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2985600000029

第29章 近代欧洲(9)

普鲁士则割占了莱茵省和威斯特发利亚省的一部分以及波兰的波兹南、但泽等地,从而使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而萨尔斯堡、提罗尔、伦巴底、威尼斯以及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带则归奥地利所有。

根据总决议,法国要割让出东部边界的一些地区,从而恢复到1790年的边界。同时,还要交出军舰,并且支付7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主持会议的大国置弱小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将比利时和荷兰合并,称尼德兰共和国,又把挪威和瑞典合并成为一个王国,而瑞士则被定为永久中立国。丹麦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斯坦。如此一来,反法同盟就等于是在法国的北部和东部设下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在这次会议上,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说这是一次惩治法国的会议,不如说这是一次欧洲列强的分赃会议。

专栏 贩奴运动

贩卖人口,一直被人们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的耻辱。然而这场贩奴运动竟然整整持续了四百年的历史。

欧洲的18世纪是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的世纪,奴隶贸易就在这时开始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对于廉价劳动力和巨额财富需求越来越大,可是国内已经基本上无法满足他们日益膨胀的欲望了,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海外,他们试图到殖民地那里大发横财。

起初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目标放在欧亚地区,但随着美洲被发现,他们便把目标转移到了美洲。于是,居住在此的印第安人就成了这些殖民国家的免费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印第安人被赶往阴暗潮湿、危险重重的矿井里做苦工。当这些印第安苦工丧失了劳动能力时,就会被活埋在矿井里。造成了印第安人大批死亡。

随着印第安人不断死亡,这些殖民国家意识到美洲已经无法再向他们供应充足的劳动力了,于是他们便转向了贫瘠而落后的非洲。就这样,生活在非洲土地上的黑人就沦为了可以随意买卖的黑奴。这是一个利润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生意。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贩奴运动开始了。

据史料记载,在1730年时,一个黑奴可值四码白布,如果将其运到牙买加,就可以卖60至100英镑。到18世纪末,一艘贩奴船往返一趟,运300多名黑奴就可获利一万九千多英镑。

如此巨大的利润,使得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尤其是最先垄断奴隶贸易的葡萄牙大发横财。可以说,贩卖黑奴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一个个黑奴的躯体就是一块块砖,无数黑奴的血肉就是无数的钢筋水泥,极度繁荣的欧美城市伦敦、阿姆斯特丹、马德里、纽约等,都是靠这些砖块一层层垒起来、靠这些钢筋水泥一点点浇灌而成的。”

都说上帝是惩恶扬善的,然而这些奴隶贩子们却打着上帝的旗号进行着最肮脏,最惨无人道的行径。他们把贩奴的船命名为《耶稣号》、《神的礼物号》、《圣母玛利亚号》等,更可恶的是,那些所谓上帝的忠实信徒的教士竟然也参与到了其中。

这些奴隶贩子是如何抓捕黑人的呢?一开始,他们是亲自去非洲大陆抓捕的,但由于时常发生被殴打的事件,为了自身安全,于是他们就改变策略,转而让非洲本地的黑人头目去替自己抓捕。为了防止黑奴逃跑,他们就用铁链把黑奴锁起来,甚至用铁丝从黑奴的肩胛骨处穿起来,然后放进牢笼里,运往美洲。

这些从欧洲起航的贩奴船,通常都会停靠在非洲西岸距美洲最近的内亚湾,在这里进行卖卖。他们要在所有被买下的奴隶身上烙上自己的姓名,之后,再给他们戴上脚镣、手铐,串上铁丝,塞进狭窄肮脏的船舱中。由于空间狭小,船舱里经常发生各种疾病、瘟疫,大批黑奴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然而,奴隶主们却根本不会给他们治病,而是将这些患病的黑奴,统统扔进大海。

如果有谁胆敢反抗,轻则被皮鞭抽打,重则就会被砍头、挖心、斩断手足,或是被活活勒死。不少奴隶因为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虐待,宁可跳海自杀。

然而在非洲大陆和美洲种植园、矿区里,还是有很多奴隶起来反抗。从1700年到1845年,在英国和美国的贩奴船上就曾发生过五十五次奴隶起义,而在美洲,奴隶的反抗更为激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奴隶起义是发生在1790—1803年的海地黑奴起义,这次起义影响巨大,甚至震惊了全世界。最终反抗者们在1804年建立了海地国,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由奴隶创建的国家。

在这些一浪高过一浪的奴隶起义之下,奴隶主们开始意识到光靠压榨奴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到了十九世纪初,英国便带头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使得很多倍受压迫的奴隶获得了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立刻叫停,而是仍然持续了近百年之久。

68.兵败滑铁卢

今天的比利时滑铁卢镇和欧洲其他许多小镇一样,古朴而宁静,丝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是在这个宁静的小镇上,曾经爆发过一场世界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就是滑铁卢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和英、普联军。

1813年莱比锡一战,由俄、英、普、奥等国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大败拿破仑,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

但拿破仑并不甘心自己的这次失败,他仍然在关心着时局的发展。1815年初,反法联盟在维也纳开会,由于分赃不均而大吵大闹,以至于剑拔弩张、横刀相向。同时,法国人民由于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越来越不满意波旁王朝的统治而更加怀念拿破仑时代。

极富政治远见的拿破仑觉察到自己东山再起的时机已到。1815年2月26日晚,拿破仑率领着1050名官兵,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最终抵达法国南岸的儒昂湾。在这里,兴致勃发的他发表了一个演说:“士兵们,我们并未失败!我时刻在倾听着你们的声音,为我们的今天,我历经重重艰辛!现在,此时此刻,我终于又回到了你们中间。来吧,让我们并肩战斗!胜利属于你们,荣誉属于你们!高举起大鹰旗帜,去推翻波旁王朝,争取我们的自由和幸福吧!”

拿破仑向来擅长战前动员,在他的鼓舞下,士兵们热血沸腾,兴奋异常。接着部队开始在拿破仑的带领下向巴黎开进。所到之处,都有很多法国人为他们欢呼呐喊。得知拿破仑重新归来的消息,路易十八吓出一身冷汗,立即派军前去抵抗。然而这支军队大多都是拿破仑的旧部,见拿破仑再次卷土重来,都纷纷归附。拿破仑的部队很快就发展到1.5万人。路易十八看到大势已去,仓皇出逃。

3月19日,拿破仑率军进入巴黎,在万民欢腾声中,重登王位。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首脑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恐万分。于是立刻拟定了一份临时宣言,称拿破仑是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他将“不受法律保护”,同时,开始迅速集结兵力,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准备向据守巴黎的拿破仑军队反扑。联军约定在6月20日正式行动。

与此同时,拿破仑也在加紧备战。到6月上旬,他的部队人数已经达到了18万人,,他希望到6月底能够增加到50万。然而让拿破仑遗憾的是,那些昔日的战将,很多已无再战之心,退出了军队。这对于法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面对联军的强大阵容,拿破仑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他决定要化被动为主动,以攻为守。经过研究,他认为威胁最大的是比利时方面的英普军队,所以要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而莱茵河、意大利方面的联军,只要派少量兵力进行牵制就行了。同时,他还决定,要趁联军尚未会齐的时候,争取战机,率先击溃英普联军,打败了威灵顿和布吕歇耳这两个老将,其他联军便好应付了。

计划已定,拿破仑便于6月12日派12.5万法军、火炮300门,悄悄移动到比利时边境,驻扎到离普军只隔一片密林的地方。

很快战斗就打响了。法军主力7万人在林尼附近同普军主力8万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为了确保战斗胜利,拿破仑又派5万兵力前去支援。他希望通过此战能把英、普军队切开,然后再逐一击破。

战斗激烈地进行着。突然天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声、枪炮声相互交加。经过一天的奋战,法军最终占领了林尼村,普军防线被切断了。普军见形势不利,慌忙溃逃了。

然而就在这时,拿破仑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他认为普军败局已定,于是下令全军休整一天,之后才派格鲁希元帅前去追击普军残兵。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逃散的普军正是利用这宝贵的一天完成了集结,他们时刻准备着重新向法军反扑。

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便亲率大军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布吕歇耳战败的消息后,担心自己孤军作战,便下令全军迅速向滑铁卢方向撤退。拿破仑命令将领内伊率军前去拦截,然而内伊优柔寡断,迟迟未动,结果使得英军顺利撤走。拿破仑得知消息后,火冒三丈,随即便率军尾随英军到了滑铁卢附近。

这时,被拿破仑击溃的普军重新集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滑铁卢附近的英军,一路直接围攻法军右翼。

威灵顿率6万余英军、大炮156门,在滑铁卢村南布阵。阵地后方是圣让山,前面地势低洼,左侧是几个小村和沼泽、灌木林,右侧有坚固的乌古蒙堡垒,阵地中央是圣拉埃村。威灵顿号称“铁公爵”,在战术上长于防守而短于进击,所以在与拿破仑交战之前,他更加谨慎,着重防守,这一正确战术原则为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滑铁卢总决战之前,拿破仑只率7万士兵、270门大炮,但这些大炮因为天下大雨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拿破仑将总预备队置于中央后方,并正确判断出英军弱点在其中段,所以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而重点攻击中部。

6月18日上午,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了。法军抢先开炮,向英军右翼乌古蒙堡垒射击,形成对峙。中午1时,拿破仑按照计划,准备进攻英军中部,但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布吕歇耳率普军一部分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2个骑兵师迎击布吕歇耳。同时,拿破仑急速传令格鲁希元帅让其增援,然后率部猛攻英军中部阵地。威灵顿顽强抵抗,双方互相争夺,伤亡都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令内伊元帅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英军中部,内伊不愧为“勇士中的勇士”之称,经过奋勇拼杀,终于完成任务,占领了圣拉埃村。英军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谁先到达一步,谁就会左右历史进程,这才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

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双方都在祈祷上帝:来的是自己人!终于那支部队走近了,双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

顿时,英军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威灵顿立即命令部队作最后反击,英普联军热血沸腾,疯狂地扑向少气无力的法军。

拿破仑见状,内心暗骂格鲁希“死在了何处!”此时此刻,他也深感大势已去,但仍然在作最后的决战。他立即命令近卫军投入战斗,拼死抵挡联军的进攻,但已无回天之力,终因腹背受敌而全军溃败。拿破仑乘马逃出战场,仓惶离去。

1815 年6月21日,百万反法联军开进了法国。7月7日,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不久,他被流放到了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

69.火车诞生

欧洲自爆发工业革命以后,原来的工场手工业逐渐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生产效率迅速增加,生产规模也迅速扩大从而拉动了对燃料、原料的大量需求。由于产品的大量增加,同时也对运输提出了要求。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就成了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早在19世纪前,船舶和马上是人们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这种运输工具的特点就是慢,因为慢,所以效率极低。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到来,这样的运输工具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大工业的需要了。于是一种现代的运输工具——火车便应运而生了。

火车的发明者名叫斯蒂芬森,是英国的一名工程师。他于178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煤矿上的一名蒸汽机司炉工,母亲是个家庭主妇。由于父亲收入有限,因此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

作为家里的儿子,斯蒂芬森在14岁那年就辍学当了一名见习司炉工。虽然他的年纪很小,但却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兴趣,他勤奋能干,聪明好学。每当工人都下班回家时,他却留下来擦洗机器,清洗零部件。就在这拆拆装装中,他对机器的构造慢慢地熟悉并且了如指掌了。此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十分有限,于是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去上夜校。

因为没有上过学,使得他在一开始时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但他并没有就此退缩,为了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他废寝忘食地钻研着,最终掌握了机械、制图等方面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必将换来回报。一次,他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设计了一台机器。他把兴奋极了,便把机器草图拿给总工程师看,结果总工程师大加赞赏了一番,斯蒂芬森由此受到鼓励,而更加努力了。很快,他就成了一名熟练的机械修理工。

随着他对机器越来越熟悉,他慢慢发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决定对其加以改进。首先,他对传统的锅炉进行了改进,他把立式锅炉改成了卧式锅炉;同时,他还做出了一个极有远见的事,那就是把蒸汽机车放在轨道上,让其在上面行驶。为防止车轮出轨,斯蒂芬森在车轮的边上加了轮缘;同时又在两条路轨之间加装了一条有齿的轨道。为了避免车轮在轨道上打滑,他在机车上装上了棘轮,让它在有齿的第三轨上滚动,从而带动机车前行。

既然有了车身,就需要再配以车头。经过不断地研究,斯蒂芬森终于在1814年造出了蒸汽机车火车头。这个车头十分庞大,重量高达五5,车头上安有一个巨大的飞轮,这个飞轮的作用是通过惯性推动机车运动。对于这个发明斯蒂芬森兴奋不已,于是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布鲁克”。这个大家伙动力十足,可以带动重大30吨的8个车厢。在接下来的10年中,斯蒂芬森又造出了11个与之相似的火车头。

虽然斯蒂芬森的这个新发明让他兴奋不已,但这个新发明却也并不完美,它存在着很多缺点。其中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震动太大。有一次,由于震动过大,竟然把机车都震翻了;而它另外一个缺点则是速度慢。这让斯蒂芬森下定决心要改进这些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