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2976400000018

第18章 成功之道(5)

有人以“成大事者不拘细行”与“大德不逾矩,小节出入可也”来为自己的粗线条作风辩白,但是却忘了先反省自己是否具备大德,是否“成大事者”。《圣经》上记载一位精明的管家把主人吩咐的琐事办得非常妥当,主人对他说:“你既在小事上忠信,我必可托你大事;你去负责治理十个城市吧!”医师疏忽了细节,可能使病人丧命;律师疏忽了细节,可能使好人蒙冤。

注意细节,是负责与谨慎的表现;一个负责而谨慎的人,总是更接近成功的。

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原文]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64章》)

[今译]

对事情的完成能像对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做坏的事了。

[按语]

《周书》: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河上公:终当如始,不当懈怠。

人谁都期望自己的人生从头到尾平平安安,一帆风顺,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有幸福就有悲哀,有得意就有失意。但是,如果你本着善始善终的原则,那肯定会大大地提高成功概率。如果你不把善始善终这一原则当成你成功的主要原则之一,你干什么事情都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当然也无法清醒地判断出自始至终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20世纪50年代是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横行的日子,这股恶浪浊流把爱因斯坦惊醒了,他决定挺身而出,担当起一个人权斗士应负的责任。

爱因斯坦参与的最有名的案件是菲劳恩拉斯事件。菲劳恩拉斯是纽约布鲁克林詹姆斯?麦迪逊中学的英语教员,参议院国内安全委员会认为他是“恐怖分子”,要他到委员会去作证。菲劳恩拉斯根据宪法的人权条例第五条,拒绝前往作证。此举惹恼了国会。麦迪逊中学在国会的压力下,解雇了菲劳恩拉斯。菲劳恩拉斯在致爱因斯坦的信中诉说了案情。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给他回了一封信,并授意这封信可以公开发表。

爱因斯坦在信中说:“我国知识分子今天所面临的现状非常严重。反动的政治人物们利用外来的危险为借口,已经向公众灌输了对知识探索的怀疑。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他们现在又着手要镇压教学的自由,并要剥夺那些不愿俯首帖耳的人的工作职位。对这种丑恶行径,知识分子的少数派应如何对付呢?我认为只能采取甘地式的不合作主义革命行动。凡被召至国会作证的人应当拒绝作证,他应当做好坐牢和经济破产的准备,也就是为了我国的文化福利而牺牲自己的个人福利。”

爱因斯坦这封信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报纸评论说:“如果人们都听从爱因斯坦博士的劝告,宁可坐牢而不愿出庭作证,我们的代议制政体岂不要瘫痪吗?”

爱因斯坦面对这一质疑坚决回击,他在《纽约时报》撰文说:“原则上讲,保卫宪法的权利是人人平等的。但知识分子的地位有点特殊,因为他们所受的特殊训练,他们对公众舆论的形成会产生特殊的强烈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想误导我们接受威权政府的人特别注意知识分子并要胁迫他们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就特别要尽他们的重要责任。对任何违反宪法权利的图谋,我认为,拒绝合作就是我们的责任。”看到这篇文章,原来那些狂热的反对者们也只得偃旗息鼓了。

这段故事体现了爱因斯坦崇尚理性,关心人,尊重人,反对独裁专断的民主精神;体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坦白胸怀,以及为追求真理和为人类谋福利的目标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

如果你决心自始至终地捍卫原则,你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与原则相违背的事情摆在面前,倘若意志不坚,或碍于情面,就很容易放弃原则。因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必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随波逐流,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这虽然较为困难,但绝非不能做到。

我们在我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善始善终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太宗常对左右说:“治国之心犹如治病。病人希望尽快痊愈,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认真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的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和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有疏忽,必招亡国之祸。现在天下的安危全置于我一人肩上,因此,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所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开明,才引出善谏的魏征,以这种心态施政,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确定目标——言有宗,事有君

[原文]

言有宗,事有君。(《老子·第7章》)

[今译]

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目标。

[按语]

河上公: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无德,心与我反。

王弼:宗,万物之宗也。君,万物之主也。

张松如:“君”犹“主”也,“本”也。古“君”与“宗”字叶韵。

语言,是人最主要的交际。话说得好,说得精采,称为有口才,口才也是才,是讲话人各种才能知识的集中反映。人们都很熟悉战国时期楚国那位卖矛又卖盾的人,他一会儿吹嘘自己的矛“无坚不摧”,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盾“坚不可摧”,前后相悖,完全让人不知其所宗,因此即使他推销的的确是名牌产品,这样的宣传也不能自圆其说。所以一经旁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就只能无言以对。

有两名学生合租的房间,位于第一百层的高楼上,有一天电梯坏了,两人相约以爬山的心情爬回宿舍。一开始,有说有笑,到了六十几层,只剩下此起彼落的气喘声音,到了九十多层,都近虚脱的状态,勉力爬到房间门口,两人如释重担的松了一口气,然而,一摸口袋,竟然都忘了取托寄在一楼管理室的钥匙,两人再也没有力气走下楼拿了。他们之所以白忙一场的原因,就是“事无君”,做事前没有考虑到目标方向。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往往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当然,作者也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说话像写作一样,应该做到“言之有物”,每一句话都传达了真实,简洁有力并且弹无虚发,如果只是卖弄口才,或者东一句、西一句,让听话的人听得雾煞煞,一定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做事情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怎么会有效率。

为了达到你的目标,你必须避免那种被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称之为“羚羊思维”的东西。一次,考克斯和约翰一起进行了一次凌晨穿越伦吉提大平原的飞行。景色非常优美,他们能看见大象、狮子和大群羚羊席卷穿过整个平原。

“羚羊的数量这么大,真是一件好事啊!”他们的非洲导游注意到他们正盯着那一大群羚羊沉吟时说道,“否则,这个物种很快就会灭绝。”

考克斯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笑了,然后指着一头停止奔跑的羚羊说:“你将会注意到那头羚羊跑不了多远了。它停下来不是因为意识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为它累了,是因它太愚蠢以至于忘记了当初它为什么要奔跑。它发现了天敌,本能地逃开,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它忘记了是什么促使它奔跑,甚至有时候是在最不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我曾经看见它就停在天敌旁边,有时甚至向某个天敌走过去,似乎它已经忘记了这是否就是同一种在几分钟以前让自己惊慌失措的动物。它就差冲上去说:‘嘿!狮子先生,你饿了吗?在找午餐吗?’如果不是有一大群羚羊的话,我想这整个种群将在几个星期之内被消灭干净。”

当时,考克斯在热气球上很容易去嘲笑那些羚羊,而在这次飞行结束以前,他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很有趣的想法——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他曾经见过同样的问题。

是不是有许多人有规律的举动让你想起那些羚羊呢?他们有不错的主意,他们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而且为这个目标努力了一天或者仅仅半天。也许他们只是谨慎地四处溜达了40分钟罢了。40分钟以后,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目标。然后他们就会对自己说:“嘿,这太难了。这比我想象的难多了。”接着他们就会永远停在那里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