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2976400000008

第8章 处世之道(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步入快车道,国民生产总值,国民人均收入,均成倍地增长,在这样一个富裕社会里,你一定要懂得赚钱,也要懂得用钱。赚钱是造财富,但要取之有道;用钱是享受福报,但要运用得宜。要注意不被钱所误,要当钱的主人,不要当钱的奴隶。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帮手”,但买不到“知己”;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床位”,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珍宝”,但买不到“美丽”;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劳力”,但买不到“奉献”;钱可以买到“暴力”,但买不到“仁慈”;钱可以买到“良药”,但买不到“忠言”;钱可以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

钱可以使你富裕,也可以使你空虚;钱可以使你成功,也可以使你一败涂地。捡来的钱,使你用之不安;偷来的钱,使你做贼心虚;流汗的钱,使你幸福坦然;集资的钱,使你力量无边;援助的钱,使你感到温暖;奖励的钱,使你加倍实干;诈骗的钱,使你心惊胆战;索要的钱,使你惯于伸手;抢得的钱,使你扪心有愧;色情的钱,使你满身羞耻;节省的钱,使你美德璀璨;受贿的钱,使你贪得无厌;贪污的钱,使你灵魂糜烂;挪用的钱,使你有借难还;恩赐的钱,使你变成懒汉;多收的钱,使你面呈愧色;继承的钱,使你不知珍惜。

钱是生活之必需,又是万恶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驾驭!

不再贪婪——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原文]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

[今译]

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灾殃没有再惨于贪得无厌。

[按语]

河上公:祸莫大于不知足,富贵不能自禁止也。咎莫大于欲得,欲得人物,利且贪也。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衫,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面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心态刻画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驱使造成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梁武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梁琥帝赐给他15顷田,一座山林,八万棵林木,但他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他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听后,满期地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你想想,我的心理能获得平衡吗?他应该赐我更多的钱粮、土地。”妻子劝道:“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恋财富、追求显达的人,过一种平淡的日子不是也挺好么?何况现在我们受到的赏赐不少啊!”

妻子的话,鱼弘自然听不进去。他是个追求官爵、贪图钱财的人,他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他在担任郡守后,仍嫌官小;他有巨额家产,却仍感不足。在贪念的驱使下,他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精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再享受呢?”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稀有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锦锻,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没过几年,他便一命呜呼。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了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这个死者,正像《伊索寓言》里说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只有拿到自己手里的才是自己的,太贪心了会让你失去一切。俄国诗人屠格涅夫有一次外出,遇见一个乞丐伸着枯槁的手向他讨钱。屠格涅夫把手伸进口袋,忽然发现忘了带钱包,他只得怀着愧疚的心情,拉着乞丐的手握了握说:“真对不起。”那个乞丐却紧紧握着屠格涅夫的手说:“兄弟,够了,有这么点就够了。”

我们到处流浪,到处寻找,到处乞讨,仅为了几个叮当作响的铜板吗?我们至今仍然像乞丐一样乞求着人类的那份诚意。

我们从来不要求大人物能体察小人物的内心,只企求他们不要妨碍小人物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从来也不敢奢望人类有一天会变得天使般美好,我们只祈求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足够了。

不论走到东还是走到西,只要静观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发现,人并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敢奢望的。有时,他要得很少,很可怜,有那么一点就够了。雨天的一把雨伞,情绪低落时的几句安慰,生日的一张贺卡,平日的一个问候电话……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常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

知足常乐——知足之足,常足矣

[原文]

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

[今译]

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了。

[按语]

河上公:知足之足,守真根也。常足,无欲心也。刘咸:“知止即知反。《经》屡言知足,即知止,知止谓保富贵也,相对往来皆不常久,必反乃为常,乃能久。”常久,实《老子》之宗旨。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生活异常艰苦的人总是笑口常开,而且一般的情况常常是越是艰苦越是感到知足。这种生活态度常常叫外国人看了莫名其妙,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中国人的惰性。其实,中国人的知足,是一种做人的艺术,它小半出于无奈,大半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满。你要懂得,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当是寻求既有生活的快乐。知足如果能够常乐,则不妨知足。知足是对现实生活欣然接受,当一个人无法改变生活的处境时,他除了欣然接受以外,还能有更明智的选择吗?人若有此种想法,在顺境里能优哉游哉,在逆境中也能安之若素。

人生常常是无奈的,有时候会被迫置身于极不情愿的生活境遇里,甚至会落到万念俱灰的地步,但是一旦他想到自己好歹有幸还拥有一个可爱的人生,便又知足地笑起来:“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孔子游泰山,遇到一位不知是何许人者,鹿裘带素,鼓琴而歌。孔子见而问:“先生何乐也?”对曰:“天生万物,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有别,男为尊,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七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知足是我们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之后的必然选择。猛兽易伏,人心难降;壑易填,人心难满。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总是有限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假如一个人处处以“足”为目标不懈追求,那么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如果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反倒处处是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