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2976400000006

第6章 处世之道(2)

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跳出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种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勾践借口文种企图谋反,赐其自裁,一代谋臣含冤而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幸福荣华,又有几人能像张良、范蠡那样不恋红尘,见好就收。“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商鞅就是因为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触犯了原来是他强有力的靠山的秦孝公,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据《战国策》记载: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假意传位,以试他忠心,可见商鞅在志得意满时即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后有赵良引用“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孝公一去世,曾经反对他变法的顽固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用计陷害他,新王终以谋反罪对他处以极刑。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识廉知耻,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知退者识廉知耻,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自古以来,凡在进退上处理不当者,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万年。

财多累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原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第9章》)

[今译]

金银珠宝堆满屋子,却没有一个人能把它们看守住。

[按语]

河上公:嗜欲伤神,财多累身。

王弼;不若其已。

魏源:室,河上及诸本作“堂”。此从五弼、傅奕本。(按:王、傅本作“金玉满室”。)

朱谦之:“堂”,《释文》:“本或作室。”范应元曰:“‘室’字,严遵、杨孚、王弼同古本。”今按傅本亦作“室”,作“室”义优。《说文》:“室,实也。”《释名》:“人物实满其中也。”陈碧虚所见严君平、王弼本亦作“室”。

一个百万富翁在临终时,假使有人向他提议:“你若捐出所有财产,就可以多活三天。”相信他会心甘情愿接受这个提议的。可惜的是,全世界的财产也无法为一个人换来片刻的超额时间。更可惜的是,人死之后必须让世界的归于世界。人生如过客,他的财富只是暂时借用的资具而已。问题是:他能否运用财富以求得幸福?

有些人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因为财富即是幸福。财富的确非常诱人;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财富可以让一个人随心所欲。”英国文人萧伯纳更明确地说:“钱给人权势,钱说话;钱印刷;钱宣传;钱统治。”但是,钱财却是不一定带来快乐。富人的离婚率高于穷人;富人的挫折感也深于穷人。在今日工商社会,缺一点钱用,尚不致造成“穷斯滥矣”;但是钱太多了,却容易沦为“富斯滥矣”!西谚有云:“金制的马衔,并不能使马更优秀。”光靠钱财,也绝不能使一个人更幸福。

假使为了赢取财富而汩没真实人性,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一枚硬币,如果放在眼睛前面太近的话,也会遮住所有的阳光。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说:“我不曾见过一个的真诚随着他的财富而增加。”何止真诚如此;财富可以装扮一个人的外在美,却丝毫无法增益他的内在美。更麻烦的是,人对于钱财往往是贪得无厌的;由贪婪而生的恶行恐怕就难以计数了。

财富会使人更自由吗?不一定。一个以为自己“拥有”财富,而事实上他是被财富所“拥有”——他的心无法舒畅自得,甚至要忧虑安全问题,这真是一种负担!莎士比亚说:“富人即是穷人;他们就像驮着满袋金币的驴子,背着沉重的财富走完旅程,至死方休。”这些话或许过于酸腐,但是至少肯定了人应该自为主宰,不要受役于物。

有这们一则新闻:有一个居住在脏乱不堪的房子、膝下无子女的老人去世了,邻居在他的床底下翻出好几元。如果你看到这位老人家的生活状况,会疑惑:“这笔钱凶究竟想干什么用呢?”

再如一个晚年丧偶、快80岁、住在破房子里的老妇人的故事。这个老妇人十分富有。仅仅房子就有好几栋,可是她却完全与世隔绝,仅仅和小狗一起守着破房子生活。就算她的钱再多,也没有人会说她的命好!

苏格拉底说:“假使一个人以其财富自豪的话,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他如何运用财富,然后才决定是否赞美他!”假使富人知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并且热心公益、行善助人的话,当然值得赞美;假使富人知道“富润屋,德润身”,进而自我斯许、砥砺品德的话,当然值得赞美;假使富人知道爱国爱乡、集资兴学、奖掖后进、为国举才……这时富人就是真正的富人,成为金钱的主人,社会的栋梁。这就是运用财富以求得幸福。

富贵不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原文]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9章》)

[今译]

富贵而骄纵,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祸害。

[按语]

河上公: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王弼:不可长保也。

朱谦之:楼正、司马光“骄”亦作“()”高()本作“()”。“自遗其咎”,《治要》作“还自遗咎”,室町本作“还自遗共咎”。《玉篇》:“‘咎’,《说文》云:‘灾也,从人从各,各有相违也。’”

“富”指财,“贵”指权,权力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权力的表现。老子认为,如果从拥有财富和权力而骄横自视,这一定会带来祸患。

孔子的学生子思,有一天到卫国去旅游。车行到黄河边上,看见卫国渔夫钓到一条大鱼,重约千余斤,载在一辆车上,首尾外露,大得吓人。

子思颇觉好奇,就下车问渔夫说:“这条鱼好大,而且河水又这样宽广,它怎么轻易被你钓到的?你们的技术可真高明啊!”

渔夫说:“说来奇怪,平日河面是看不见鱼的,因为一般的鱼都深潜在水里,但是这条鱼不一样,它每天都会浮出水面几次,当我们发现它的踪迹后,认为奇货可居,就先以一条鲂鱼系在钩上作饵,可它连看都不看,可能是嫌小了;我们又换了半只猪肉作饵,结果它上钩了。只要它愿意上钩,钩丝便牢牢牵住了嘴巴,还怕它跑了不成。”

子思想了半天,长长叹口气说:“大鱼呀大鱼,河水是这样浩瀚广阔,鱼虾也吃不完,可以任你遨游,为什么你偏要如此炫耀,还要吃人家送上来的美食呢?”

从古至今,像大鱼一样的例子不知有多少。《左传》昭公元年,晋侯得了病,郑伯派公孙侨去晋国问候。晋国叔向询问子皙这个人怎么样。郑国行人子羽回答说:“他没礼还喜欢欺负人,凭富有而看不起他的上级。大概不会长久了。”昭公二年秋天,郑国子皙准备作乱,请求让儿子印作市官。子产说:“你不思你自己的罪过,还有什么请求!快死了吧,执法官就要来抓你了。”七月壬寅他吊死了,尸体被抛在大街上。

《左传》定公十三年,卫公叔文子上朝时请灵公去家里作客。退朝后看到史鱼,史鱼告诉他说:“你一定要有祸了。你富有,但灵公贪婪,你将有罪了。”文子说:“我没先告诉你,这是我的罪过。灵公已经答应了我,那怎么办?”史鱼说:“没关系。富有但不骄横的很少,像你这样表现骄横而又没灭亡,还没有过。”十四年,文子果然因为富有骄横得罪了灵公,逃跑到鲁国。这是说子羽、史鱼都有先见之明,是说富有的人没有不骄横的,骄横的没有不灭亡的。凭借富有而欺负别人的人,也不会长久。

狄青做北宋枢密命名时,自恃有功,待人十分骄慢。当他给下属分发衣服粮草时,就说:“这是狄爷爷所赐。”使朝廷对此十分厌恶,因而欲疏远他。有人出计宋仁宗派他出去做两镇节度使,狄借口无他错而不接受。于是宋仁宗问计于丞相文彦博。彦博讲:“太祖皇帝难道从前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只因他深得军心,所以才有陈桥兵变。”

仁宗听后默不作声。狄青不解,欲找丞相申辩。文彦博直看着他说:“没什么,朝廷怀疑你。”狄青震惊,只好出任节度使。朝廷每月巡视狄营二次,狄青惊愕万分,不出半年,终因忧愤而死。狄青尝到了弄权的苦头,虽有功名却不能善终。

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同样情形,身份地位变了,权力势力大了,有的人就飘飘然,昏昏然,骄横、恣肆、飞杨拔扈。这样的人不会受到上司的信赖和百姓的爱戴,最终事业不成,只能尝到弄权的苦果。

隐藏锋芒——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原文]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老子·第9章》)

[今译]

将铁器锤磨出尖刃,但尖刃不可能长久保持。

[按语]

河上公:揣,治也。先揣之,后必弃捐。王弼: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揣衄,故不可长保也。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待人牛气冲天,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人性这东西,“同患难易,共荣华难”。所以,在打江山时,各路豪杰汇集在一人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主子当然需要这样的人杰。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不会江郎才尽,总让皇帝感到身边有诸多威胁。历史上有多少人因此而丢官丧命啊!所以,到了一定时候,一定要掩盖自己的才华,不要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力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是他功高震主,又不能谦逊自处,加上他犯了大忌,看到曾经是他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都分土列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猛将,又是刘邦的连襟,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总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自傲如此,全然没有了当年甘愿受胯下之辱的情形。这样,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后人评价说,如果韩信不矜功自傲,不与刘邦讨价还价,而是自隐其功,谦逊退避,刘邦再毒大概也不会对他下手吧。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再三阐述君子不可太露其锋芒的思想,决非反复玩弄词藻,实在是对处世经验的深切总结。“不可太露其锋芒”,并不是销蚀锋芒,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其实,隐藏锋芒也是一项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勇与技巧,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而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表现。

在日常社会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出人头地,为人所知。所以有才华的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这样,旁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

《易经》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能做到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此地,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如此来说,还不如没有。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得意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太重要。适度地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才能顺利地走好你的人生之路。

持盈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老子·第9章》)

[今译]

保持着满满的,不如趁早拉倒。

[按语]

河上公:盈,满也;已,止也。持满必倾,不如止也。王弼: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知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

朱谦之:《后汉书》申屠刚《对策》曰:“持满之戒,老氏所慎。”“持满”即“持盈”也。《史记·乐书》:“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此作“持而盈之,”于义为优。

《荀子·宥坐》篇里有一则故事:

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子贡拜谒鲁桓公的宗庙。在庙里,他看到一只盛水的宝器“宥厄”。孔子高兴地说:“真幸运,我终于见到了这个器皿。”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取水来。”水取来后,把水灌进去。当水灌到一半时,容器端端正正。当水灌满时,容器一下子就倾倒了。孔子的脸色陡变,猛然醒悟,对弟子说:“对呀!满了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持盈之道啊!”

子贡在旁边问:“请问老师,怎样才能保持满而不倾呢?”

孔子说:“抑制而减少它。”

子贡又问:“什么叫持盈之道呢?”

孔子说:“万物由生到长,到最盛时就开始走向衰亡。也是这样,快乐到极点就是要走向悲伤了。例如,太阳到了中午就向西偏移开始下山;月亮到了十五日又圆又满,此后就开始转盈为亏。所以,聪明智慧的人,要以愚钝不敏来持守;勇武刚强的人,要用畏怯懦弱来持守;见闻广博的人,要用孤陋寡闻来持守;富有高贵的人,要用穷陋节俭来持守;善于治理天下的人,要用谦让恭谨来持守。”这是孔子的“持盈之道。”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但他也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声称学习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一次,有人问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你学问那样广博,竟然感叹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太谦虚了?”

笛卡儿说:“哲学家芝诺不是解释过吗?他曾画了一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这样它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当然就显得更多了。”“对,对,你的解释真是绝妙!”问话者连连点头称是,赞服这位学问家的高见。

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你觉得这奇怪吗?一点儿也不奇怪,笛卡儿的比喻十分形象。知识多者,在于他知道世界还有很多奥妙,也就是知道自己无知。而无知者,在于他不知道世界是怎么回事,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无知呢?

人类世界浩瀚几千年的文明史,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相比之下就如同沙漠里的一粒沙。所以永远不要说自己无所不知。只有愚蠢的人才会那样妄自尊大、自鸣得意。

莫里斯·斯威策说过:“骄傲自大的人喜欢见依附他人的或馅媚他人而厌恶见高尚的人。而结果这些人愚弄他,迎合他那软弱的心灵,把他由一个愚人弄成一个狂人。”

丰收的稻子总是弯腰向着大地。无论在任何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评价得多么高,你永远都要清醒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无所知的人,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