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当代社会
2951500000070

第70章 老子出关、西入及飞升地考析(3)

现在, 临洮青少年是这样玩“围茅坑” 的: 先在地上画一大方框, 将两邻边中间连起来, 构成内有一个小正方形和四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 原大方框四边各有三点可摆“子儿”, 这叫“画茅坑”。接着, 各自找可以区别开来的石子或树枝做“子儿”, 这叫“找子儿”。然后, 双方对坐于“茅坑” 两边, 将“子儿” 摆于自己一侧的三点上, 开始“围茅坑”。每次各走一步, 第一步, 双方都必须先动中间的“子儿”, 沿任一斜线走到下一个点上去。第二步以后, 只要能尽快围住对方的一个“子儿”, 或走边线或走斜线都可以。这时一定要注意对方步子和全局的变化。老子说: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这正是玩者动脑子的时刻。若有一方的“子儿” 占了两邻边的中点, 将对方的一个“子儿” 围于两邻边的夹角上, 围的一方就可以将被围的这一“子儿” 取掉, 置于中间的小正方形中, 让其“蹲茅坑”。有“子儿” “蹲茅坑” 的一方, 再添一“子儿”, 置于对自己有利的空位上。如此不断走下去, 最后清点“蹲茅坑” 的“子儿”, 以多与少定负与胜。

分析这一游戏, 除了能使玩者得到一定的智力训练外, 其中包含着象受教育的故事。

四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破矮屋的墙角, 中间的正方形是“茅坑”, 两个“子儿” 围住一个“子儿”, 这个被围的“子儿” 就得“蹲茅坑”。这与两人看守着象, 象在有“茅坑” 的破矮屋内做反省的故事多么相似。

至于“下四码”、“走方” 的游戏, 我国许多地方的青少年和大人都会玩, 其玩法比玩“围茅坑” 复杂些, 本文不予赘述。这里只指出一点, 即“下四码” 含有军事学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思想; “走方”, 可能是老子将尧舜造而教子的围棋作了改进, 与围棋的奕法相近, 包含的军事原则和兵家之术更多, 开发智力的作用更大。老子说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培养人就得从小抓起, 善于动脑子思考的青少年, 定能够从“围茅坑” 等游戏中得到教益。老子创编的这些游戏, 是寓教于玩, 玩中育人的好方法。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所以, 这些游戏至今仍在广泛流传着。

这三种游戏源于老子, 不仅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有可信性, 而且从史籍诗文中亦可得到旁证。老子创作的古博戏樗蒲, 以臭椿木斫为五子(故名五木), 还有人、马, 人执六马, 用五木掷采打马。这种玩法大兴于汉魏, 流传到唐宋时, 则专掷五木以决胜负。南宋文学家楼阴仍“善其功”。晋人张华《博物志》卷74云: “樗蒲, 老子作之用卜, 今人掷之为戏。”

唐人《艺文类聚》、《五木经》、《唐国史补》等亦用此说。李白《赠别从侄高五》诗中有一句: “五木思一掷, 如绳系群猿。” 宋人《太平御览》卷762引文说: “老子入西戎, 造樗蒲。樗蒲, 五木也。” 虽然樗蒲的具体游戏法今已失传, 但从上述史籍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老子入西戎” 后, 确实有法地法天法自然创作游戏的事实, 只是樗蒲有精美之玩具, 能登大雅之堂, 为上流社会所重视, 直传到了南宋, 记入不少史籍诗文中, 而“围茅坑” 等无固定玩具适于民间的游戏, 未被人记载下来。高雅而有记载的失传了, 粗鄙而无记载的却永久地流传了下来, 历史的辩证就是如此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个: 老子挥笔点太极的传说。

今临洮城北约五公里的洮河西岸, 有座小山, 名叫太极山, 传说太极山的景象与得名,皆由老子而来。老子在古陇西邑传道时, 住于今临洮东拱北寺以北, 每日登东山, 在神庙大院讲经。早上登山时, 晨晖中回顾城北山川, 见河西面有一座山一片光明; 傍晚回来时,看到夕阳下这座山一片阴暗, 不像别的山那样有明有暗。后来, 老子的讲经活动结束了,便站在东山腰的台地上, 对学徒们说: “我要使城北河西岸的那座山变得早晚都像太极图一样。” 言毕, 挥起笔来, 朝那座山点画了几下, 并把笔锋朝天插在了地上。接着, 老子就“飞升” 了。第二天早上, 人们一看, 那座山换了景象, 半明半暗, 如太极图一样; 傍晚,那座山又换了景象, 早上明的部分变暗了, 早上暗的部分变明了, 就像早上的那幅太极图转了个身一样, 成了明暗相反的另一幅太极图。以后, 人们便把这座山叫成了太极山。在老子插笔的地方, 建了一个塔, 名叫笔锋塔。并且太极山和笔峰塔之名, 早已载入了临洮的方志中。在老子住过的地方建了老子庙, 将老子视为神灵来祭祀。越到后来, 这个传说中加进的神秘色彩也就越多, 说什么临洮地方代代文风昌盛, 出了帝王将相, 全是老子挥笔点太极的功劳等等。

凭一人之微举改变山形景象的事是不可能的, 但是, 临洮历代群众却相信它, 并辈辈相传至今。这里面所包含的怀念和颂扬老子的真挚感情是不可否认的。综上所述, 可以说明老子是在古陇西邑生活到了晚年, 最后在临洮东山超然台“飞升” 了。

“飞升”, 即“轻举飞升”; “浮屠”, 即坐化成佛。前者是道家语汇, 后者是佛家语汇,说法不同, 意思相近。老子是修道者, 飞升是他的追求, 能飞升, 就证明修道已达最高境界, 将得到后继者的永久祭祀, 学说也会得到永久传承。

世代相沿, 临洮县每年农历3月28日, 在东山逢庙会三天, 其间超然台上更是香火旺盛, 烟岚笼罩。据当地老人讲, 相传3月28日是老子的忌日, 唐王的祭祖日。此说, 有待进一步考证。

以上考析证明, 今临洮东山超然台为老子飞升处的说法, 不是妄传。

老子在渭、洮、湟一带的活动及“飞升”, 对当地人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也可以从尹喜和封衡的事迹中看出来。《古今图书集成》说, 尹喜“善内学, 常服日精月华, 隐道修行”, 随老子出关西行, 后回古陇西传习道术, 建观修炼, 观星望气。既是修炼的道家, 又是杰出的古天文学家。写有道家经籍多种, 最著名的是《文经真经》, 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关尹子》九篇。所以, 庄子称老子和尹喜是“两大真人”。

封衡, 字君达, 《后汉书·方术列传》说: “封君达, 陇西人, 初服黄连五十余年, 入鸟鼠山, 服水银百余年, 还乡里如二十者, 常乘青牛, 故号青牛居士, 闻有病死者, 识与不识, 便以腰间竹管中药服, 或下针, 应手皆逾。” 东汉建安年间, 他与华佗、左慈等十二人, 被曹操召至京师洛阳医病, 他所传的养性法, 曹操行之有效。这二人的修道治学和修道行医, 与老子的思想和行为基本一致。

到三国时, 受五斗米道的影响, 公元265年, 狄道东山的老子飞升处北面, 兴建了道教的太平观。道教便从这里逐渐地向东南部传开, 老子也逐渐地被神化了。这是老子学说中消极成分的扩大与演变, 并非老子的本意。

综上考析, 本文的结论是: 老子“见周之衰”, 离开周京洛邑西出散关后, 在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传道访“圣迹”, “寻根”, 最后“飞升” 于今之甘肃省临洮县东山超然台, 为历代陇西郡的李姓人和当地人民所崇祀, 他的学说也被后来的陇西郡人与中华民族继承和发扬。今天, 我们要除去蒙在老子学说上的历史尘垢, 还其本来面目, 使这一瑰宝重放光彩; 我们还要搜集、整理和研究老子的事迹, 把神化了的老子还原为可学习的大哲学家, 吸收其学说中的精华, 创建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

第39章 弘扬老子文化共创和谐世界———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兰州宣言

2006 年11月21日~22日, 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发起、政协甘肃省委员会支持和共同主办的“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召开。论坛得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直接关怀, 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学术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奥地利、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学者及媒体记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发来贺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代表也莅临论坛祝贺。

出席本次论坛的学者紧密围绕“老子哲学与我们———自然·科学·和谐” 这一会议主题,对老子与现代社会、老子哲学的文化价值、老子智慧与世界和谐、老子的生态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海外的老学研究、老子在甘肃等论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取得了丰硕成果。会议期间, 与会学者前往相传为老子“飞升” 之地的临洮县作了实地考察。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的哲学之父、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世界辩证思维的鼻祖。他留给世人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不朽经典。老子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于以“道” 为核心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道法自然” 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围绕这一中心思想, 老子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诸如尊道贵德、返璞归真、自然和谐、无为不争、俭朴慈善、宽容和平等。这些思想对于缓和、调节乃至化解当今世界社会面临的诸如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社会冲突、精神空虚等问题, 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老子的道家智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而且唤醒和影响了全世界。老子的思想影响过费尔巴哈、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 也影响了卡普拉、李约瑟等科学家, 还影响到托尔斯泰等文学艺术大师。在现代, 一些西方有识之士, 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老子, 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回归和自省, 也是人类文明向道家文化寻根的反思。随着中国文化热在世界的不断升温,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纷纷成立老子文化的研究机构, 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也正在筹备之中。我们愿意借此机会呼吁: 中外学者联合起来, 共同开创世界范围的弘扬老子文化的伟大事业; 保护与老子有关的名胜古迹; 推动老子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次论坛是在中国西部首次举办的老子文化盛会。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无限发展机遇, 对中国西部人民正在奋起改变现状的精神感到由衷钦佩。我们愿意为老子文化超时代、超民族、超国界的生命力之发扬光大, 继续努力, 共同奋斗。

愿国内外的一切有识之士携起手来, 共同担负起继承弘扬老子文化精神的神圣使命,让老子文化造福中国、造福全世界。

老子精神永存!老子文化不朽!姜守诚

2006 年11月21同~22同, 由甘肃省政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老子文化国际论坛” 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 以及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奥地利、意大利、韩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学者及媒体记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与会学者紧密围绕“老子哲学与我们———自然·科学·和谐” 这一会议主题, 对老子哲学的文化价值、老子与现代社会、老子智慧与世界和谐、老子的生态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海外的老学研究、老子在甘肃、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 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的哲学之父。他留给世人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不朽经典。有关老子及其思想在两千年来传统文化演进中的意义和影响, 也就成为与会学者所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卿希泰教授在《老子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文中充分肯定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他先从宏观的角度加以论述, 进而又以虚怀若谷、宽容谦虚的思想品格, 恬淡素朴、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积极进取精神等三种优良品格为例, 翔实地剖析了老子及道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进步中的重要性。卿先生最后指出: 老子所开创的这种独特文化心理,极大地促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 也是使华夏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内在文化动力。

兰州大学张崇琛教授《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发微》一文从“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语入手深入地分析其所包含的深层内涵, 指出: 此语既深刻地阐明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及“守中” 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寓意为政“不扰民” 及治理大国须保持政策连贯性的政治理念; 并劝诫统治者应把握好做事之“度”, 力求达到各种因素的相济互补、和谐统一。概括而言,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一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对古代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老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启迪

老子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于以“道” 为核心建构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道法自然” 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围绕这一中心思想, 老子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诸如尊道贵德、返朴归真、自然和谐、无为不争、俭朴慈善、宽容和平等。这些思想对于缓和、调节乃至化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如生念危机、资源枯竭、社会冲突、精神空虚等问题, 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吉林大学刘国梁教授《〈老子〉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精辟地剖析了老子《道德经》所蕴涵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他指出: 老子祈求和平, 希望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待; 大家共同遵守普遍的行为准则,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发展之外部环境。鉴于此,老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社会发展战略措施, 如: “慈”、“俭”、“无为”、“不争”、“知足”、“知止”、“重积德”、“以柔克刚”、不“富贵而骄” 等。这些思想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也不无借鉴之处。

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在《老子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社会生活》一文中指出: 当今社会,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通常处于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就此而言, 老子的生活智慧对现代人类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在老子看来, 人类社会最初的状态如同大自然一样,是和谐的、美好的, 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是违背自然的, 绝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状态。鉴于此, 老子提出了旨在缓解社会压力、消除社会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处世原则和一系列具体的处世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很好地体现出老子的生活智慧, 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然主义, 即个人应以自然主义的心态对待他人及社会。这种以自然主义为核心的生活智慧, 对当今世界的人类仍有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从魏源〈老子本义〉看老学的救世价值》一文分别从“矫末世之弊” 的价值目标, “不盈、务内” 的管理之道, “利人外身” 的处世哲学, “贵贱同一”的反封建思想等四个方面详细地剖析和阐述了魏源《老子本义》中所蕴涵的救世思想, 并指出: 对于魏源《老子本义》中的思想主张进行现代诠释, 特别是弘扬《老子》中的“救世” 政治智慧, 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三、老子后学———道家、道教对老子精神的阐述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