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四光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2950100000003

第3章 刻苦读书深思好问

仲揆6岁时,跟随一位人称陈二爹的老先生读书识字,第二年转到父亲创办的学堂跟小伙伴们一起学习。无论在家还是在学堂念书,他都尊重老师,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向来受到先生的喜爱和同学的佩服。在这方面,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次,父亲因有急事必须外出,临走之前安排学生课堂作业,并且拜托庙里的一位老和尚协助照看。然而,老师刚走不久,学生便自发地乱动起来。先是有个学生提议在课堂上玩一会儿,接着得到很多学生的响应。于是,调皮的孩子们就七手八脚将课桌拼凑起来搭成一个大戏台,然后一个个小家伙嬉笑打闹地登台表演,霎时间弄得课堂洋腔怪调此伏彼起,尽管老和尚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有的学生还嫌这样不够过瘾,又二三五成群跑到农田里摘花生、刨山芋,回来之后用火烧用水煮,你争我抢地热热闹闹美餐一帧。

老和尚一筹莫展,只好等到黄昏时刻才向刚刚回来的李先生述说原委。先生一边巡视周围情况,一边向老和尚发问:

“长老,我家仲揆下午在干什么?请您不要客气实话实说。”

老和尚听到这样的话,就势双手合掌,如实禀告: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并非贫僧有意奉承,诸学童中只有你子仲揆品行最佳。自先生离开课堂,他便始终严于律己,专心读书写字。先是觉得室内太乱分散精力,后来一个人躲到天井附近。”说着用手一指,“请看,贵公子还在那里用功呢。”

父亲顺着老和尚指示的方向瞥了一眼正在聚精会神埋头读书的儿子,没有再说什么。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方才的动问只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的判断而已。

这件事传了出去,远村近屯的家长们都用仲揆读书自律的实例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们自然也把这位朝夕相处的同学当成效仿的榜样。

通常情况下,仲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当天的学业,放学之后帮助家里干活,晚上与哥哥在同一房间伴灯夜读。当时,农村没有电灯,只能用油灯照明。母亲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有意在灯碗里放上两根灯芯,而仲揆又常常用拨灯棍轻轻拨掉一根。

母亲看到这种情况劝阻地说:

“仲揆,就点上两根灯芯吧,这是你爹交代过的,用不着省这么点灯油。千万别累坏了眼睛啊!”

“妈,我不是这个意思。”他向母亲解释说,“点上一根灯芯,用完了再续上另一根,不是可以多读一段时间吗?哥,你说呢?”

“对,其实也差不多一样亮堂。”哥哥赞同地附和着。

哥俩经常是这样用完一根灯芯再换上另一根,直到深夜把灯油耗尽才安然休息。

难能可贵的是,仲揆天生有个深思好问的习惯。读书时,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无论多么深奥的道理都要学懂弄通,否则绝不罢休。除了书本之外,见到日常生活中一时难解的现象也都要问个明白。

一天,他跟随父亲到山外的团风镇办事。团风镇地处长江岸边,汹涌澎湃的滔滔江水使他震撼不已。当他看见江中行驶的来往轮船时,不禁觉得惊讶,马上向父亲发问:

“爹,那是什么船呀?”

“那是火轮船。”父亲告诉他说。

接着引起他和父亲一问一答的下列对话:

“火轮船这么大呀!它是用什么做的呀?”

“是用钢铁做的。”

“钢铁那么沉,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

“喔,因为船舱是空心的,所以才能浮在水面上。”

“那……没人摇橹,也没船帆,怎么会跑呢?又为什么跑得这样快呢?”

“问得好啊。孩子,你看见船上那根大烟囱了吗?”

“看见了,还冒烟呢。”

“是呀,大烟囱底下连着个大锅炉,锅炉里边烧着煤炭,燃烧着的煤炭把周围机器里的凉水烧得滚开,水又变成了蒸汽,这样就可以推动机器旋转,带着大船行走了。”

“噢,原来是这个道理呀!”

“是呀。眼前咱们看见的是江河上的轮船,还有比这更大的海上轮船和军舰呢。”

“军舰?就是海上打仗的大船吧?”

“对。前两年,也就是你爷爷去世那一年,中国和日本打了一场海战,就是军舰对军舰哪。”

“爹,你是说那场甲午海战吧?”

“嗯。”

“为什么咱们中国打败了呢?”

“咳,别提了!要说咱们中国的海军将士那倒是非常勇敢的。就说当时海军致远号军舰的管带邓世昌吧,他率领全舰官兵与日寇浴血奋战,炮弹打没了,他不顾一切地命令战舰以全速向日寇吉野号战舰猛烈冲撞,结果还是让吉野号发出的鱼雷给击中,邓世昌和全舰25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了。”

“咱们的军舰为什么敌不过日寇呢?”

“咳,名义上是咱们的军舰,实际上是从外国买来的呀。你想想看,人家的好军舰能轻易卖给咱们吗?所以,无论致远号是怎么全力冲撞,也因为速度慢,追不上日寇的吉野号呀。”

父子二人这番对话即使仲揆长了见识,又使他明白了中国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原因,心里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学造船,造自己的好船、大船,让中华民族富国强兵!”

此外,还有一件事更使他终生不忘。当年,下张家湾村的坪坝上有一块又高大的石头孤零零地兀立着,惹得孩子们把它当成一座小山,爬上爬下尽情玩耍。但是幼年的仲揆却不然,他常常面对这块巨石深思遐想,为什么这片平地会挺出一块巨大的石头呢?他带着这个问号先去找启蒙教师陈二爹寻求答案。陈二爹也是感到有点奇怪,但又说不出明确的原因来,只好以“八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答话应付眼前的学生。后来他又向父亲请教。父亲也只能顺着陈二爹的意见发挥,便说“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叫做‘陨石’,就是流星落到地面上变成的。”

当然,陈二爹和父亲的解答都还不能令他满意。从此,这个疑问长期埋在他的心里,乃至成为后来一直探求不舍的重大课题。直到30多年以后,他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期》的学术论文中还提到这件事。认为故乡的那块孤独的巨石可能就是一块冰川漂砾,也就是说在冰川流行的地质时代,从远方运行来的巨大砾石。由此可见,他自幼就是一个疑问迷。恰恰因为头脑里总是充满这样和那样的许多疑问,而且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求索才使他终于成为具有真知灼见的科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