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2954100000052

第52章 “姓名”从何而来

何为姓名?《新华字典》解释说:姓名是指“姓+名字”。但在我国古代,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姓名”,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与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它们才发展成今天的“姓名”。

1.“姓”的由来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姓是区分氏族的标志符号。

那时的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亲,不知有父亲。据考古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且大多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妊、好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由此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

2.“氏”的由来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某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分解。于是,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这就是“氏”。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命名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而姓基本不变。

秦朝统一全国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虽然稍有区别,但可忽略不计。到了汉代,姓和氏完全没有区别。

究其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县制取代了世袭封土制,也就没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来分氏的基础没有了,氏所代表贵贱的意义消失了,所以与姓融合了。

3.“名”的由来

《礼记·檀弓》中记载:“幼名,冠字。”

《礼记·冠义》中记载:“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唐朝经济学家孔颖达说:“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综上所述,可知在古代,名是一个人成年以前的称呼,其使用范围较小,多局限在家里,供父母、亲朋好友称呼。

关于起名,我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即婴儿在百日那天由父亲取名。百日时,母亲和保姆抱着孩子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取完名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卧室,然后将孩子的名字通告各位亲戚,父亲则立即告诉好友,并通报给地方长官,入籍登记。

命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命名仪式自然非常隆重。虽然这种习俗不再存在于现代社会里,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流传着。

4.“字”的由来

古代时期,人们在祭祀神灵和祖先时,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祖先的名。于是,“字”产生了。可以说,“字”具有双重作用:一出于避讳,二尊敬长辈。

一个人成年之前要称“名”,成年之后便称“字”。与“名”的使用范围相反,“字”是在社会生活这个公共领域的大范围内使用的。称呼的变化也是一个人社会身份变化的重要标志。成年后,人们必须以字相称,如果称名便是一种不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