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08

第8章 为何帝王常玩“狡兔死,走狗烹”的游戏

许多读史的人均对帝王“卸磨杀驴”的做法万分鄙视,或者人们便以“功高盖主”的理由嘲笑那些权臣不识时务。尽管许多帝王明知道做“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会留下千古骂名,却依然为之,究竟为何呢?其实,可以总结出三点因由。

其一,臣子功高盖主,帝王胆战心惊。这一点用来解释刘邦对付韩信,便是再贴切不过。刘邦立国前后,张良、萧何、韩信毋庸置疑是最有功劳的人。若论智谋,张良、萧何自然无人可及。若论军功,韩信当遥遥领先。大汉建立伊始,刘邦便封韩信为楚王,赐其县邑,任其手握重兵。如果韩信聪明一点,出行时不搞太大的排场,平时作风不要太招摇,也不会被有心人在刘邦面前说坏话,招来刘邦的猜忌。但他偏不知趣,于是,刘邦假借出行巡狩的机会,暗中将陪同的韩信软禁起来。倘若此时韩信能安守本分当个淮阴侯,说不定可得善终。可韩信毕竟是韩信,自然无法如张良那般聪明地隐退,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联合巨鹿郡郡守陈豨造反,被吕后识破阴谋,诱而击杀。

回过头来再看,还是淮阴侯的谋士蒯通临死前对“主子”的评价最中肯:“昔日楚汉之命皆悬于彼,彼却毫无反心。今天下已集,且无权无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结陈豨,欲谋不轨,韩信真乃一愚人哉!”有机会作为时不作为,该安守本分时不本分,韩信死就死在自己的愚蠢上,无怪乎刘邦会轻松地将他“烹煮”了。

上演“走狗烹”游戏的第二个原因,便是功臣盲目自大,皇帝不得不弃之。因这类原因不得好下场的臣子有很多,唐代的尉迟敬德就是其中之一。幸运的是他遇上了宽宏大量的君主李世民,才不至于落得悲惨的结局。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忠心追随,几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在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也是最支持李世民的人。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以军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的理由,封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有封地和军权。

尉迟敬德一介武夫,性格耿直,颇有些蛮横。因成了大功臣,一时间不可一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别人碍于李世民的原因不敢得罪他,但李世民看在眼里,却心中有数。杀尉迟敬德的事情,李世民自认做不到,他也不想如刘邦对付韩信那样,这并不是明主的行为,便故意在尉迟敬德面前讲了韩信的故事。尉迟敬德又不是蠢人,当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暗暗冒了冷汗。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胡作非为,而是去追求黄老之道,以避开朝廷的锋芒。

从某一方面来说,尉迟敬德比韩信聪明,而李世民又比刘邦英明,所以避免了血溅朝廷事件的发生。但是,此等好事并没有给后人一个很好的榜样,反而“走狗烹”的事件发生得更多,犹以明代初年为甚。如果说韩信“死有余辜”,尉迟敬德“自找麻烦”,那么,如明朝胡惟庸、刘基这类名臣,死得可是太冤枉了。当无辜臣子遇上凶残多疑的帝王,第三类“走狗烹”游戏就会堂而皇之地上演。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甚至是所有帝王当中最多疑、最好杀人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几乎所有助他建立大明朝的臣子都被尽数除去,少数因为英年早逝而避免了冤死。就连一向温文尔雅、熟谙进退的刘基,也被朱元璋冷落,最后病死榻上。

千百年来,帝王无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多少臣子未能参透“伴君如伴虎”的规律,只好沦为刀下亡魂。在帝王眼里,天下之大,率土之滨,皆是王土,任你有再高的功劳,都不能忘了这规矩。范蠡在2000多年前就说出一番良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时人自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是存活之道。一旦不能与帝王相与,功成身退正是最好的选择。遍览中国封建王朝历史,或许真正懂得权衡之道的人,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班臣子石守信等人。乖乖交出兵权,无论何时何地都悄然无声,所以才能过一个富足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