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62

第62章 《胡笳十八拍》作者究竟是谁

琴歌《胡笳十八拍》是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描写主人公饱受战乱之苦,抒发爱国思乡之情、骨肉分离之亲。千百年来它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珍品,深受人们喜爱。据传其作者是东汉著名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蔡邕的女儿。她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和音律方面更是出众,是个出了名的才女。父亲死于狱中以后,文姬孤苦无依,只好跟着难民到处逃亡。有一天,文姬在逃难途中碰上匈奴兵,被其掠去。从此,她流落匈奴,成了左贤王的夫人。

左贤王很宠爱文姬,夫妻感情很好。蔡文姬在南匈奴一住就是12年,生有两个孩子,但仍然十分思念故乡。她靠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创作了《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的歌词分为十八章,一章为一拍。第一拍点“乱离”的背景;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十二拍中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结尾一段是“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胡笳十八拍》创作后,蔡文姬经常演奏,借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后来,曹操派朝臣周近出使南匈奴并赎迎文姬。文姬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挥泪与左贤王和两个孩子告别后踏上了归乡的道路。经过长途跋涉,数月之后,她终于回到了曹操的大本营邺城。

胡笳就是胡地的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笳”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胡笳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强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在汉魏历史上,流传有不少运用笳声作战的故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关笳的文章,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更为笳添加了一种感伤而诱人的神韵。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现代学者郭沫若对《胡笳十八拍》中歌词加以考证,并称赞说:“这实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然而,自唐以来,有学者对蔡文姬创作《胡笳十八拍》提出质疑,认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琴师董庭兰。唐代进士刘商《胡笳曲序》(《乐府诗集》卷五十九转引)序文曰:“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遣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

序文中有“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以此推断,《胡笳十八拍》乃唐代琴家董庭兰(即董生)所作。

琴歌《胡笳十八拍》作者是谁?这一问题的讨论自唐代至今,文学界见仁见智,音乐学界也未有定论。但无论作者是蔡文姬还是董庭兰,抑或其他人,都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喜爱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