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951500000074

第74章 老子出关、西入及飞升地考析(7)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因老子文化而丰富多彩。鲁迅说: “不读《老子》一书, 就不知中国文化。” 老子文化和华夏文化一脉相承, 是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在世界文明史上, 老子是和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比肩的哲学家, 被列为中国哲学之父, 世界百名历史文化名人。他影响了一大批诸如托尔斯泰这样的外国思想家。如同尼采所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老子》,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 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也是世界的老子。费尔巴哈、黑格尔、罗素、海得格尔等哲学大师, 爱因斯坦、波尔、海森伯、卡普拉等科学大家, 汤因比、李约瑟等史学大家, 托尔斯泰等文学艺术大师, 这些灿若繁星的名家, 无不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在西方众多著名企业家的背包里, 你都能看到一本《道德经》;

在德国等西方国家, 平均每四个家庭就拥有一本《道德经》;

在图书界, 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 出版的有关《道德经》的著作多达1800多种。《道德经》成为西方除《圣经》之外, 译本最多、影响最大的书籍。

然而, 百余年来, 西方老子热有增无减, 相形之下, 老子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却显落后,人们过度关注孔子, 似乎无意间冷落了老子。

在中国文化史上, 发生过“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外国” 的历史悲剧。让老子回归,让老子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成为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

2006 年, 当和谐中国的伟大声音传遍苍穹, 时光隧道的影像里, 透出老子思想的浓厚气息。

回望, 留给人们的是何其大声的喟叹———《道德经》, 这部老子留诸世人的不朽著作,以“道” 为最高范畴, 奉“道法自然” 为指导原则, 将和谐作为终极追求的理想目标, 提倡“尊道贵德重和”, 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一个系统探讨宇宙生成、世界存续“始源” 和保持自然、社会、人生和谐的独到哲学体系。这, 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细品老子, 他给人类以最好的答案, 字字珠玑中透着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智慧。

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 他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 他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他提出的“道法自然” 的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普适性。此外, “辅万物之自然”, 无为、不争、不恃、不居、不贪、包朴、寡欲、不畏、厚亡、恬淡、知足、慈俭……无不渗透着“法自然” 的至上精神。他从不同角度反复警示世人, 告诫人类, 提醒人们“去甚、去奢、去泰、善啬、善俭” “不贵难得之货”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凡事须有节制、把握尺度, 以“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达到“大顺” 之目的。这对抑制、反对、防止、克服当今物欲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狭隘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新型殖民主义等, 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莅临论坛的中外专家学者都将带来丰富和独到的研究成果, 但同时都在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愿: 要更加深入研讨老子思想, 挖掘《道德经》蕴含的深厚内涵, 为弘扬老子文化,共创和谐天下, 献智献策, 贡献力量。

(三)

甘肃, 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老子西游, 足迹遍布甘肃, 终老飞升于甘肃临洮。”

这一论断, 为甘肃这片积淀着深厚神奇历史文化的热土, 又增添了无限锦绣华彩。

甘肃与老子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据有关文献记载, 甘肃是老子晚年隐居“飞升” 的故里。

地方史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老子“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老子出函谷关, 继续西游, 足迹遍布甘肃, 他在甘肃的行程线路大体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 入甘肃, 经游天水、清水、礼县、秦安、甘谷、陇西、渭源、临洮、兰州(皋兰)、广河、积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门源、张掖、高台、酒泉(居延)等地后, 又回归陇西邑, 落户临洮, 最终在临洮东山(令县城东岳麓山)飞升崖“飞升”。

地方史专家从已有的史料中, 顺藤摸瓜, 作出合理的推断: 老子在散关结识了临洮人尹喜。尹喜是周朝的大夫, 学富才高, 特别喜欢钻研天文星象, 并以此来探究人间福祸,推测世道变异。听说老子要西出函谷到远方去, 异常高兴, 决定“去吏而从之”。老子在散关著下《道德经》, 由尹喜相伴西行, 这是老子事业的开始。

老子西游入甘, 对甘肃影响极大。专家说, 老子之八世孙李昙生四子, 长子李崇即老子第九代孙约在公元前290年作了陇西郡守, 始为陇西李氏之祖。子孙遂居陇西郡, 即今临洮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 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这也表明, 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 之说的定论。

老子“所终”, 在临洮都能找到很多旁证。临洮县城东一里的岳麓山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 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传说与老子有关的遗迹。老子还有不少发明, 流传临洮于今犹存的有“围茅坑”、“下四马”、“走方” 等。传说这是老子走访禹之故里大夏城(今甘肃广河县城东)时, 听到禹胞弟叫象的破屋玩游戏变好的故事, 受其启发发明的。临洮县城北的洮洞西岸五公里处有座太极山, 传说老子发现这座山景象很像太极图。对弟子们说: “我要把那座山变成早晚都像太极图那样。” 言毕, 挥笔朝那座山点画几下, 将笔锋朝天插于地上, 便“飞升” 了。从此以后, 那座山就叫太极山了。

不论是传说, 文献记载还是科学推断, 老子的身世和思想遗产将成为甘肃的又一笔最大的文化财富和珍贵资源, 也将成为最能叫响如同敦煌学一样与世界对话、交流的世界级名片和品牌, 吸引世界走进甘肃, 加速甘肃走向世界。今天,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隆重举办, 弘扬老子文化, 正可谓恰逢其时, 正当其地。

(四)

老子思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继承光大老子的思想精华,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自然·科学·和谐” 为主题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发起,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支持共同举办。论坛以弘扬老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 深入研究老子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及在全国、全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打造老子故里文化品牌, 加快老子故里发展, 增强老子故里的文化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 使老子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将是“百家讲坛” 的一次盛筵!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兰州, 共同穿越几千年历史的时空, 共同追溯古老的道学文明源头, 共同推动老子道家思想的开拓创新, 探讨老子的文化哲学智慧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论坛议题主要有: 老子的自然观与中国的科学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老子的生态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 老子的文化哲学思想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老子文化的甘肃资源研究及开发。

新智慧、新思想将在这里激发, 老学研究的合力将在这里凝聚, 老子文化支撑体系有望在这里构筑。

2006 年11月19日《甘肃日报》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写在老子文化国际论坛闭幕之后

2500 多年前, 被今人誉为“中国哲学之父” 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诞生了。

2000 多年来, 老子留给世人的《道德经》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不朽经典, 影响深远。

2006 年11月22日下午, 老子文化国际论坛结束后, 与会的学者来甘肃临洮县岳麓山超然书院———老子当年讲学所在地,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者们齐声用汉语朗诵《道德经》, 声震山岳。远处巍巍太极山和书院前玉立的笔锋塔, 正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论坛: 一次哲学与社会科学界的盛会2006 年11月21日, 金城兰州, 寒风朔朔。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子学术研究专家学者正在迅速向这里汇集, 走向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甘肃省政协以及众多部门共同搭建的这样一个平台, 来完成一次关于老子文化的学术交流和碰撞。

他们中, 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 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意大利、韩国、日本的学者代表, 也有国内权威学术机构的学者代表。

论坛上, 他们或慷慨陈词, 或激烈辩论, 或默默聆听。学者们会后总结说, 这次论坛对于甘肃乃至世界的老子文化研究来说, 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 是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老子道德文化, 奉献给当今世界的盛会。

两天的会期显得有些短, 有人因没有轮上大会发言而遗憾, 发言的学者也觉得自己还没有论证充分而遗憾。论坛结束时通过的兰州宣言指出, 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他所提出的“大道” 理论和“道法自然” 的思想蕴涵着伟大的科学智慧和力量。他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也影响了世界文明, 是当之无愧的哲学之父和世界文化名人。

“我们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 我们应当为此而感到骄傲。但是, 这份骄傲属于我们的先贤,而不真正属于我们。我们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考虑自己应当贡献什么, 创造什么, 让我们的后人为我们而感到骄傲。中国经济的腾飞举世公认, 而中国文化的弘扬还有待我们去努力, 去证明。我们还不是一个自主创新能力很强的国家, 谈到老子的贡献, 对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是一种鞭策。”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石如是说。

老子思想耀千古回望历史, 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从2500年前走来, 老子的思想就一直在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鲁迅说: “不读《道德经》一书, 就不知中国文化。”

老子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她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也蕴涵着伟大的科学智慧与物质力量, 汇集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 自然地成为人类“道德论”、“和谐论” 的鼻祖。

老子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于以道为核心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道法自然” 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这些思想对于缓和、调节乃至化解当今世界社会面临的诸如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社会冲突、精神空虚等问题, 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子的道家智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也唤醒和影响到金世界。

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 “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 而主要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思想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 在17世纪以后, 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 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 逐步从中国传入欧洲, 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大陆, 引起了欧洲的重要思想启蒙运动, 包括伏尔泰、狄德罗这样一些思想家, 都开始接受和研究中国文化。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早就启示人们: “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 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

“老子不仅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在论坛上, 与会专家学者达成如此共识。

甘肃与老子的不解之缘在灿若繁星的甘肃文化名胜中, 老子与甘肃的深厚渊源, 再为甘肃平添了千古人文佳话。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兴说: “老子西出函谷关, 西涉流沙, 在甘肃临洮‘超然台’成道飞升, 甘肃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老子的第二故里。”

第二故里之说并非空穴来风。地方史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老子“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老子出函谷关, 继续西游, 足迹遍布甘肃, 他在甘肃的行程线路大体是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 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 入甘肃, 落户临洮, 最终在临洮岳麓山飞升崖“飞升”。

专家考证说, 老子之八世孙李昙生四子, 长子李崇即老子第九代孙约在公元前290年作了陇西郡守, 始为陇西李氏之祖。子孙遂居陇西郡, 即今临洮县。由此可断, 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这也表明, 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 之说的定论。老子“所终”, 在临洮都能找到很多旁证。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笔锋塔(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 都是传说与老子有关的遗迹。

不论是传说、文献记载还是科学推断, 老子的身世和思想遗产将成为甘肃的又一笔最大的文化财富和珍贵资源, 也将成为最能叫响世界的品牌和名片。“吸引世界关注甘肃,加速甘肃走向世界。” 2500多年前的老子, 至今还在延续着与甘肃的这段不解之缘。

2006 年11月23日《民主协商报》老子在甘肃临洮飞升?“根据有关史料可以推断出, 老子飞升于甘肃省临洮县。”

2006 年11月10日, 在甘肃省政协召开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新闻通气会上, 论坛的主要发起者———张炳玉抛出这样一枚重磅的炸弹。

这一结论让在场的各煤体记者哄然。

2006 年11月21日至22日, 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将在兰州举办, 来自中国及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论坛, 并就老子文化研究进行讲演。届时张炳玉将宣读一篇有关老子飞升的重磅论文。

国学热与老子“道” 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 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11 月11日上午, 就读于兰州一只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冯佳一口气背完了《道德经》第一章, 然后从茶几上抓起水杯美美喝了一大口。

冯佳背诵的时候, 他的父亲则拿着一本被标注了汉语拼音的《道德经》全神贯注地盯着, 生怕儿子背错了。

“我不要求他全背, 也不要求他理解, 但对这些‘国粹’ 中的重点章节他要能背下来,等他长大了, 自然就慢慢理解了。” 他的父亲指着书架上的《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诸子百家卷》丛书对记者说: “好多学校都在倡导‘儿童读经运动’, 我觉得除了诵读儒家经典以外, 还应将《道德经》等国学精粹加进去, 不然对中国古文化的了解就不全面。”

这部被视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由先哲老子所著。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这样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