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炒股致富心理学:沃伦巴菲特笑傲股市的28个简单法则
2961600000021

第21章 集中投资的实用操作方法(1)

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想法。然而像很多简单的想法一样,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

好莱坞电影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陈腐的券商工作的场景:他们疯狂地记笔记;同时用两部电话交谈;眼睛紧盯着不断跳跃着的计算机屏幕,只要股价一有风吹草动就用力敲击键盘。

沃伦·巴菲特作为一位典范型的集中投资家却与上述疯狂的投资家模式相去甚远。

沃伦·巴菲特从自己投资的经验中得知,本质优良、经营得当的企业通常股价股票都较高。而一旦见到价格低廉的绩优股票,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收购。而且他的收购行为完全不受经济景气及市场悲观气氛的影响。只要他相信这项投资是绝对具有吸引力的,他就会大胆购买。巴菲特的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使他获益甚丰。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1991年的年度报告中,巴菲特对这种投资策略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他引用了凯恩斯的话:

“随着年岁增长,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那些你了解、而且对其经营深具信心的企业。有人把资金分散在一些他们所知有限、又缺乏任何买点的投资上,以为可以以此降低风险,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而我也很少能够同时在市场上发现两家或三家以上可以深具信心的企业。”

菲利普·费雪在课堂上的教学也促成了沃伦·巴菲特把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上的做法。与凯恩斯一样,菲利普·费雪也同样认为,拥有太多种的股票会提高投资风险。那些被迫要注意并且分析各种股票的投资经理人,所冒的风险就是把太多的金钱放在不好的投资上面,却没有充裕的资金可以投资在那些真正强势的股票上。对大多数保险公司而言,伯克希尔·哈撒韦这种将大量资金集中于少数股票的做法并不恰当。而巴菲特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策略,有较高的机会可以获得丰厚的长期收益。当然,由于股票市场起伏不定,他很可能在长期持股这段期间里的某些时候,显得格外有远见,或者就是愚蠢得令人惊讶。不过巴菲特认为,只有集中持股,方能长期获利,而且大大降低了风险。

既然沃伦·巴菲特将他的投资方略称为“集中投资”,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什么是集中投资以及它是如何被操作的。集中投资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想法。然而像很多简单的想法一样,它根植于一套复杂的彼此相关联的概念之上。集中投资教给你一种投资决策以及有价证券管理的新方法。

19.1有价证券的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状况,有价证券管理处在两种竞争战略的拉锯战之中:活跃的有价证券管理和指数投资。

活跃的有价证券管理者不停地买卖大量普通股。他们的职责就是使客户满意,这意味着在股市上不断开创新业绩。

而指数投资采取的是购买并持有这样一种被动步骤。它收集并持有各种各样的普通股并创造性地将投资组合设计得贴近标准普尔500(S&P500)这一基准价格指数。

与活跃证券管理相比,指数证券投资的方法相对较新,应用不够普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指数基金战略已完全自成一体并脱颖而出。但是两派的倡导者一直相持不下,并要在最终的投资回报上比个高低。活跃派基金管理者认为,凭着他们高超的选股技巧,可以击败任何指数管理者。而指数派的战略家们则有近几年的辉煌历史做后盾。追踪1977—1997年的业绩表明,能够打败标准普尔500的共同基金的万分比呈急剧下跌的趋势,从早期的50%降到近4年的25%。1997年以来情况更糟,到1998年10月,有90%的活跃证券基金的业绩低于市场表现(平均比标准普尔500低14%)。这意味着只有10%的公司的业绩好于平均水平。

活跃证券管理的方式尽管被广泛采纳,但今后却很难超出标准普尔500这一水准基点。原因是他们每年疯狂地买卖上百种股票,在某种程度上,机构资金管理者本身变成了市场的买主和卖主。他们的基本理论是:购买我预计很快会获利的股票,然后出手,管它是什么股呢。这种炒股逻辑的致命弱点就在于:鉴于金融市场的复杂环境,正确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进一步动摇上述理论的基础并使事情复杂化的原因是频繁炒作的内在成本所产生的效果。成本增加只会使投资者的净回报减少。对这些成本因素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活跃证券机构本身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指数投资由于没有产生同样多的投资,在很多方面要好于活跃管理投资。但即使是最好的指数基金,处于顶峰期的基金,也只能产生大众市场的收益,不多也不少。指数投资者绝对不会比一般市场差,但也不会太好。

巴菲特对这场活跃派与指数派之争是如何评论的呢?如果让他在二者之间择其一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指数派。对那些不能容忍风险或者对企业经济知之甚少却仍想参与普通股长期投资的人来说,尤其应如此。巴菲特说:“通过定期地投资于指数基金,那些门外汉投资者可以获得超过多数专业投资大师的业绩。”然而巴菲特还有第三种选择,这种选择有别于活跃派资产投资组合,但又能击败指数基金的战略,这就是集中投资战略。

19.2集中投资的五大法则

(一)分析公司

多年来,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他对公司的选择基于一个最普通的常识: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价上。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跟踪股价。

巴菲特说,分析公司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但其结果可能是长期受益。巴菲特使用的分析过程包括用一整套的投资原理或基本原则去检验每一个投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原则视为一种工具带。每个单独的原理就是一个分析工具,将这些工具合并使用,就为我们区分哪些公司可以为我们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提供了方法。

如果使用得当,沃伦·巴菲特的基本原则将会带你走进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证券投资。你将会选择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的稳定中求胜,在将来也定会产生高额业绩。这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

(二)少意味着多

巴菲特说:“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选5~1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广义上的活跃有价证券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

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的问题出在哪儿?可以肯定的一个问题是你极有可能买入一些你一无所知的股票。“对投资略知一二”的投资者,应用巴菲特的原理,最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其他坚持集中投资哲学的人则建议数量应更少些。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合理的数量应在10~15家之间。

费雪也是著名的集中证券投资家。他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费雪是在1929年股市崩溃以后不久开始他的投资咨询业务的。他仍清楚地记得当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多么至关重要。“我知道我对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一般情况下,费雪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25%的投资集中在三四家公司。

1958年,他在《普通股》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包括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他告诫说:“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