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61

第61章 三国人名多单字非巧合

翻看东汉、三国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这一时期内的人物,绝大部分取的都是单名,除了一些有个性的隐士(如庞德公)和一些乳名(如刘盆子)外,要想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中找到名为双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委?原因得从王莽改制说起。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保证统治地位和强调政权的合法性,他利用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当然也涉及人名。

在这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改革中,王莽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对事物的名称进行改革。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以表示新朝代的“新”,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朝三暮四,弄得人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特别在意。他对自家的“王”看得十分重要,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王莽对姓名的改革。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他对皇帝的宝座向来有野心。如果他有耐心,是有机会当皇帝的。可他性子实在太急了,就“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作出这样的处理:“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制作”就是法令,这道命令的意思是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第一,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数不受限制;第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第三,只有良民才有资格用单字,用双字是一种惩罚。

王莽对姓名的改革影响了后世,人们为了显示自己是良民,是有地位的人,纷纷取单字。这也就是东汉、三国时期人名单字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