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遇见幸福的自己 人生需要放下的66个理由
2953800000010

第10章 在平凡的生活中遇见幸福的自己(9)

也许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人通常都是恐惧死亡的?”仔细想来,人对死亡的恐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通常认为:人死的原因是病,病的结果是痛,让人感到恐惧是病痛对人的折磨。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留恋。放不下人在世上争来的东西,比如钱财、名利、地位,于是产生恐惧。其实,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而人生就像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庄子之所以能够在妻子死后高歌,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人本来于自然,最后放进泥土,归于泥土,然后回归大地再反哺自然。如此实现圆满。正像一位圣人所说:“放下生死就是神,放不下生死就是人”。人生走着同归的路,人逝成就不同的途。放下对生命的留恋,剔除对死亡的恐惧。等到个人末日来临之际,其实是人身的解脱,是灵魂的自由。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够放下生死,实现解脱和自由呢?

1.明白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

话说庄子到楚国去,半路上看见一具骷髅,问:“你是贪心而死的吗?你是亡国的时候,被刀剑砍死的吗?你是做了坏事,连累父母而自杀的吗?你是饿死的吗?你是冻死的吗?又或是你的春秋已尽,自然地躺在这里的呢?”由于天色已暗,庄子就以骷髅为枕,躺下睡着了。结果梦见骷髅说:“唉,你白天所说的那些,都是人生的累赘,死了以后就没有那些东西了。死了以后没有君,没有臣,也没有春夏秋冬,舒舒服服地和天地混在一起。”

庄子以这样一个离奇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庄子之所以对死亡旷达,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顺应,既然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么死亡还有什么可怕,还有什么可悲戚的呢?

2.争取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

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途同归,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人活一世重要的是经历,我们要争取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无论生活得苦也好,乐也好,过去的统统不再重提。追忆过去,只能徒增伤悲。当你掩面叹息的时候,时光已逝,幸福也从你的指缝悄悄地溜走。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往昔的一切,用心地活在当下。经历了,醉了,醒了,碎了,结束了,放下吧!珍惜现有的生活,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幸福就在你身边。即便是下一刻走入生命的终点,我们也了无遗憾。

3.以达生的态度对待有限的生命

每个人生命里面的有限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如同白驹过隙,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的倏忽一瞬。那么,如此短暂的流年里,我们如何做才能算是善待生命呢?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其实庄子面对这个问题,提供给我们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而心态决定人的状态。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什么是真正的旷达?即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不以为是,不去追求生活中无奈何的东西。所谓无奈何,也就是说那些无可奈何命运达不到的目标,或者说放下我们心中那些较劲的东西。

4.通过“生前预嘱文本”选择尊严死

复兴医院院长席修明2011年5月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时表示,现代医学对人生从生到死的干预,造成我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人生的过程。其实,人应当学会生,更应当学会死。“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负责人罗点点则希望在中国推广“生前预嘱文本”,填写临终救助时的“五个愿望”,以实现“尊严死”。这里的“尊严死”,与让病人无痛苦死去的“安乐死”并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在病人弥留之际,不做过分的治疗,而是用安宁缓和的方式给病人以临终关怀,最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自然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面对无法完善的99%,你需要放下完美

◎停不下来的圆圈

德国大文豪席勒在他的书中写了这样一个小寓言:

有一个圆圈,它天生就缺少了一段弧。为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段弧线,让自己变得完美,它开始了漫长的旅程。由于自身的缺陷,这个圆圈只能在路上慢慢地、跳跃式地滚动。不过,它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悲哀,反而觉得找寻圆弧的路程充满了快乐与期待。因为在缓慢的寻找过程中,它可以看到路边青翠雄伟的高山、清澈冰凉的流水,可以听到婉转动听的虫鸣和鸟叫,可以享受所有大自然的美妙。

一路上,圆圈也看到了许多躺在路边的圆弧,不过,它们都不是自己要找的那段弧。因为拼接出来之后的圆圈并不完美。尽管遇到一次次的失败,可是圆弧并不因此感到沮丧,它依旧一边欣赏着青山绿水、享受着鸟叫虫鸣,一边继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完美。

终于在某一天,圆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段弧,当它俩合在一起时,完美无瑕的圆出现了。无论是弧度、大小,都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圆圈兴奋极了,在路上快乐地飞奔起来。它越奔越快、越奔越快……直到周围一切景物都变得模糊起来。

很久很久之后,圆圈终于感到累了,它想停下来休息,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无法控制速度,因为它实在太圆了,滚动起来几乎毫无阻力。而且它的速度不仅无法慢下来,而且遇到下坡的时候,更是越滚越快,以至于路边的景色看起来一片迷茫。它想叫鸟兽虫鱼来帮帮自己,可是自己一转眼便超越它们而去。于是这个最完美无瑕的圆,从此便孤孤单单地在世界上不停地滚动着,一刻也停不下来……

不少人都为自己生活得不完美而抱怨和忧愁。他们或不满于工作、上司和薪金,或抱怨政府、家庭、亲朋好友……总是遗憾,总是缺失,叹息自己,妒忌他人。其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员工有员工的难处,老板有老板的苦衷,功成名就者常常感叹自己失去了很多,住别墅、开高档跑车的人也许更有他们的烦心事……

也就是说,完美并不是一种生活常态。美学中有所谓“缺陷美”,指的是在整体美的形象中出现某些不足、瑕疵甚至是丑的形象,不但不会破坏整体美,反而会使原有的美变得更美,因为这样的美更贴近自然和真实,比如,断臂的维纳斯。

在实际生活中,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偿失,反而会变得毫无完美可言。完美,其实是麻痹人心的毒药。如果你企图追求所谓的完美,就会越发上瘾,越发不可自拔。

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这些人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他们谨小慎微,因为过分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优柔寡断,面临意外而不知所措。由于行为表现过度认真、拘谨和执拗,缺少灵活性,也由于过度自我关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们很少有自由悠闲的心境,缺乏随遇而安的潇洒,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天取回真经,但却在一次晒经时沾破了几行经文。唐僧兀自懊恼,唯孙大圣一语道破天机:天地间本来就有许多“不全”,这经文原是全的,今沾破了,不是正好应验了“不全”的天道吗?

看来无论是上帝还是佛祖,都拒绝一切形式的完美。

有道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现实不能完美,那我们就不必刻意追求完美,而要学会超脱,乐观豁达,不怨天尤人,不斤斤计较,不攀比嫉妒,更不放弃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幸福,活得轻松快乐,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尤其在当今这个需要处理事情越来越多的时代,有效地避免追求完美的不利影响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放下完美的包袱,轻松前行呢?

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做事情过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为了从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为最终的那1%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但是我们都知道,事情到最后的那。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强求它。生命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事事处处完美。而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能坦然地面对。

其次,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知足者常乐,才是完美的心境。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渔夫得到了一颗他梦寐以求的大珍珠,却发现珍珠上有个黑点,他想如果刮掉这个黑点,珍珠就完美无缺了。谁知刮了一层又一层,黑点都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有了,珍珠也不复存在。原来放下完美就是知足,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个人过分追求身边的完美,往往会失去远处绚丽的风景。

最后,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使生活节律紧凑有序,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及文体活动,分散和转移对完美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