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2981500000022

第22章 不遗余力地提拔干成事的老实人(6)

“不贪”就是清正廉洁,这是为“官”之道的基本准则。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廉洁才能威行四海。领导者清正廉洁,才能对投机者的奸邪之心洞若观火,在老百姓中树立威望。反之,则会身败名裂。

“河北第一秘”李真在剖析其犯罪根源时写道:“我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认为与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万物皆空,不如权力在握之时及早作经济准备,如有不测也万无一失。”正是“贪”,使他利用手中权力、给投机钻营者大开方便之门,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说过这样一句话:“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则利名于主,国之宝也。”就是说,当领导的要做到成功时不贪图功名,失误时不逃避责任,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则合乎国家的要求,这才是国家之宝。

可见领导者掌权的目的是“唯人是保”,为大多数老实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一小撮投机钻营者谋利益。

但是,领导者要守住“不贪”之宝,没有过人的“定力”很难做到。因为世间投机钻营者“公关”的目标就是各级手握大权的领导。他们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送钱财、送利惠、送美女,变着花样往你手里塞,“定力”不够的人,如何能抵挡得住这么多的诱惑呢?

要顶住这些诱惑,坚持以“不贪为宝”,必须做到“五官端正”。

所谓“五官端正”指“眼不花,耳不偏,嘴不馋,手不伸,腿不软”。

“眼不花”就是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明辨是非的政治眼光,始终保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在“权惑”面前不迷茫,在“名惑”面前不失志,在“利惑”面前不乱意,在“色惑”面前不动心。

“耳不偏”,即要乐听老实人的真言,善听老实人的逆言,多听老实人的谏言;少听甚至不听投机钻营者的是非谗言和阿谀奉承的媚言。

“嘴不馋”,就是不该吃的坚决不吃。

“手不伸”,就是不该要的东西坚决不要。

“腿不软”,就是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

的确,看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就是要看他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能否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不义之财不伸手”。

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而且在小节上同样要固守操节。就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无论是工作调动搬家、儿子升学,还是女儿出嫁,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始终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作为领导者,只有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把得住嘴巴,抗得住诱惑,才能永葆清白,永葆“不贪之宝”。

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用纪律约束自己,努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把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一届人大闭幕式上所强调的那样“干干净净地为人民服务”。

十、忠告刁钻者:不要欺负老实人

1、天下没白占的便宜

古时候,有个自以为聪明的秀才,专喜欢占别人的便宜。

一天,一个老实巴结的农民看到“令尊”二字,不解其意,便去问这位秀才。秀才欺农民土气无知,便对他说:“令尊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农民感谢后问秀才,“您有几位令尊?”秀才听后气愤,但又不便说明,就阴着脸说:“我没有令尊。”

质朴老实的农民看出秀才不高兴,误认为秀才因没有儿子难过,于是诚恳的说:“秀才,您别难过,我有四个儿子,您可以选一个做您的令尊!”

这位刻薄的秀才本来想占点便宜,结果吃了一个“哑巴亏”。可见,世上没有白占的便宜,老实人的便宜屯没那么容易白占!

某地有个专事投机钻营的干部,充当了地方黑势力的“保护伞”。事发后这个干部被判刑入狱,公职没有了、工资更没有了。这个近五十岁的干部,每个月拿三千元的工资,正常情况下他可以活到七十岁以上,按每年国家发给你的薪水三万元计算,二十年是多少?三十年是多少?为了区区两万元钱,丢掉了一百多万,这样的事情哪个是便宜哪是吃亏,还要细细算来吗?但在收别人两万元钱的时候,他肯定沾沾自喜,认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

关于“吃亏、占便宜”的问题,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不同场合谈到过。

据王光美回忆,有一次少奇同志与自己及亲戚的子女们谈话时说:“如果世界世界观不对头,就会感到很难受,世界观对头了,问题搞通了,干劲就来了。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有矛盾时,就要服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个人、集体,部分、整体,暂时、长远,是能统一起来的。在某种时候,个人要吃点亏。办大家的事情,是占人点便宜好,还是吃点亏好?我看宁愿吃点亏。人家不干的,你干,这不是吃了亏了吗?要宁愿吃这个亏,这叫吃小亏,占大便宜。一心一意工作,可能人家一时不了解,但10年20年会看清楚。相反,整天想到个人,最后是没有个人利益,占小便宜,吃大亏。”

1957年3月,刘少奇在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说:“必须懂得:光想占便宜,生怕吃亏的人,是思想上、政治上不健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吃亏的人,才是高尚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是真有理想,能够站得住脚、能够得到人民信任的人。从长远说来,前一种人在最后是要吃大亏的,而后一种人则最后将得到他所应得的待遇。必须懂得:要和群众的关系搞好,就不能占便宜,就不要怕自己吃亏。”(《刘少奇选集》下卷,第293页)

1962年1月,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报告中,针对当时党风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再一次讲了“吃亏、占便宜”的问题。他说:“我们要正告那些不老实的人,必须迅速地彻底地改正错误,做一个真正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共产党员。否则,虽然在某此时候可能占点小便宜,但是,在我们党内,在人民中,终究是要吃大亏的。那些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的老实人,虽然在某些时候可能吃点亏,但是,最后是决不会吃亏的,他们一定会取得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最大的信任。”(《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00页)

当天他在口头补充讲话中,又说:“我看,不怕吃亏的老实人,最后是不会吃亏的。因为老实人吃点亏,党内同志是看到的,人民是看到的。党和人民终究是会信任这些好同志的。怕吃小亏的‘聪明’人,不老实的人,最后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你总是说假话,长期这样搞,党和人民就不会信任你了。”(《刘少奇选集》下卷,第439页)

奉劝当今一些只想占便宜的投机钻营者重温刘少奇同志的这些话。奉劝有这种思想的人不要因小失大、占小便宜而吃大亏!

天下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一些钻营分子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志在必得。这种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捞一分好处,便掉一分尊严。

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信任、尊重和抬举。可见“吃亏是福”有道理,做老实人最终不会吃亏!

对于那些专爱占便宜的人,也许任何“宫廷秘方”都救不了他们,也许“吃亏是福”是对治他们的一剂特效良药!

2、捣鬼有术但有限

在权力场上,那些投机钻营者,要窃取更多的权力,要玩寻老实人于股掌之上,不可避免地要耍一些手腕,玩弄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权术。但是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玩弄权术只能得逞于一时,不能得利于一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捣鬼有效,有术,然而有限。”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病死,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的大权。他接二连三地“捣鬼”:

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和让长子扶苏继位的遗诏,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始皇次子胡亥为太子,宣布国丧。

接着,赵高又扶太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这时,秦二世胡亥的年龄还小,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傀儡皇帝,赵高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即使是这样,赵高的野心依然没有满足。他想进一步登上王位,却恐其他臣子未必全都信服他,于是他又想出了一条诡计。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一天,赵高献一头鹿给秦二世,他指着鹿说:“这是我献给陛下的一匹马!”

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开玩笑吧?这明明是一头鹿,怎么会是一匹马?”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陛下开玩笑!这明明是一匹马。你不相信的话,请问问别人。”

秦二世随即问左右臣子:这究竟是鹿还是马?赵高的亲信和讨好赵高的钻营分子,都说是马;一部分臣子害怕赵高的威势,也说是马;另一些忠诚正直的臣子,有的不做声,有的实话实说是鹿。

阴毒的赵高暗暗记下那些说实话的老实的臣子们的名字,后来借故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玩弄权术,欺上瞒下,但最终“玩火自焚”。秦二世死后,秦王子婴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了把持朝政、作威作福、欺压忠良的赵高。

与赵高相似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四人帮”也丧尽天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残酷迫害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卓越功勋的老实人。但是,他们“捣鬼”的下场是什么呢?大家都很清楚。

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的车轮是千百万干实事、默默无闻的老实人向前推动的。投机钻营者任是机关算尽、思虑用尽、手腕耍尽,但最终无一例外地会被历史的洪流扫入垃圾堆中!

3、聪明反被聪明误

提起《红楼梦》,人们就不能不谈到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悲惨结局。王熙凤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

曹雪芹给王熙凤下的判词是这样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在贾府中算得上是一位“巾帼英雄”了,且看熟悉她的人如何评价她:“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人都叫你算计了去”,“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可见,这位凤姐是一位聪明的绝了顶的人物。她如果把自己的聪明用在治家上倒也罢了,但偏偏要用来算计老实人。

在《红楼梦》的第七回有一处很不起眼的细节:周瑞家的问小尼姑智能儿,“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说不知道。在一旁正在和智能儿玩的惜春就问:“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说是余信。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智能儿)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

乍看起来,智能儿的师父尼姑净虚来取月例银子,没什么大事。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好像不那么简单:月例银子的数目和发放时间都是固定的,所以才叫“月例”。按说净虚来取月例银子,应当是她主动找余信或者余信家的,怎么倒反过来,成了“(净虚)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把月例银子给了不就完了么,怎么“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呢?

之所以咕唧了半日,看来就是要说明推迟,要想办法解释,还要老尼姑别问这问那,要保密。

大管家王熙凤为什么要“拖欠”辛辛苦苦了一个月的下人们的“工资”呢?这个谜底到三十九回才大白于天下。

当袭人悄悄向平儿打听时,平儿连忙走到袭人身旁,见附近没有别人,才悄悄说:“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着说:“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

平儿悄悄告诉她,这个月的月钱,王熙凤早就从账房那里支出来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

不是推迟几天么,怎么又要凑齐了才放呢?要害就在“别处的利钱”几个字上。也就是说,推迟几天发放的月例银子不是王熙凤从账房里已经支出来的那些,那些银子放几天高利贷能有多少利息!而是她多处放高利贷,各种利息加起来,就够府里上上下下三四百口子的月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