“五百罗汉”。

琐罗亚斯德教是最早的“一神教”,大乘佛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曾受到过它的影响。受这种“一神论”倾向影响,佛教一度朝强调“自力”和“无神”的“无上正觉”方向发展,但顽固的密特拉神却被吸收改造成了未来佛弥勒和光明佛阿弥陀佛,这也是佛教中“他力”神味道最浓的宗派。在西方,通过犹太教,则朝强调“他力”的唯一神方向发展,“三位一体”思想其实是希腊思想和它的融合。唯一神思想到伊斯兰教而登峰造极,新教其实是在伊斯兰教压力下对“三位一体”思想的整肃。这种整肃的副产品,就是所谓“理性”的解放,尽管一开始是很谨慎的。

该教的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生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胡拉?马兹达,也是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胡拉?曼尼,也是黑暗之神、邪恶之神,它们始终处于斗争之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去同恶神斗争。该教崇拜光明,崇拜火。故也称拜火教,该教还包括救世主到来、死者复活、最后审判、把被拯救者引渡到永恒天国和把坏人判入地狱等内容。琐罗亚斯德教是一种伦理的宗教。它的教义是以下述这些观念为基础的:人有自由的意志;他门可以犯罪或不犯罪;他们在后世将按其一生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惩罚。阿胡拉?马兹达要求人们应该忠诚,应该互爱互助,应该亲近穷人。

18. 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在印度从古至今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后吠舍时期(公元前9~前6世纪),已经在印度地区绵延了3000多年。

印度的种姓是世袭的,基本无法更改。在印度的上层社会中的富人基本上都属于种姓高贵的群体。尽管在今天印度已经废除这种制度,但事实上种姓歧视在社会中仍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相当严重。

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上的人们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最高贵等级的婆罗门是僧侣阶层,他们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

第二种姓是刹帝利,即武士阶层,负责行政管理和战争。

吠舍即平民,为第三种姓,从事普通的贸易活动。

首陀罗为地位最低的第四种姓,农业、手工业劳动和其他各项体力劳动都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达利特,即“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