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打造中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2974400000054

第54章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文化现状(1)

我国银行过去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向国有企业放贷,谈“私”色变、“存款立行”的做法必将成为历史,严格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以“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为主要考核指标,信贷分类体系改革,必将使银行的信贷文化与整体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全面提升信贷文化的水平。使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由量到质发生根本改变,以此顺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贷款分类制度改革与银行信贷文化的变迁

中国的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动员储蓄的能力,但是在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方面,效果却不甚理想。在形成高额不良贷款的各种因素中,落后的贷款分类方法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贷款质量恶化,更严重的是逐渐形成了扭曲的信贷文化。

在中国存在了二十余年的“一逾两呆(逾期、呆滞、呆账)”贷款分类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路径依赖。“一逾两呆”虽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它却无法真正揭示商业银行贷款的真实质量,是一定时期的历史产物。

长期以来,国内的商业银行一直奉行一种“存款立行”的指导思想,不惜动员全员吸存,全方位的吸储成了全年业务考核指标的重中之重。而贷款的发放则严重依赖产业政策的调整。对市场经济的风险性预知不足,甚至有个别商业银行视贷款单位的性质、级别作为放贷的依据,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上升。“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方法,在国际上没有相应的做法和概念,多年来无法通过翻译传达其真实涵义。媒体上常见的不良贷款,一般指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纵观逾期贷款的形成在整个贷款周期中已经隐含了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性,而按照中国商业银行的普遍惯例,贷款尚未到期,银行并不积极督促客户归还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逐渐丧失了清偿贷款的主动权,客观的贷款分类滞后,已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提高。

贷款分类制度的改革,贷款五级分类体系的建立,与“一逾两呆”简单贷款分类根本的区别在于在分类贷款中,贷款虽未逾期,或逾期天数不超过90天,但有足够理由划分为次级类以下的贷款,因此比逾期贷款的范围更广。

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有一条核心的标准,即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而决定贷款是否偿还,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最主要的因素。从根本上说,贷款五级分类(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和制度,重在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逾期与否和逾期时间长短,只是参考因素。五级分类及其配套的工具、程序、制度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挂账停息会计制度、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呆账核销制度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根本上遏制了“一逾两呆”贷款的内在风险和极易造成高估资产和收益,使银行的信贷人员、管理人员行为不慎而滋生腐败的信贷文化。

贷款五级分类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通过分类获得贷款质量的数据,由于贷款风险分类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改善银行的信贷管理,从而使传统的信贷文化得到高质量的变迁。

从贷款五级分类的具体细则中可以发现,弘扬现代意义上的信贷文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提高信贷员自身素质。信贷员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有关的信贷法规,基本基础技能(含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丰富的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信息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文化品质。

2.扭转落后的“重抵押,轻担保”、“重实产,轻流资”、“重利润,轻流转”、“重国营,轻民企”的思想以及过分强调的“担保物崇拜”,避免使银行沦落为当铺,使二流、三流贷款充斥到银行的信贷体系中的做法。应该知道,借款人主营业务收入产生的现金流量在还款来源中的作用,要将其视为第一还款来源,多年来,银行往往注重的是企业贷款而派生的利润,将利润作为第一还款要素,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现金流量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关注,促使银行以债权人的身份,更多的介入到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中去。从而使健康的信贷文化得以延伸,使银企之间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同时也更加有利于“银企双赢”的实现。

3.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统一管理的授信体系,对一个借款人进行总体信用评级,对特殊的贷款甚至可以做到每季或每月都要进行贷款分类,不能用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代替对贷款的分类,否则会掩盖贷款归还的本质问题。

4.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并且强调指出,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改不行”,贷款分类制度的改革,不仅顺应了改革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支持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势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增强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让银行员工理解贷款分类体制改革,包头市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培训,使企业以正确的理念建设更加健康的信贷文化。2006年3月,包头市商业银行举办了“信用风险管理与贷款风险分类”培训班,通过讲师对五级分类的理论基础的深刻讲解,使不少骨干力量和基层工作人员提高了对五级分类的认识和认可理解。

以前,不少在银行工作的人员对五级分类只有些概念性的认识,经过培训后,才发现有所偏差,认识到五级分类工作的真正意义不仅局限于计算准备金和应付监管部门,而应该从理念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用一句话说,就是要“以正确的理念建设更加健康的信贷文化”。

首先,信贷五级分类工作强调的是一种信贷管理的理念。比如通过进行五级分类工作,会提示和引导我们要注意第一还款来源,而非抵押和担保。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通过学习,使银行员工认识到,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理念,就像李镇西经常强调的“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未来”,加强和强化对贷款五级分类的认识和理念的转变。

其次,信贷五级分类工作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信贷五级分类的过程是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加强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

再次,信贷五级分类工作是促进更健康的信贷文化形成的重要保证。有什么样的五级分类就有什么样的信贷文化。文化的形成是需要制度保障的,在有效的坚持实践信贷五级分类工作的同时,也会不断地促进商业银行更加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形成。

总之,信贷五级分类工作不仅仅是为提前准备而是为了揭示风险;不是仅仅为了应付监管部门,而是为了提高信贷管理的科学性;不是仅仅为了完善制度和流程,而是为了以正确的理念建设更加健康的信贷文化。

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文化的缺陷

1.信贷目标短期化,没有形成“与客户共成长”的长期经营思想

目前,由于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核是以年度考核为主的,这就造成了很多银行(特别是分支机构)没有长远目标,不能耐心培养自己的客户,仅仅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贷款任务、利润指标而与客户合作。平时争先恐后地挤进上市公司或大企业的船,而一旦发现船体摇动,便根本不分析情况,马上就惊慌失措地“跳水”,使企业的危机进一步放大。这种“平时饥不择食地放款,遇到问题又慌忙收贷”的现象,充分说明了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并没有以长远的眼光真正分析客户的市场价值。

2.在市场定位上贪大求全,对信贷客户的选择缺乏科学的标准

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深入细致和具体量化的市场分析,不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客户,而是一味地追求规模大、排名前、实力强的客户,各家商业银行常常在少数目标客户上“扎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客户的盲目融资行为,同时也使一大批市场前景好、未来盈利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与这种贪大求全、盲目从众的市场策略相伴随的,是商业银行在具体客户选择上的一系列不科学的观念和做法:一是重抵押担保,不重第一还款来源;二是注重银企关系的表象,不注重企业的信用记录,侥幸地认为只要与本行合作好,在他行有不良信用记录或不良贷款无关紧要。这也是很多企业可以“骗了东家骗西家”的原因。

3.缺乏先进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

长期以来,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和市场价值判断的时候,大多采用定性的、经验的分析方法,信贷分析处于较低水平。

4.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银行内部,信贷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和良性互动,使很多规章制度和要求在执行中变形或走样;另一方面,是各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恶意竞争,互相挖墙脚,缺乏必要的合作。

5.有章不循或执行规章制度的标准不一

一直以来,各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都采取分散型管理模式,把风险控制的责任和权力直接下放到各个业务单位,这就使各分支机构能够根据各自的利益需求来“灵活”地执行上级行的规章制度,使风险防范措施难以落实。重视内部制约,忽视激励措施。商业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强调审贷分离、责任追究和独立的风险监控,可以说内部制约有余,激励不足。其直接后果是使基层信贷经营部门及审批人普遍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责任意识,但却缺乏市场前瞻性、开拓性和信贷经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存有“多批不如少批、少批不如不批”的心理,以致错失许多市场良机。

三、包头市商业银行“微小企业贷款”信贷文化

微小贷款作为一种面向微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创新,已经在包头市中小商业银行“试水运行”半年有余,此项业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包头市商业银行文化模式,也给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带来了得思考的东西。

对于内蒙古包头市商业银行和众多获得贷款的小企业而言,这是一场正在发生着的革命。

包头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部刘鑫指出,对于像包头市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微贷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微小企业提供了从合法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机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中介服务水平较低,信贷技术相对落后,信贷决策主要依据企业的规模大小、所有制性质、抵押担保等因素,受资本不足和不良贷款量大的约束,贷款向大企业集中,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而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大多受到个人财富的约束,他们的融资需求一般具有金额小与周期短的特点,不适应目前各大银行追求目标与管理的特点,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滞后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微小企业贷款项目提供了一个作为常规商业银行产品的金融服务,其目标就是为中国的微小企业创造可应用的融资机会,为大多数在过去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的微小企业(指微型和小型企业)提供同大企业一样均等的机会。

微贷业务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商业可持续微小企业融资”体系,会产生一种“以健康的金融促进健康的经济发展”的效果,通过银行微小贷款业务的开展和市场化运作,会对微小企业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建设是中小银行的“蓝海”。所谓“蓝海”一词取自美国《蓝海战略》一书,意即相对于竞争领域(充满血腥味的“红海”)而言的非竞争也即垄断领域,企业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的有效战略是超越竞争性领域,创造性地寻求非竞争性领域即所谓“蓝海”。目前,说起银行间的竞争,同质化应该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突破同质化的竞争状态,一般的说法都是要创新,但是究竟怎么创新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和说法的。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引进和开展表明,此种业务就是一个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好业务和好路径。是中小商业银行寻找到的“蓝海”。微小贷款金额小、客户群体分散这一特性决定了它需要更多的信贷人员来开展业务,既然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满足业务的增长,这个条件对于严格控制人员和机构数量的大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可能的,从这点来说,大型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基本是不现实的,而这个特点正好给了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用人灵活的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可以通过体制优势大力开展业务,开发并占有市场。

银行是金融企业,有效的贷款风险控制是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而要控制信贷风险,中小商业银行还需要了解和分析银行信贷管理文化,着手构建新型的信贷管理文化。

一、包头市商业银行“六项机制"推进“微贷"管理带来的企业文化革新

从“今生再也不和银行打交道”,到“信赖商行(包头市商业银行),今后只和商行打交道”,内蒙古包头市金世纪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建斌对银行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2000年,许建斌开设第一家连锁店,向某银行申请贷款而饱受冷遇。许建斌立下规矩:今生再也不和银行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