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情与心情
有一家大型制造类企业与其子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实施了不同的用人策略,在薪酬这一点上就非常明显。集团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采取高薪吸引政策,在新招员工的薪水支付上比自己的子公司多出了25%。由于薪水比较诱人,集团公司在招聘的时候总是能顺利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而子公司的招聘则显得麻烦不少、费时不少,不过由于公司在宣传用人政策及薪酬政策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也能完成招聘任务。
在1年以后,作为同行业的两家公司在留人方面呈现了明显的变化,集团公司新招的40%~50%的员工选择了另谋高就,而子公司的90%以上的员工则选择了留下,谋求更大的发展。仔细分析原因后发现,另谋高就与留人的原因是一致的,都是薪酬。子公司由于用人政策、薪酬政策比较灵活,企业的效益相对较好,工资的涨幅在1年以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超过了同期进入集团公司的员工的30%,而集团公司员工的工资则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集团公司大部分新员工选择了另谋高就,而子公司的新招员工则大部分选择了留任。几年之后再看变化,子公司员工的流失率明显小于集团公司,而主动淘汰率明显大于集团公司。
故事解读
我们对比一下上述两个公司,很容易就会发现,企业如果能在薪酬方面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政策,就能在用人方面占据主动地位,而薪酬政策死板教条,平均主义盛行的公司则只能充当培训学校的角色,在企业急需用人的时候无人可用。
企业用人留人的方法很多,比如用发展机会留人,以感情留人,采用动机激励留人,等等。可是,这些方法一般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在实际的操作中未必常常成功。综合考察一下企业的人事管理实践,就会发现:薪酬才是企业激发员工潜能的基本动力,是企业用人、留人、激励人的晴雨表。
“得到的取决于付出的”这一说法曾经流行一时,而现在很多公司正信奉“付出的依赖于得到的”,薪酬不再被看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成本支出,而是被看做一种完成组织目标的强有力的工具。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早在400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却充斥市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在同一企业里,由于旧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与高素质员工薪酬大体相当,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这种情形可以被看做上述第一种情形的特例。在同一企业里,由于旧的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虽然高素质员工薪酬超出低素质员工,但与员工对企业的相对价值不成比例。这是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驱逐”的一般情形。设在某企业有甲与乙两位员工,甲是高素质员工,乙为低素质员工,设员工乙对企业的相对工作价值为1,则员工甲对企业的相对工作价值为3,但员工甲的薪酬只有员工乙的1?郾5倍。这里权威的参照系是市场薪酬水平,当我们说高素质员工薪酬水平较低,其实主要不是其与低素质员工薪酬水平的比较,而是其与市场薪酬水平的比较。
故事解读
企业在薪酬制度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均可能发生与格雷欣所见类似情形,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屡见不鲜:由于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没有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原则,高素质员工的绝对量尤其是相对量下降。这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薪酬心怀不满的高素质员工另谋高就;另一方面亦表现为企业外高素质人力资源对企业吸纳请求消极回应。这一般会导致企业低素质员工绝对量尤其是相对量上升。考虑到一定量高素质员工留下的工作岗位需有更多低素质员工填补时尤其如是。这还只是薪酬管理“格雷欣法则”启动伊始情形。由于企业效益下滑有时是员工素质下降的必然结果,这可能使企业在薪酬开支方面捉襟见肘,从而导致员工普遍性薪酬水平下降。它可能启动员工薪酬水平下降与企业效益下滑的恶性循环。
与货币流通中劣币对良币驱逐相比,薪酬管理的“格雷欣法则”要复杂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格雷欣生活在金属货币时代。此时,尽管货币的实际价值千差万别,但其名义价值却是同一的。在薪酬上,一方面,人力资源本身千差万别;另一方面薪酬更为丰富多彩。
同一个企业里,由于旧的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一些低素质员工的薪酬超出高素质员工,从而导致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有一家经济效益很好的国有上市公司就有这么一个难解之结:该公司年人均薪酬18 000元左右,一般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薪酬水平远超出本行业同类企业,但核心员工尤其是少数关键岗位员工薪酬却较多低于市场水平。该公司欲引进若干素质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按现行薪酬制度,每月薪酬只能略超出1 000元,但市场水平却在3 000元左右。因此,尽管公司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强烈祈求,却总未能如愿。
◎ 将成就感送给你的属下
“你为什么要留在微软?”许多人这样问一位在微软工作很久的老员工,这位员工也曾这样自己问过自己。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几乎不用多考虑:“因为微软有很多机会让它的员工有成就感。”
虽然有的员工曾经开玩笑说:“成就感是你的,成就是你老板的,钱是比尔·盖茨的。”但这位员工仍然为有这样的工作感到满足。
故事解读
没有压力就没有创造力,没有限定就没有优异的成绩,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很有启发意义。也许,这就是人们蜂拥而至的原因。
“士为知己者死”是一条省钱、省力的良策,只是要求管理人员有更多的“人性”投入。
有一位微软的员工在进入微软后经历的第一次项目管理就是要同时完成POS6?郾2和Excel5?郾0两个产品的市场化。
领导者在获得各种荣誉之后,如果不“贪污”,以各种形式让下属分享荣誉及荣誉带来的喜悦,会使下属得到实现自身价值和受到领导器重的满足,这种满足在以后的工作中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 将珍珠串成项链
联想集团从1984年创业时的11个人、20万元资金发展到今天,已拥有近7 000名员工、16亿元资产、累计上缴利税10?郾5亿元,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贸、工、技一体化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当外界纷纷探索联想为什么能如此成功的时候,当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被联想的外部光环吸引来联想的时候,我们不妨走入联想内部,去看看联想的人力资源管理。
同每一个企业的成长历史相类似,联想也经历了初创、成长到成熟几个阶段。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领导层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作用。1995年,集团“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这种改变不仅是名称变化,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在过去,人才管理把人视做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把人才看做是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现在的管理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二次开发。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也要让他寻找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地发挥自身潜能,体现个人价值,有利于自我成长。
北京中关村是人才争夺“重地”,贝尔实验室、微软研究院、IBM研究中心等外资研发机构纷纷在此安营扎寨。在这场人才抢夺战中,联想并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迎战。他们认为这些跨国公司的进入,刺激了中国的人才市场机制,同时也给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观念,提供了一个改变管理机制的学习机会。为此,联想提出了自己的崭新理论:项链理论。就是说:人才竞争不在于把最大最好的珠子买回来,而是要先理好自己的一条线,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而没有这条线,珠子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好的管理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仅仅依赖高薪也难留住人才。
故事解读
联想决策层一直关注领军人物的培养,柳传志总裁曾说过:领军人物好比是1,后面跟1个0是10,跟2个0是100……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刚兴起的小公司需要关羽、张飞的勇猛善斗,而一个已具规模的企业更需要刘备的知人善用。好的领袖人物需要有识人的眼光和培养人的胆略。
联想启用年轻人采取的策略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要有“赛场”,即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要有“跑道”划分,不能乱哄哄挤作一团,必须引导他们有秩序地竞争;要制订比赛规则,即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励评估系统。
◎ 螃蟹文化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出得去。
故事解读
组织中也应该留意与去除所谓的“螃蟹文化”。企业里常有一些分子,不喜欢看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之,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组织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管理者要明白,下属之间肯定会存在竞争,但竞争分为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要遏制部下之间的恶性竞争,积极引导部下的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