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2965000000010

第10章 夏长(1)

夏季是一年之中的第二个季节。北半球最高的温度就出现在夏季。《黄帝内经》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所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夏季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的季节。人应该顺应夏季的特点,晚睡早起,不要抱怨白昼太长,不要恼怒或激动,而要使自己的情绪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充沛旺盛,并且让身体适量出些汗,使体内的阳气及时得到宣泄。

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心属夏气,也就是说,夏天这个季节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养。“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这些说明了心脏的重要地位。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在中医中既指“血肉之心”,又是“神明之心”,具有主血和藏神的功能。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

夏三月饮食宜清补。《吕氏春秋》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饮食不应该过咸、过甜。夏季重在养心,心为“火脏”,少吃热性的食物,多吃酸味、甜味的食物,以清热解毒和消炎泄火,增加体内水分,补充身体消耗。中医认为红色食物,如番茄、西瓜等食物,可以帮助人体补血生血、清除血管内的淤滞。另外,夏天又是多雨季节,暑湿当令,食欲不佳,可用健补脾胃、化除湿邪,又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食品。

《黄帝内经》还强调,夏季要“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所以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到“静心、安神、戒躁、息怒”,以保持良好的情绪。

夏季高温闷热,人体消耗特别大,各器官的衰老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而夏季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有助于延缓衰老。夏季锻炼的时间应选择在早晚气温凉爽时进行,在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清爽的开放场所进行。

立夏

◎ 节令特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也。习惯上人们将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是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三候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蛄(即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 养生要领

立夏也被人们称为“孟夏”,即夏天的开始。这时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旺盛。

中医学认为“心者,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心脏所运营的血液,就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季,心的经脉属手少阴。古人说“心为君主之官”,“上通于舌,下通关元,居于肺下肝上”。说明心具有主宰人体上下、统管脏腑的特殊职能。因此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节气相交的时候应该顺应天气的变化,所以立夏的养生中应着重关注对心脏的养护。

立夏节气,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态,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立夏节气后,人们衣衫也比较单薄,即使平时身体很好的人也要当心外感风寒。在这个季节一旦患病,中医也不主张轻易使用发汗的药剂,避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预防心脏病发作。清晨可吃洋葱少许,晚饭后饮少量红酒,保持血气通畅。在膳食保养中,这个季节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

◎ 节令衣着

立夏以后,气温普遍升高,会导致人大量出汗。出汗时,大部分汗来不及蒸发而留在皮肤的表面,其中又多被贴身内衣所吸附。因此,夏季穿内衣的禁忌不容忽视。

麻、丝、棉织品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湿性、排湿性、散热性,是热天最理想的内衣面料。夏天忌穿用涤纶等化纤物制作的内衣,因其透气性、吸排湿性相对较差,稍有出汗,内衣便发黏,热量不易散发,产生闷热、潮湿的内环境。随着湿度的增加,局部微生物迅速繁殖,使汗液中的尿素分解成氨,发出难闻的汗臭味;微生物的产物也使皮肤受到异常刺激,极易诱发痱子、皮炎。夏季内衣更应勤洗勤换,且应在阳光下晾晒。如今年轻女性在夏天喜欢穿紧身牛仔裤,追求“曲线美”,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考虑到健康问题,紧身裤还是少穿为宜。紧身裤之所以不适于夏天穿着,是因为女性的阴道常分泌一种酸性液体,使外阴保持湿润,有防止细菌侵入和杀灭细菌的作用。若裤子穿得过紧,不利于湿气散发,长时间处于过热、过湿的环境,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阴道炎症、瘙痒,甚至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内裤宜宽松,大小适中,且尽量少穿尼龙、化纤材质的。

◎ 起居须知

立夏时节对居室的布置很重要,要在室内采取必要的遮阳措施,设法减少或避免一些热源和光照;窗子应挂上浅色窗帘,最好是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一层白纸(或蜡纸)以求凉爽。要把冬春季节的衣服、被褥等该收的东西全部收入橱内。有条件的话,要调整好影响室内通风的家具,以保持室内有足够的自然风。由于白天室外温度高,因此,如果太阳光强的话,可以从上午9点至下午6点把门窗关好,并拉上浅色窗帘。另外,入夏以后居室就要加强消毒。由于夏季气温高,病菌繁殖很快,造成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病原细菌增多,所以居室要经常用适量的消毒液进行消毒。

立夏时节,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以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要睡好午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听听音乐,想想美好的事情,或去公园散步、郊游,尽可能让肌体和思想获得充分的放松。要节欲守神,以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静。

立夏时节气温渐高,人体易出汗。其实汗液本身是无味的,只是汗液长时间滞留在皮肤和衣服上便会发酵变质而有臭味。因此出汗后要及时揩干、换衣。不及时消汗,易患湿疹或斑疹。

◎ 节令养生食谱

立夏时节气温显著升高,炎暑降临,雨水增多。这个时节的饮食养生方案如下所述。

粟米粥

制作原料:粟米300克。

制作方法:将粟米放入锅中加水同煮,熬成粥。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尿少、尿赤痛者。

粟米营养丰富,含较多的维生素A、胡萝卜素、铁、镁、锌、硒等矿物质,有补益之作用。粟米味甘、性寒凉,归脾、胃、肾经。其性寒凉,又可清热除烦,愈疮,助消化,尤适于脾胃虚弱、体质虚损之人,更宜夏天食之以补胃气,常食效佳。

芝麻粳米粥

制作原料:粳米或大米200~300克,黑或白芝麻250~50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干炒芝麻,炒热闻到香味后起锅,研成细末,贮于罐中。每次放少许于大米或粳米煮好的粥内,加适量白糖,即可食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肝肾不足的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肺阴虚的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症,脾胃阴虚的大便干结,阴血不足的产后少乳者。

禁忌:腹泻者忌食用。

芝麻为滋补强壮之佳品,其味甘、性平,归肺、脾、肝、肾经。其成分含蛋白质、脂肪、叶酸、尼克酸、烟酸、芝麻素、芝麻酚、糖类、卵磷脂、维生索E、铜、钙等。《本草纲目》说其“补五脏、益气力,久服轻身不老”。芝麻根据其颜色有黑、白之分,二者功效大抵相同。但白芝麻重在润肠通便、滋阴养血,黑芝麻强于滋补肝肾、乌须发。故脾胃阴虚、阴血不足之便秘、产后少乳者应多吃白芝麻;而肝肾不足、眩晕、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者应多吃黑芝麻。芝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卵磷脂可延缓衰老。

丝瓜粥

制作原料:粳米200~300克,丝瓜100克,盐、味精等调味品适量。

制作方法:将丝瓜去皮后切成小块待用。将粳米熬成粥,起锅前,放入切好的丝瓜,再煮开几分钟,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热病烦渴、身热、痰喘咳嗽、崩漏、肠风痔漏、血淋、疗疮、痈肿、乳汁不通者。

禁忌:阳痿者忌食用。

丝瓜夏季食用既可清暑,又可凉血,特别对热病、痰多、疗疮、痈肿等最宜。丝瓜其味甘,性凉,归肝、胃经。其成分主要有皂甙、丝瓜苦味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维生素C、木聚糖等。《本草纲目》记载,丝瓜“煮食除热利肠……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

豇豆粥

制作原料:粳米200~300克,豇豆100克。

制作方法:将豇豆洗净,去筋,切成小段或粒状,与粳米同煮成粥。

适宜人群:适用于脾胃虚弱、吐逆、腹泻、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者。

禁忌:气滞便结者忌食用。

豇豆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李时珍说其:“补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本草从新》说其:“散血消肿,清热解毒。”其成分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油、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豇豆既是夏令蔬菜,又是夏季良药,常食之有益。

◎ 滋补原则

立夏时分,天气还不算特别热,根据个人体质适当进补并无大碍。若进补肉食,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为好。夏季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应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120克为宜。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鱼、蛋和瘦肉。

夏季提倡吃凉性食物滋补,但并非所有的人对羊肉、狗肉等温性肉类都该“敬而远之”。冬季常发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若在夏季缓解期内吃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到冬季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 节令养生小贴士

夏季养生“清”为贵

入夏之后,天气逐渐变热。故需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炎热,人们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

第二,饮食宜清淡。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阴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第三,住房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大大高于室内,必须把门窗紧闭,拉好窗帘,或再加上一层纸纱,拒热于室外。这样,阴凉的室内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午睡、休息就会舒服。

第四,游乐宜清幽。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该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当太阳下山之后,可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消除一天的疲劳。

◎ 节令中药养生

立夏防暑热 药汤保安康

进入夏季后,随着气温升高,胃肠功能趋向虚弱,另外,贪凉等因素也容易导致拉肚子。夏季体虚健康状况下降时,可以有选择地喝些药汤,这样有助于调整身体的功能,快速恢复健康。

消暑消食汤

山楂、甘草、麦芽各50克,清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煮沸10分钟后,放入薄荷叶50克,立即盖上锅盖并离火。5分钟后,去渣取汁,即可饮用。这一剂汤具有消暑解渴、健脾消食的作用,对于暑天的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等病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清暑养阴汤

枸杞子、五味子各12克,甘草9克,清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煮沸10分钟后,加入9克薄荷叶,加盖,离火。5分钟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即可饮用。这一剂汤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对于暑天的中暑、内热等病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防暑清咽汤

玄参、麦冬各15克,桔梗、甘草各5克,清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煮沸15分钟后,离火,加入白糖、洗净的胖大海10克。凉后置入冰箱,适时取用。这一剂汤可解口干舌燥并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等病症。

祛暑凉血汤

大青叶、白茅根、鱼腥草、金银花、淡竹叶各20克,清洗干净,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煮沸(沸后小火)20分钟后离火。去渣取汁,加入白糖,搅拌匀。凉后置入冰箱,每日饮用2~3次。这一剂汤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暑天咳嗽,清热利尿,效果极佳。

祛暑益气汤

太子参、沙参、麦冬各15克,用水浸泡1小时后,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置于火上,煮沸30分钟后离火。加入白糖,搅拌,晾凉后,挤柠檬汁数滴,置入冰箱冷藏。这一剂汤具有益气养阴、润胃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治疗眩晕、心悸、乏力者以及老人和儿童饮用。饮用时,可取一份加入凉开水稀释冲和。

◎ 中医小常识

何谓“四诊法”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素问·征四失论》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历史的长河,演变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概括为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这种诊断方法,尤其是诊断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区别于现代医学,囊括了中医学理论的精髓。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四诊的每一部分虽各有其独自的特性,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偏废的。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因此四诊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需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难经》提出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中医讲求整体观,不主张孤立地对待每一个病症,综合四时变化、自然环境、情志形态、嗜好、体质强弱,以及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了解患者病史与病态发展状况,探索病因和病机,最后,医生对四诊收集来的病情资料,根据症候特点运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类,从而辨别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及病证类别的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