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2960800000015

第15章 第3天 理性决策:经商策略制定与心理学(2)

一个公司的组织、目标、优点、企业特色等等,总不可能从天而降,而常是由领导阶层和管理阶层经过不断讨论、分析才得来的结果;所以,长期的系统性计划固然对那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有影响,但是,实行计划的终究是人,个人因素的影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对于企业管理人和企业的关系,英国邓洛普公司领导雷伊·杰第斯举了下面两个比喻来解释。

在数百年来的战争史中,我们发现:将领的才能对战役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力,即使在武器进步的现代战争中亦然。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上的企业家们也正如战场上的将军。

技巧高超的音乐家、画家比比皆是,但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去创造真、善、美艺术的,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同样地,拥有企管专业知识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够善用这些知识的人,才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巧思与灵感能否由学习而得,仍是个待解决的问题。杰出的领导者对于一个企业,犹如无价之宝。即使预测将来无法完全正确,但“远见”仍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这件工作做得越好,公司的发展就能越顺利。

先见之明同时也能使公司在预见困境时,早作打算,甚至发挥影响力,改变未来。正如意大利名谚所说:“把握现在便是创造未来。”毕竟,企业环境是人所造成的,也必须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优秀的企业甚至能改变未来,而造福社会。

总之,作为领导人和决策者,必须做到:

(1)超越数字表格的估量,而看向更远的未来。

(2)除了预算表上明列的所需材料之外,为将来多储存一些材料。

决策与冒险:利润与风险总是在一起

敢于冒险对于决策者而言很重要,做到这一点有两种方法:

(一)要肯做“不赚钱的买卖”

世界“假日饭店之父”、美国巨富威尔逊在创业初期,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玉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威尔逊的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当时干这一行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都很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并不多,地皮的价格一直很低。

听说威尔逊要干这不赚钱的买卖,一些朋友都来劝阻他。但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这些人的目光太短浅。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衰退,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复苏的,地皮的价格一定会暴涨,赚钱是不会成问题的。威尔逊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买下了市郊一块很大的地皮。这块地由于地势低洼,既不适宜耕种,也不适宜盖房子,所以一直无人问津。可是威尔逊亲自去看了两次之后,便决定买下那块杂草丛生的荒凉之地。

这一次,连很少过问生意的母亲和妻子都出面干涉。可是威尔逊却认为,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起来,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市区也将会不断扩大,他买下的这块地皮一定会成为“黄金宝地”。

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3年之后,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马路一直修到了威尔逊那块地的边上。大多数人这才突然发现,此地的风景实在迷人,宽阔的密西西比河从它旁边蜿蜒而过,大河西岸,杨柳成荫,是人们消夏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块地皮身价倍增。许多商人都争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并不急于出手,真是叫人捉摸不透。

其实这便是成功经营者高明的地方,威尔逊自己何尝不知道这块地皮的身价,不过他看得更远。此地风景宜人,必将招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如果自己在这里开个旅店,岂不比卖地皮更赚钱?于是威尔逊毅然决定自己筹措资金开旅店。不久,威尔逊便盖了一座汽车旅馆,取名为“假日饭店”。假日饭店由于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游客盈门,生意兴隆。从那以后,威尔逊的假日饭店便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美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这位高瞻远瞩的“风水先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做生意如同下棋一样,平庸之辈往往只能看到眼前一两步,而高明的棋手则能看出后五六步甚至更多。能遇事处处留心,比别人看得更远,这样做出的决策才可能切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达到决胜于千里的目的。身为现代企业的领导,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二)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商业直觉和眼光

世界旅店大王希尔顿一生有三条原则:信仰、努力和眼光。不论做哪一行,若想做得比别人更出色,他认为首先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目光,唯有如此,才可做出正确的决策。把握不了市场的变化,看不出行情的发展趋势,决策便很可能失误。

决策与思维:决策的正确思路

即使最优秀的领导者也会不可避免地作出一些错误的决策。对此,钢铁业巨头肯·埃弗森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从哈佛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可以说是不错的了,可是他们所作的决策有40%都是错误的。最糟糕的领导者作出的决断则有60%是错误的。”在埃弗森看来,最好的和最糟的之间只有20%的差距。即使经常出现差错,但也不能因此就惧怕作出任何决策。埃弗森认为:“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作出种种决策。不作决策,也就无所谓管理。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积极地敦促自己少犯错误。”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思路,领导者们完全可以把错误率降低。正确的思路即是对决策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处理棘手的问题一定要格外谨慎。身为领导,尤其要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决策时务必全面掌握信息,参加竞争必须谨慎

有时候出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没来得及掌握全面的情况,就不得不凭直觉做出各种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极可能是错误的。

(二)切莫过分自负

自信给人勇气,使人做出大胆的决策。自负则是自不量力,毁人毁己。

特别是生意场上会时时传来各种好消息与坏消息。我们常因好消息而忽略了坏消息的存在。

设想为了把一种新型洗发香波投放市场,我们做了一个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对这种香波表示认可。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数字,它说明超过一半的消费者会去购买这种产品。

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42%的消费者不喜欢这种香波,这又说明有将近一半人会拒绝使用这种产品。人们往往只见那58%,而看不见这42%。他们沉浸在58%所带来的喜悦之中。殊不知,如果他们再稍微关心一下那42%,结局也许会更完美。

好消息就这样把你带入自满、自足的境地。它能削弱人的积极性、上进心。

另外,好消息带来的盲目乐观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可如果得到的是坏消息,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有人组织一场体育比赛,计划获利5万美元。可实际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主办者反而赔了5万美元。消息传开,上上下下为之动容,大家会纷纷要求削减开支,裁减冗员,甚至一张纸也不会轻易浪费。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有利可图的时候大家想不到节约,而非要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才作“何必当初”的感慨呢?

(三)不要墨守成规

生意场上最可怕的是认为万事不变,顾客不会变,他们会一如既往地购买自己的产品;委托人不会变,他们永远觉得你真诚可信;竞争对手不会变,他们将永远停留在原来的实力水平上。

成功的领导者绝对不会有这种墨守成规的想法。他们知道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尤其在当今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快速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

许多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只凭经验,不去想想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会凭几年前的失败经验告诉你:“老兄,5年前我就这么做了,根本行不通。”他们没有想到,5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前不适用的做法现在没准是恰逢其时。

还有一种人,他们死死抱住以前的规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顽固地认为:“这个方法5年前有效,现在当然还有用。”在他们眼里世界是静止的。

因此,每当你做出新决策前,千万不要犯墨守成规的错误。不要以为你以前失败过现在还会失败,也不要以为,你以前成功过现在还会成功。

决策与偏颇:恰当地改变不适当的决策

坚持自己的决策也要把握一定的前提——当自己的决策明显偏颇的时候,就不能坚持错误,而是应该果断地寻求改变的策略。许多领导者都觉得改变主意是种无能的表现。而实际上则恰恰相反,及时改变错误主意是明智的举动。这非但不会遭人耻笑还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当然,如何圆满地改变自己的决策,其中也大有“艺术”可言。

(一)选择一定的时机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那你在一分钟内改变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改变决策以前,最好还是选个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做出决策与改变决策之间的时间越长,这种变化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时间会使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又能让人发生变化,而且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你以前所持的态度。

设想在一次会议开始时你赞成某事,而会议结束时你又持否定意见。那么在别人眼里你没准会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物。而要是在会议期间,情况发生了新变化,那么在别人看来,你这种改变实在是明智之举。

同样,在以上情况下,把宣布改变决策的工作放到会后,效果会更理想。在你改变想法之前,经历的时间越长,你的新决策就越显成熟,看起来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时间一长,人们会觉得那是你做出的一个新决策,而不是什么改变主意的结果。

(二)要列出充足的理由

明确地罗列出你之所以改变决策的理由,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朝令夕改。理由越多,大家就越相信这不是个草率的决策。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了,可是许多管理人员只凭直觉就妄下断言。当手下问起为什么改变想法的时候,得到的只是诸如“因为我想这么做!”或“我愿意!”那样硬邦邦的回答。从这些回答里,人们只能看到一个飞扬跋扈的老板的形象。

总之,当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决策的时候,最好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想法。

(三)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

假如你既没有拖延时间的借口,又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显然,这样的决策一旦宣布,肯定会招来一片质疑,可对你来说理由总归是有的。

也许你手头掌握着一系列事实促使你改变决策。可现在时机未到,还不能把它们公诸于世;也许这样的决策会损害公司的短期利益,但实质上却是个大有可为的长线投资;也许这完全是个根据事实推测出来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好武断一次,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不会很受欢迎,既称不上公道,又不易被人理解。

但你可以请求周围的人相信你。如果在此之前,你一直特别善于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改变决策的艺术,那么偶尔地武断一次也无妨。

个体与群体:群体决策要以个体心理为基础

实行群体决策需要考虑决策成员的心理,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方案才能有效。请看下面的例子。

经过两周的管理技能训练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刘青松急切希望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刘青松星期一早上上班时,上周末的决策训练课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原来的决策方法确实需要改进一番!”他想。他离开工作岗位去参加训练之前,就遗留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而眼下,部门里又“冒”出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中一个问题老板催促了好几次,刘青松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想:“这又是我采用‘完全民主式’决策方法的好机会。我想他们一定会同意我这样做的。事实上,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明了,由他们自己提出的新的工作任务标准一定比我打算制定的还高。这两天就让他们讨论决策去吧,我也可以抽出时间去处理其他一些事情。”

刘青松管理监督着5个人,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安装和检测生产线上的电子计时器。虽然现在在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生产线上的检测循环时间已大大缩短,但他们仍然在按几年前制定的老工作标准完成工作。刘青松觉得这次是让员工参与决策的绝好机会。

刘青松很快就向那5个工人布置了这件事情,他告诉他们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工作任务标准需要重新制定。他要求他们讨论一下这件事,并把讨论结果在星期二下午五点钟之前告诉他。这五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专门在星期一晚上安排一小时进行讨论,甚至午餐和喝茶都在谈论这件事。

可第二天下午,他们的讨论结果却让刘青松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任务标准应当再降低20%。他们说:“我们感谢计算机使得我们的检测工作变得似乎容易一些,但是生产线相对而言却越来越复杂了,当你已经习惯了某种工作方式后,原定标准的改变会使得你的工作一切从头开始。”

刘青松知道,老板决不会接受他们提出的降低任务标准的要求。但是他既已让员工自己进行“决策”,又怎能断然否定他们的决策结果呢?“我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尴尬的局面呢?”刘青松很痛苦。

从以上这个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青松进行的群体决策完全没有考虑决策成员的心理因素,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经营者必须考虑,决策成员以下几方面影响决策的心理因素:

1. 对矛盾冲突有不和谐的结构。

很明显,刘青松与他的5个下属对标准的制定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在这样不同的出发点上,存在着矛盾,构成了群体决策的不和谐。于是,决策方案必定不会被所有人接受。

2. 站在自我立场考虑。

上述故事中主管与下属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决策方案的,只是在想制定新的标准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并未将其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这也是造成决策无效的原因之一。

3. 依靠过去的经验。

决策中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过去的决策结果,以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新的问题时,以往的结果肯定会重复出现。

其实,上述故事的主人公完全没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与其5位下属进行所谓的“群体决策”,他更应该将他的5个下属作为搜集信息的对象。当群体决策不适用某一特定问题时,经营者更应当考虑“个人决断”的好处了。

林肯在就任总统后不久,有一次将6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方案,而幕僚们的看法并不统一,于是便热烈地争论起来。林肯在仔细听取其他6个人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6个幕僚一致反对林肯的意见,但林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方案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