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2985600000030

第30章 近代欧洲(10)

于是他又投入到了改进机车之中,他想要研究出一种能够提高机车功率的方法。最终他采用了蒸汽鼓风法,这种方法可把废气导引向上喷出烟囱,之后带动后面的空气,从而加强通风。如此一来,蒸汽机车就从一个理论上的机器,变成了一个可以实际运用的机器。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火车”。

1825年9月27日这是一个让所有英国人极度兴奋的日子。这一天,斯蒂芬森将驾驶着他发明的火车从达灵顿驶到斯托克顿。为了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4万名斯托克顿人早早就等候在斯蒂芬森即将经过的地方,此外一支铜管乐队在铁轨边兴奋地演奏着乐器。所有人都在翘首以待。忽然一声激昂的汽笛声从远处传来,人们立马停止了欢闹,屏住呼吸。不一会儿,斯蒂芬森亲自驾驶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喷云吐雾地疾驶而来。火车头后面拖着12节装煤的车厢,以及20节装有旅客的车厢。火车越驶越近,人们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在颤动。紧接着,人群中便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铜管乐队奏出激昂的乐曲,七门礼炮同时点燃。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它标志着铁路运输事业从此拉开了序幕。作为发明者,斯蒂芬森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如此伟大的发明自然会吸引很多买家的眼球。1828年2月,一个叫塞甘的人购买了两台斯蒂芬森机车,用于从里昂一圣艾蒂安路段。然而,他对这种机车并不十分满意。于是在1829年,他开始着手制造自己发明的管式锅炉机车。和斯蒂芬森的机车比起来,这种机车的牵引力大大增强了,不过它的时速也只有10公里。后来,斯蒂芬森又采用了塞甘的锅炉对火车进行了改进。

1829年,斯蒂芬森带着他的新机车参加了一次机车比赛,最终以每小时58公里的速度获胜。自从有了火车,整个欧洲便迅速掀起了一场修建铁路的高潮,甚至传播到了北美洲。无疑,在世界运输史上,斯蒂芬森缔造了一个传奇,他使得陆路运输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70.音乐圣人

热爱欧洲古典音乐的人,没人不知道贝多芬,也没人不知道他那著名的《第九交响曲》

一直以来,贝多芬都是人们敬仰的音乐大师,有人将他称为“乐圣”。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的家境十分贫穷,父亲性格暴躁,经常酗酒,这无疑给童年的贝多芬留下了很多阴影。不过,他的父亲却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他十分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于是,从贝多芬四岁起,他就开始让贝多芬学习弹钢琴。贝多芬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13岁时,他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然而在贝多芬17岁时,不幸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的母亲去世了,贝多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埋葬了母亲,回到家里一看,父亲躺在床上,烂醉如泥。以后,父亲经常喝酒,把家里搞得不象样子。贝多芬不得不过早地挑上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更多地掌握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1789年,贝多芬来到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同时,也开始认真地学习、研究古代神话和文学课程。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决心为了自由、人权而斗争。而更让贝多芬兴奋的是,他在这段时间里,结识了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

莫扎特是一个十分爱惜人才的音乐大师,他很早以前就听说有关贝多芬的事,虽然没见过面,但他觉得贝多芬将来一定能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于是他决定亲自辅导一下贝多芬。这让贝多芬深感荣幸。在听莫扎特讲课的那段时间里,贝多芬被莫扎特那深厚广博的音乐知识所折服,而莫扎特对这个热爱音乐并且极有天赋的年轻人抱以厚望。

莫扎特去世后,贝多芬转投作曲家海顿门下,继续学习作曲。和莫扎特不一样,海顿是一个十分古板、传统、恪守旧规的人。他不喜欢总是挑战传统和权威的学生。然而贝多芬却正是这样的人。贝多芬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喜欢不拘一格,尤其对那些古板教条的东西充满反感。两个观念如此不同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各种矛盾,无奈之下,贝多芬便离开了海顿,从此开始了他的自学之路。

贝多芬在学习时十分认真,而且非常刻苦,就因为这样,他还闹出了很多笑话。

一次,贝多芬出门办事,返回的时候感觉肚子有点饿,于是就进了一家饭馆,打算吃点东西。坐在那里等吃的时,他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钢琴曲,他越想越入迷,手指竟然不知不觉地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咚咚咚的声音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可他自己却毫无察觉。

他就这样不停地敲着,来吃饭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所有人都觉得贝多芬是个奇怪的疯子。眼看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仍旧如痴如醉地敲着,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店老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走过去想提醒提醒他。贝多芬一看老板来了,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店里,于是立马问老板:“请问多少钱?结帐吧!”

顿时,屋里的人一阵大笑,贝多芬被笑得有些莫名其妙。店老板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贝多芬一听,自己也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几个朋友找贝多芬到郊外散步,朋友们一路有说有笑,唯独贝多芬沉默不语。原来他被那美丽的景色吸引了。此刻,他正在想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如此优美的景色。他就这样边想,边走。突然,他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左右朋友被他吓了一大跳,可贝多芬完全没意识到,拔腿就往家跑。

回到家里,他直奔钢琴而去,一曲悠扬的曲子就这样被他弹出来了。这首曲子就是贝多芬的名作——《第四交响乐》。

如此勤奋和努力,再加上天赋,贝多芬最终成为了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1800年,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会在维也纳举行。这是他向人们展示他卓越、超人的音乐才华的最好的舞台,整场演出十分顺利,贝多芬得到全场观众的赞扬。从那以后,每隔两、三年,他就要举行一次。

虽然贝多芬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然而他耳聋正却急剧恶化,最终他的听力全无,他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声音的世界。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就等于是剥夺了他的生命。贝多芬的内心痛苦不堪,他曾一次次质问上帝:“上帝啊,这是为什么?”然而,万能的上帝却根本听不到他的呼喊。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写出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时,贝多芬坐在一旁,认真地打着拍子。他依旧是那么陶醉,甚至演奏会都已经结束了,他还浑然不知。

三年后,贝多芬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然而在他下葬那天,奥地利却是万人空巷,前去追悼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奥地利著名诗人格利尔巴采在他的墓碑上这样刻道:“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71.“俄国诗歌的太阳”

作为俄国最著名的诗人,最伟大的文学家,普希金谱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生性狂放,嫉恶如仇,性格耿直,对广大下层人民极富同情心。所以,他的诗里通常都充满着反抗封建统治的声音,这让俄国宫廷感到异常愤怒。

1820年3月的一天,在俄国宫廷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正在破口大骂:“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它们。”沙皇愤怒的言语引得那些贵族也随声附和:“普希金太放肆了,他竟敢写诗咒骂皇帝,应该送他去服苦役。”

这个引起沙皇震怒的普希金可谓是声名赫赫,他被称为是“俄国文学的始祖”、“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奠定了俄国文学的基础,在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中,都成绩卓著,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全名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普希金自幼就嗜书如命,常常呆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看到入迷处,竟然忘了睡觉。在他8岁时,饱读世界文学名著的他便开始自己创作诗歌了。

小时候的普希金曾在当时俄国最有名的中学——皇村中学读书,那里是一个充满各种进步思想的地方,老师们个个都是思想进步之士,课堂上,他们经常给学生讲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言语之中充满了赞扬之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普希金小小的心田上,开始萌发了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向往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从皇村中学毕业后,普希金进入外交部工作。在这段时间,他和进步的12月党人接触频繁,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这些诗里,普希金以笔代剑,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最高象征沙皇,他利用浪漫的,充满煽动性的诗篇呼吁民众要为推翻专制暴政而奋斗。很快,这一疯狂的举动便遭到了宫廷的反对,沙皇盛怒之下,把他流放到了南方。

普希金在南方的流放生涯持续了四年。虽然是流放,但普希金的生活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普希金被那里美丽、和谐、宁静的大自然景色深深吸引着,一颗崇尚自由之心被彻底点燃了。在这种情感的促使下,他写下了许多赞美大自然、赞美纯洁爱情的诗篇。

1824年,普希金因与敖得萨总督沃隆佐夫交恶,结果又被沙皇给幽禁起来。在两年的幽禁生活中,普希金得以有机会接触到广大下层劳动人们,为了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普希金经常穿着农装,到田间或集市去跟他们聊天。同时,他还搜集了大量民歌、谚语和格言,并对俄国历史产生了兴趣。

在深入研究了俄国历史之后,普希金在1825年,写成了《鲍里斯?戈东诺夫》,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是根据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就的。在剧本中,普希金谴责了沙皇的专制,同时也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就在这一年的12月14日,俄国爆发了著名的12月党人起义,不幸的是,在沙皇残酷的镇压下,起义失败了。起义的五个首领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这些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普希金的朋友。眼看着自己的朋友惨遭迫害,普希金心中的怒火难以遏制,同时也更加使得他对沙皇专制统治的不满。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执政,他企图拉拢普希金,让他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于是便将普希金召回了莫斯科。

沙皇尼古拉一世问他道:“如果1825年12月14日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干什么?”普希金立马答道:“我将在起义者的队伍里。”沙皇继续问道:“你难道没想过这样做的结果吗?”普希金答:“当然想过,我的朋友们不是被陛下绞死了吗?”尼古拉有些恼火,但他转念一想,如果只是因为他写了几首讽刺诗就把他处死,自己就会引来人民的嘲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他动笔。

于是,尼古拉心平气和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召回来吗?”普希金说:“我不关心这个,我在乡下生活得很好。”沙皇说:“我十分喜欢你写的诗,以后你写的诗,可否先送给我看看呢?”普希金猜透了沙皇的心思,便直截了当地说:“陛下要审查我的诗,到时候我会亲自送来。”此话一出,沙皇气得手都发抖了。

对于这次面见,普希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依旧我行我素,写出了很多歌颂12月党人的政治抒情诗,以此来跟沙皇对抗。

1830年5月,他的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问世。这是一部耗费了普希金整整8年时间的杰出作品,它成功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形象。

三年之后,他的《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说《黑桃皇后》也相继问世。在普希金的所有作品里,分量最重的就要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了,在小说里,普希金歌颂和赞美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把他塑成一个自信、乐观、和蔼可亲,酷爱自由,深受人民拥戴的英雄。同时,还谴责了沙皇的专制和残暴。

1837年2月8日这是普希金生命结束的前两天。这一天,普希金在小黑河畔和一个叫丹特士的男人进行了一场决斗,结果普希金腹部中弹,两天后去世。

这次决斗跟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普希金娜有关。娜塔丽娅是个容貌出众的女人,比普希金小。两人在1831年2月18日成婚,婚后两人生育了五个孩子。普希金很享受这样安宁幸福的生活,然而这样的幸福却被一个叫丹特士的法国人打破了。外表潇洒的丹特士疯狂地爱上了娜塔丽娅,并且在沙皇的支持下对娜塔丽亚展开了追求。一时间,娜塔丽娅与丹特士之间的流言在当时俄国的上层社会流传开来。身为丈夫的普希金感觉自己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了自己的荣誉,他决定以决斗的方式来了结这段恩怨。普希金去世时,年仅38岁。

正如普希金在一首诗中所写:“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在这月光下的世界哪怕仅仅有一个诗人流传。我的名字将传遍伟大的俄罗斯,她的各民族的语言都将我呼唤。我将被人民喜爱,他们会长久记着我的诗歌所激起的善良的感情,记着我在这冷酷的时代歌颂自由并且为倒下的人呼吁宽容。”

普希金虽然去世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更多的人拿起武器和沙皇的专制暴政斗争到底。这颗“俄国诗歌的太阳”将永远照耀在俄罗斯人民的心中。

边栏

普希金(1799年—1837年)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曾说:“有两种模糊:一种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替代思想感情;另一种源于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72.革命席卷欧洲

1848年对于欧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欧洲爆发了一场革命运动。这场革命遍及许多国家,是世界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场革命,因此被称为是“1848年欧洲革命”。

法国是最先爆发革命的国家。这跟它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直接相关。当时的法国处于七月王朝的统治之下,这是一个不得人心的王朝,在它的统治下,法国国内各种矛盾迅速激化。资产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要求政府改革选举制度;广大工人和劳动者一方面反对七月王朝残酷的暴政,一方面又发对资产阶级的剥削。然而作为当时的国王,路易?菲利普却对于这些呼声置若罔闻,因为他极度憎恨改革。这让资产阶级、工人和广大劳动者十分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