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浙商
2958700000034

第34章 觉醒时代的人物(1)

郑元忠与“八大王”

郑元忠的出名是和柳市“八大王”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八大王”,是指改革开放时期活跃在流通领域的、温州最早的8位民间商人。他们分别是:螺丝大王刘大源、五金大王胡金林、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矿灯大王程步青、供销大王李方平、机电大王郑元忠、旧货大王王迈仟。

“八大王”的故事既充满了传奇,更兼有一抹酸楚:

1982年初,温州地委一纸文件下来,将上述八人列为经济领域“犯罪分子”,一举抓捕。

当时,年仅30岁的郑元忠是当地的“电器大王”,开有几间工厂,年产值达百万元,是柳市镇仅次于“五金大王”胡金林的第二富。郑元忠的小洋楼(据《人民日报》说院子里可以停12辆小轿车)和摩托车成了“投机倒把”的“罪证”。他还记得当时的一些细节:

“1982年6月17日凌晨正在熟睡时,柳市派出所、工商局30多人带着手枪、手铐冲进我家,把我从床上拉下来带走,然后在柳市镇工商所对我进行审查。我拒不承认‘投机倒把’罪行,也不愿意写检讨材料。争执中,我把墨水瓶摔到墙上,对方气呼呼地走了。我就趁机溜回家,拿了七八千元现金,从水路逃出了柳市。”

在外逃亡了一年多,1983年10月20日晚,郑元忠潜回家中的第五日,被破门而入的警察抓获。第二天,他被反铐双手,身上还绑着麻绳,游街般从柳市派出所押到汽车站,再投入乐清县看守所,和一批重刑嫌疑犯关押在一起。

“被押送到了死刑犯的牢里。当时,一股凉气从我心里冒出,这条命算是完了!”郑元忠这样回忆说。

被关进监牢的郑元忠想不通,自己靠双手劳动怎么就成了“犯罪”,有一次,他靠在墙上写了一封3万字的信,责问政府政策为何变故,“如果我是投机倒把,柳市七八万生意人应该全关起来”。他写了40多封信,寄给他能想得到的所有部门,但都如石沉大海。

1984年3月27日,被关押了186天的郑元忠无罪释放。

真应了“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古语,当初“八大王”被定罪盖因1982年1月中央下发的有关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如今,郑元忠等人无罪获释,也全都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

郑元忠那时从监狱里出来后,顾不得回家,就直接跑到柳市镇工商所,从那里拿到了一号文件,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然而回到家中,郑元忠发现原先那个被称为“可以停12辆小轿车”的宅院,已经被挖成了一片水汪汪的农田。

一个月后,“八大王”高调平反,政策对郑元忠他们的定性不再尖锐而变得认可起来,同时,温州民营经济也从最低谷开始迅速发力,“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变得广为人知。郑元忠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八大王”因行走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一夜之间被动“成名”,不过经此折腾后,大多数从此沉寂下去。与其他人或离开温州这个“伤心地”或金盆洗手不同,郑元忠始终是一个积极主义者。他有一句名言:“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拼搏。”这时的他看清了国家的形势,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出来后,我们‘八大王’聚了一次会,讨论今后的路怎么走,其他几个人都达成共识,急流勇退,轻轻松松过小康,不再当大王啦。我当时说,前怕狼后怕虎,将一事无成。那样活着也没意思,人活着就是要拼搏,于是我决定东山再起。”

于是,郑元忠把院子里的水田填平,重新办起了开关厂——乐清精益开关厂。这是乐清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郑元忠拿到了乐清县有关部门颁发的“001”号股份制改造企业登记证书。短短几年之后,精益开关厂已经成为当时柳市低压电器业的“四驾马车”之一。

但在1991年秋,39岁的郑元忠忽然告别市场江湖,只保留精益集团30%的股份,以最大股东退居副董事长之职,并以年薪50万聘请了一位总经理打理工厂,然后走进温州大学国际贸易系,成了温大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此举让身边人颇觉诧异,他的理由却很简单:“小时候我的人生目标是,一定要上完大学才算一个真正的人。”

1993年,郑元忠以两年时间学完3年课程,顺利毕业。他打破家族企业模式,邀请温州服装业少帅陈敏、原精益总管吴邦东组成“三剑客”,创建庄吉服饰公司。1996年成立庄吉集团。

1998年,已经从低压电器成功转型的郑元忠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20年十大风云人物”,他对媒体这样说:“从十几年前被四处追捕的投机倒把罪犯,到今天的改革开放风云人物,这不仅仅是我个人身份的转变,而是一代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在一个人身上的聚集体现。”

有了这份素质,再战江湖的郑元忠,依然是温州叱咤风云的人物。庄吉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服装企业之一,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市企业50强排行榜,成为当地明星企业、纳税大户。该集团同时还涉足船舶、有色金属、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连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

后来的郑元忠戴一副金边眼镜,再也不是当年那个骑着摩托车招摇而过的“农民企业家”。他身上完全没有遭意识形态打压的阴影,在当上政协常委后,他甚至喊出了“我要买下温州大学”的口号,他获得的各种名誉也接踵而至:十大风云浙商、中国十大工商英才、市劳模、省劳模、市人大代表、中国服装协会常务理事……

“他完全是白手起家,还冒了很大的风险!”庄吉集团一名老员工颇有感慨地说。谈起老总郑元忠的传奇人生,庄吉集团的员工都有着说不完的话。

作为中国第一代个体户代表,从“电器大王”到“投机倒把犯”,再到如今的成功企业家,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仿佛就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曲折发展的鲜活历史。

鲁冠球的时代意义

30多年里,中国民营企业风云际会,和鲁冠球同时代的商界风云人物有多少都已经雨打风吹去,唯有出身于“铁匠铺掌柜”的鲁冠球数十年屹立不倒,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的一棵“常青树”,被美国《国际商业周刊》誉为“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杂志则称其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普通农家,15岁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鲁冠球主动辍学。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萧山县铁器社。3年学徒生活中,鲁冠球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倾注了很多感情,他的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跃进’的时候城市缺少劳力,就从农村招了不少农民进城,但后来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用个现在的词来说,就是农民工又‘下岗’了,只能回到农村。”鲁冠球说,他就这样被打发回乡。

在很多关于鲁冠球的报道中,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被普遍看做是鲁冠球创业的开始。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次创业。20岁的鲁冠球已经有了一次创业经历。

回到宁围后,鲁冠球向亲友们借贷了3000元买来了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米机,创办起一家小型米面加工厂。但在那个年代,就是私办这么一个小小的加工厂,也是不允许的。

“米面加工厂没敢起名字,更不敢四处宣扬。但就靠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也引来不少生意。”谈起自己20岁时的初次创业,鲁冠球仍显得有些得意。不过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厂还是被发现了,并被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被迫关闭。所有机器设备被强行贱卖,最后,鲁冠球不得不将祖父留下的三间老房子变卖,才好不容易还清了办厂所欠下的债务。

回忆起过去那段难忘的经历,鲁冠球感慨地说:“没有人会相信,60年代为了创业,我先后三次将祖父、父亲和我自己的房产都卖了,6年间搬了7次家,每天东躲西藏,为的只是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第一次创业几乎让鲁冠球倾家荡产,他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是,父母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他成了败家子的典型。不过,他也在第一次创业中找到了“感觉”,不服输的他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出现。

1969年,蛰伏多年的鲁冠球终于等到了机会。“当时,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去申请了。”那时鲁冠球不过24岁,他再一次跃跃欲试。

终于,鲁冠球借了4000元钱,带领6个农民一起,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起初,没有地方买原材料,鲁冠球就蹬着一辆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走街串巷收废旧钢材。在那个铁桶般的计划经济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都由国家下达指标,如果指标之外的物品流通便属“非法”。

好在聪明的鲁冠球有过米面厂的痛苦经历,他吸取经验东钻西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能够让农机厂活下来的缝隙——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比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要什么做什么。

之后的10年间,鲁冠球就靠作坊式生产,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农机厂竟已有300余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更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铸钢厂等多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将宁围万向节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这也成为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其间,除了管理工厂,鲁冠球还办起了农场、养鳗场、蛇场。农村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后,他把自家自留地里2万元苗木全部拿出来抵押,承包了萧山万向节厂。

事实证明,鲁冠球是有眼光的。承包第一年利润就超额完成了154万元,以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第一年完成承包后,政府奖励他44.9万元,他却把钱全部用在了工厂培养人才和建造乡村小学上。到1985年,鲁冠球放弃的奖励达到300万元之多。他的仗义和善行令他名声大噪,1985年被评为“全国新闻人物”,198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

鲁冠球的“钱潮牌”万向节一路畅销,最多时竟占据了全国65%以上的市场,形势一片大好!1990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万向集团正式成立,鲁冠球成为该集团的法人代表。1994年1月10日,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万向由此迈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1999年,万向集团营收达到60亿元,日创利润100万元;

2001年,万向集团投入10亿元巨资,成立万向通讯,进入中国电信增值服务领域;

2002年,成立万向财务公司,成为民生人寿保险第一大股东、浙江工商信托第二大股东、浙商银行第一大股东;

2005年,万向集团入股广汽集团,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

至此,鲁冠球的万向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和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现运营万向电动汽车、万向研究院、万向钱潮、万向美国、万向资源、万向财务、顺发恒业等15家主营公司;为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全国创新型企业,荣获“中国世界名牌”,首届“中国工业大奖”等。

除工业企业外,鲁冠球还组建了万向三农集团公司,这是鲁冠球为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回馈农业的一个战略平台,涵括远洋捕捞及深加工,木业及深加工,玉米种业、杏仁露、山核桃种植及深加工,测土配方复混肥等业务。现运营万向德农、承德露露、远洋渔业、德华木业等6家主营公司,拥有“德农”、“露露”、“兔宝宝”等多个驰名商标。

另外,万向控股公司则专业从事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现治理民生保险、浙江银行、工商信托、通联支付、琥珀能源、硝石钾肥、汉川机床等10家主营公司;拥有多个海外运行平台,集聚优秀的产业和投资经营人才,重点对装备行业、能源行业、涉农矿化工行业、金融与服务业进行投资运行。

在鲁冠球的原计划中,每奋斗10年要使得万向的收入多添上一个“0”:

198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00 000元,员工最高收入突破100 000元;

199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 000 000元,员工最高收入突破1 000 000元;

201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0 000 000元,员工最高收入争取突破1 0000 000元。

几十年来,鲁冠球真正实现了梦想!如今的“万向”就好比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鲁冠球就是屹立在这艘巨舰上的叱咤风云的掌舵人。虽然他逐渐从第一线退了下来,但他精心培育的万向创业、创新精神,却始终发扬光大。

“他是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他的故事续写了20多年。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通用、福特汽车的合作伙伴,一举开创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人们从他身上见证了乡镇企业的过去,也看到了乡镇企业的未来,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镇企业家与时俱进的真实传奇。”——200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评价他。

令人赞叹的是,这位获得过无数荣誉、身兼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以及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民企“常青树”,竟然在理论上也收获颇丰,他撰写的理论文章,先后有60多篇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被誉为“农民理论家”。

冯根生勇破“三铁”

邓小平说:“冯根生,我知道,做药的。”彭真说:“你是全国有名的厂长,我知道你。”江泽民、温家宝、李瑞环、李岚清、田纪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前来视察……冯根生的出名,还不仅仅因为他是胡庆余堂的传人、“青春宝”的创始人,更在于他是一位敢于创新的第一代国有企业家的代表人物。

与共和国同龄的冯根生,曾是著名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的学徒工,38岁时担任杭州中药二厂厂长。杭州中药二厂之前还有个杭州中药厂,前身乃胡庆余堂。冯根生执掌的二厂虽未获“祖传”之便,却也开发出了“青春宝”、“健儿宝”、“双宝素”等精华产品,且在一片荒芜之地建起了一流的中医药厂,直追“老大哥”杭州中药厂。

不过真正让冯根生名闻遐迩的不是“青春宝”等产品,而是他接连不断地向现有体制挑战——

1984年,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冯根生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成了第一个打破“铁饭碗”的人物。同时打破传统的医药企业供销模式,建立企业自身的供销队伍。

当时的阻力可想而知,有职工拿着菜刀要和冯根生拼命,上级部门也态度暧昧,冯根生一不小心就有触及“稳定大局”而“下课”之虞。但他咬着牙关没有回头,硬是顶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