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
2955400000014

第14章 读故事,解读制度建设与维护(3)

当一个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就会导致工作流程和方法随之而变时,岗位设置与工作思路就应该跟上,否则“不拉马的士兵”就会层出不穷,从而使组织走向瘫痪。

◎ 以法治理

《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赵国的上地,有个叫董阏于的人到此为官。当官的走马上任,都要先对管辖区域来个视察。

有一天,他走在石邑山中,发现了一个数百米深的山涧,站立其边,它的陡峭程度令人头昏腿软,不敢下望。于是他问当地乡民:“可曾有人下去过?”乡民答:“没有。”又问:“莽夫、傻子、疯子可有人下去过?”乡民答:“没有。”又问:“牛、马、猪、狗可下去过?”乡民答:“没有。”

这位新官顿悟一理:以法治理,就是要让法谁见谁怕,则法可行矣!

故事解读

制度、法规要让人怕,政策、讲话要让人爱。这两句话是管理上的要律。道理很简单,制度法规是让人遵守的,而政策讲话是要引导和指导方向、让人相信的。

◎ 最“人道”的船主

澳大利亚从前只有土著人居住,后来英国把澳大利亚当做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些犯人代代繁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澳大利亚国。而在运送犯人的途中,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承担运送犯人任务的都是些私人船主,他们接受政府的委托,自然也要收取相应的费用。一开始,英国政府按照上船时的犯人人数(上船人数)付给船主费用。于是,船主们为了牟取暴利,想尽种种办法虐待犯人,克扣犯人的食物,甚至把犯人活活扔下海,导致运输途中犯人的死亡率最高时达到94%。

后来英国政府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改变了付款规则,按照活着到达目的地的人数(下船人数)付费。于是,船主们又想尽办法让更多的犯人活着到达澳大利亚,饿了给饭吃,渴了给水喝,大多数船主甚至还聘请了随船医生,犯人的死亡率最低时降到1%。

故事解读

人都有私心。既然如此,决策者就不该去指责执行政策的人见利忘义,更不能要求人人都大公无私、高风亮节,而要从根源上去防范自私行为,用制度、法律来约束。

◎ 灵活上下班制度

在德国著名的航空企业MBB公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上下班的时候,员工们把自己的身份卡放入电子计算器,马上就显示出到当时为止该员工在本星期已经工作了多少小时。原来该公司实行了灵活上下班制度。公司对员工的劳动只考核其成果,不规定具体时间,只要在所要求的期间内按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就照付薪金,并按工作质量发放奖金。由于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机动,员工不仅免受交通拥挤之苦,而且可以根据工作任务和本人方便,与企业共同商定上下班时间。

这样,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尊重,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热情,同时企业也受益。

故事解读

任何尊重个人权益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只要是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热情,都必然会受到大家欢迎。

◎ 荒唐的规定

在美国一个不擅指挥、无能的连长,获得了一项最高荣誉,原因来自一个规定:“凡连队中有任何官兵在军事学习时获得最高成绩,则连长可获最高荣誉”。这项规定在当初制定时,可能基于某种因素,但在今日实施起来,则显然过于迂腐,因此才会产生无能长官接受褒奖的情形。

故事解读

表扬无肇事记录的员工固然很好,但却要仔细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再拟订其适当规则。如果墨守成规不加改善,表面上看起来妥善完备,但实行起来,往往会引起料想不到的纠纷。

◎ 众酒成水

在一次隆重的丰祭庆典中,部落大酋长要求每一户家庭都捐出一壶自己酿的酒,并且将它们都倒在一个大桶里,准备在庆典最后让大家共享。

当几个人抬着的大桶经过每个家门口时,只看到每一户人家都郑重其事地倒下家里酿的酒,很快就将桶装集满了。

终于到了可以共享美酒的时刻了。酋长拔掉了木塞子,在每个人的杯中都注满了一杯酒,当大伙一饮而尽时,却发现喝下去的都是清水。

故事解读

人人都以为自己一点点小问题不会影响到大局,而到最后检测结果时却发现没有不是问题的地方。如何督促每个员工好好完成自己的任务,是管理者的大事。

◎ 手表定律

一个企业家在谈到管理时这样说:

“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故事解读

一个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

◎ 总裁降薪

艾科卡就任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经理时,公司正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他认为经营管理人员的全部职责就是动员员工来振兴公司。在公司最困难的日子里,艾科卡主动把自己的年薪由100万美元降到1000美元,这100万美元与1000美元的差距,使艾科卡超乎寻常的牺牲精神在员工面前闪闪发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员工因此感动得流泪,也都像艾科卡一样,不计报酬,团结一致,自觉为公司勤奋工作。不到半年,克莱斯勒公司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故事解读

行为有时比语言更重要,领导的力量,很多往往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为体现出来的,聪明的领导者尤其如此。

◎ 同床异梦

一位老板向管理大师诉苦说,他的公司管理极为不善。管理大师应约而往,到公司上下走动了一回,心中便有了底。

管理大师问这位老板:“你到菜市场去买过菜吗?”

他愣了一下,答道:“是的。”

管理大师继续问:“你是否注意到,卖菜的人总是习惯于缺斤少两呢?”

他回答:“是的,是这样。”

“那么,买菜的人是否也习惯于讨价还价呢?”

“是的。”他回答。

“那么,”管理大师笑着提醒他,“你是否也习惯于用买菜的方式来购买员工的生产力呢?”

他吃了一惊,瞪大眼睛望着管理大师。

最后,管理大师总结说:“一方面是你在工资单上跟员工动脑筋,另一方面是员工在工作效率或工作质量上跟你缺斤少两——也就是说,你和你的员工是同床异梦,这就是公司管理不善的病源之所在啊!”

故事解读

想让员工努力干活,却没有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这样不对等的条件下,员工是不会那么拼命的。

◎ 光环下的歧视

一位从小在美国南方生活的老先生,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承认自己曾经有很强的种族歧视。他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用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上过学。

到北方念书后,他有一次被同学指定办一回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全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自己拿去,而不肯和对方的手有任何接触。

可是,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他的心理辅导员尽量开导他,和他建立了非常牢固的信任关系,他将这位辅导员看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他,他是位黑人。从此以后,这位老先生的偏见就完全消失了,因为他看不出别人是白人还是黑人。对他来讲,就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至于肤色,对他已毫无意义。

故事解读

比起种族歧视,对我们危害更大的,是那些隐藏在冠冕堂皇之后的各种人力资源歧视。这些荒诞的光环,常常为我们所遵从。结果损失最大的,除了人才本身,没有别的。

◎ 自我管理

一工厂根据生产经营的要求和轮换班次的需要,把全厂员工以15人一组分成16小组,每组选出两名组长,一位组长专抓生产线上问题,另一位组长负责培训,召集讨论会和作生产记录。厂方只制定总生产进度和要求,小组自行安排组内的人员工作。小组还有权决定组内招工和对组员奖惩。该厂实行“自我管理”后生产力激增,成本低于其他工厂。

故事解读

充分相信员工、尊重员工,放手让他们干,比那种监管式的管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