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罗盛教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2949600000010

第10章 黄铜烟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樱桃坪一个多月了。这天中午,罗盛教去食堂打饭,刚走到半道,就见迎面走来的战士小李老远就兴冲冲地朝自己喊道:“罗文书,特大喜讯,听说了吗?你的‘老邻居’杨上士把土匪头子金鹏送上西天啦!”

“真的?”盛教高兴得差点蹦起来。金鹏是湘西有名的大土匪,他狡诈残忍,无恶不作。湘西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一段话:“天见金鹏,日月不明!地见金鹏,草林不青;人见金鹏,九死一生。”侦察连多次追捕他,一直未能成功。

“杨上士呀杨上士,你真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剿匪大王’,为湘西人民铲除了这一大祸根!”澎动不已的罗盛教在心中暗暗说道。他恨不得马上见到杨上士,听他讲讲这回是如何让金鹏去见阎王的。

罗盛教盼啊盼,直到黄昏时分,杨上士终于回来了。英雄凯旋,罗盛教甭提有多高兴了,紧紧地拉住杨上士的手问长问短,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月光皎洁,山色如黛,四周静悄悄的,偶尔听到几声草丛中虫子的低吟,马上又消失了。盛教与杨上士坐在一棵大柳树下,杨上士一句也不提战斗经过,却笑眯眯地望着盛教说:“小罗,看来你最近工作不错哇!我在师部听人说,你任劳任怨,细致耐心’,文书工作改进很大嘛!”盛教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这算什么呀,你才是大功臣呢。”

“哈哈哈!”杨上士仰面大笑说:“我算什么大功臣呢?我个人再有能耐,也撑不破天。就算是能推倒一座山,湘西的大山有千座呢!”他掏出黄铜烟斗,一边装烟一边说:“湘西的土匪多如牛毛。咱们连在这里就消灭了800多个。还有许多,我们连模样都没见过,更不知他们藏在哪儿。可是,只要我们有信心,下定决心,大家团结起来,再加上高觉悟的老乡给我们做后盾,就等于在湘西撒开了天罗地网。你说,什么样的土匪能逃出咱们的掌心呢?我相信,要不了多久,土匪们全部完蛋!”

夜已经很深了,杨上士侃侃而谈,罗盛教望着他铜烟斗中那忽明忽暗的火花,若有所思地说:“看来剿匪工作快结束了,可最近不知怎的,指导员动不动就对着报纸发愣,连长也常常眉头紧锁。我估摸,是不是朝鲜战争的事揪他们的心噢?”

杨上士猛吸了口烟,望了望盛教,心情好像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慢吞吞地说:“小罗,你到咱连队来的时间不长,有些事可能不知道。咱们连原来大部分是朝鲜同志,从副连长到班排长,从干部到战士,他们和我们一个被筒子里脚蹬脚睡觉,一个锅里舀饭吃,朝夕相处了三四年,感情不一般啊!”

杨上士长叹了口气,顿了顿。盛教望着他嘴上衔着的那把锃亮的黄铜烟斗,忽然好像想起了什么,插问道:“听说,这烟斗就是他们送的。”

杨上士点了点头,用满含深情的眼光,凝视着这小小的烟斗,仿佛带着他回到了昔日炮火连天的东北战场上:

“那是1947年的春天,我们连奉命去风水岭打阻击。对手是国民党的“狮虎团”,清一色的美式装备。仗打得很艰苦,山上山下,浓烟滚滚,敌人的火力很猛。忽然,掷弹简手中弹倒在血泊中,指导员冲上前去接替,就在这时,一颗冒烟的手榴弹滚在了指导员脚下。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一旁装弹的朝鲜老战士金涣猛地向前一扑,不顾一切地向冒烟的手榴弹压去,“轰”的一声,这位朝鲜战士壮烈牺牲了!他的烟斗就摔在身边。一同作战的朝鲜籍司务长拾起了它,端起刺刀就冲向了敌群……后来,朝鲜同志回国作战前,司务长拿出烟斗对我说:“我和金涣是老乡,一块儿从朝鲜到中国,他牺牲了,我一直保存着这个烟斗。现在我要回国了。就把这烟斗送给你留做纪念吧!说不定,我们的后代还要寻烟斗认亲呢。”

杨上士说到这儿,沉默了,罗盛教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连长、指导员对朝鲜战争那么关注;为什么一提起朝鲜,杨上士心情就如此沉重。

是啊,他们忘不了那同生死,共患难的战斗岁月,更忘不了中朝人民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兄弟情谊。

连队的教育,老同志的模范行为,促使盛教把工作做得踏实。由于成绩突出,工作出色,连队给他记了一小功。消息传到桐子村,已经随连队到长沙的盛教很快就收到父亲的来信:

雨成吾儿如见:欣闻立得小功,全村欢腾。村人登门道贺,终夜不绝,如逢大庆。成言此绝非罗某一家之荣光,实桐子村全村人荣光也。村中正进行诉苦、反霸,我穷人莫不扬眉吐气,地富昔日之威风一扫而光。家中分得好谷石二,衣物若干,今冬无忧矣。行将进行土改,瞻望前途,如旭日东升,一片灿烂。此皆托毛主席之洪福,解放军之战功也。吾儿身在军旅,当一心精忠报国,无挂无牵,是所重盼。

写此信时,汝母在旁,叮咛再三:吾儿身为军人,远征八方,饮食寒暑,务宜自珍。服从首长教诲,处处学好。做在前头,吃在后头。对老百姓要和气,对同志们要亲爱。吾儿有今朝之一日,时时毋忘毛主席、共产党栽培之恩也。汝母要我将其对汝之嘱咐,反复读了三遍,一再解释,颔首称善。慈母之心,依依可见。顺致军祺!

父字

罗盛教把信捧在手中,看了一遍又一遍,股股暖流涌遍他的全身。他仿佛看到了昏暗的桐油灯下,父亲提笔给自己写信,慈祥的母亲坐在一旁,一遍遍叮咛着;仿佛看到了上学归来的妹妹,在开满栀子花的小河边那灿烂的笑脸;仿佛也听到了翻身做主人的家乡人从田里归来时那朗朗的笑声……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真切!

盛教真想对远在异乡的父母大声说道:“请你们放心吧,儿一定会遵从您们的嘱托与期望去奋斗的!因为这也是我的志向一!”第一箴到朝鲜

就在罗盛教接到家信后不久,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者在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战火很快逼近鸭绿江边,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刚刚经受了战争洗礼,摆脱了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深深地懂得:和平,只有用正义的战争来保卫,对于那些已经窜到祖国大门口和邻邦土地上的豺狼,一定要给予狠狠的打击。一时间,全国上下,男女老少,争相报名,纷纷要求参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

革命战士们更懂得如何珍惜胜利的果实。在要求参加志愿军的报名表上,罗盛教所在的侦察连全体官兵都签了名,同志们吃饭、走路都谈论着去朝鲜的事。

罗盛教第一个就报了名,报名之后,心情十分焦急,急切地等待着上级的批准。

这天一大早,起床号还没有吹,罗盛教就偷偷地爬起来,穿上衣服,在指导员窗前焦急地徘徊,时不时地扒在窗口听,听指导员起床没有。

他心里像有一团火烤着似的,烦透啦。昨天中午送走了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后,他心里更急了。他真想拉住指导员问问:“为什么还不让我去呀?我对抗美援朝的认识哪点不够呢?”

“在想啥呀,罗盛教?”,正想得出神,不知什么时候,指导员已站在他的身旁。

“我……”罗盛教一急,一下子不知该说什么好,涨红了脸。

指导员从他那委屈的眼神里明白了一切,微微地笑了笑,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是不是又为参加志愿军的事?看你急的那个样,真是,都快害抗美援朝的思想病了。”

“不急?”罗盛教焦躁地甩甩头,嘴也噘起来了。“美国鬼子都快打到鸭绿江边了,还不急?”

指导员望着他那急切恳求的样子,走过来用手拍拍他的肩膀:“盛教,放心吧,去第二批志愿军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你的。”

就这样,在1951年3月,罗盛教和他的战友们,乘坐着挂有鲜红标语的列车,怀着振奋的心情奔赴朝鲜前线。

起伏苍翠的群山,波涛汹涌的河流,麦浪滚滚的沃野,辛勤耕作的农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矿山……不断地从盛教的眼前闪闪掠过。盛教坐在车窗边,凝望着窗外欣欣向荣的景象,心情特别激动。他惊喜地发现,一旦医治了战争创伤,可爱的祖国竟是如此美丽富饶,肥沃旷远。“这样的壮丽山河,以及生息在这土地上的勤劳的人民,怎能容忍帝国主义蹂躏、践踏!”盛教心中说道。

雄赳赳,气昂昂,经过几日的行进,在激越、洪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中,志愿军战士终于跨上了鸭绿江浮桥,向正遭受灾难的英雄的朝鲜国土前进。就要离开可爱的祖国了,盛教用依依不舍的眼光,最后一次饱含神情地望了望隐没在苍茫暮色中的祖国,心中暗暗说到:“祖国啊,请你放心,我们一定打败美国鬼子,赶跑侵略者,为你争光!”

下了桥,一踏上朝鲜的土地,盛教的心好似被什么狠狠地刺了一下:新义州的高楼房舍,全部毁成了堆堆瓦砾,到处是累累弹痕,断壁残垣,暗夜中,只见一群群无家可归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挤在土堆中,裹着破布,瑟瑟发抖……

望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无比的愤怒涌上盛教的心头:新义州啊!你和我国的丹东市仅仅一江之隔,往日,你俩像一对瑰丽的珍珠,以妩媚柔和的光芒交相辉映,清幽碧透的鸭绿江,像一缕云锦织就的彩色锦缎,深情地把你们缀连一起。现在呢?凶残的野兽迫使你在烟火中呻吟,愤怒中燃烧,丹东市更是难过地低头流泪。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女,面对得寸进尺,虎视眈眈,企图越过鸭绿江的野兽,怎能够袖手旁观呢?这一天,罗盛教在日记中写道:“凶残的美帝国主义啊,你这个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不把你赶回老家,我不再跨过这座大桥!”

部队要赶往新德里,一连几个晚上急行军。这天深夜,突然变了天,乌云在空中奔腾,狂突,队伍像一条长长的巨龙冲进了无底隧洞,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顷刻间,地动天摇,电闪雷鸣,呼啸的狂风带着急雨猛扫过来,打得人脸上生疼,睁不开眼,雨水顺着脖子灌进脊背上,湿衬衣紧贴皮肉,粘粘的。路被雨水冲成了烂泥滩,大家低一脚,高一脚。一溜一滑地向前走,一不留神就摔个大跟头,摔倒了被拉起来,继续前进。

黑暗中,走在盛教旁边的通信员小王脚下一滑:“哎哟!”“扑通”一声,滑倒了,滚成了泥蛋蛋。盛教立马顺势拉起他,打趣地说:“咳!难怪人家说你们河北人会耍杂技,现在咱们雨地行军,还见你一个劲地翻筋斗哩!”

小王说:“战前准备嘛,摔结实了,好揍美国鬼子!”

“是啊,要不来抗美援朝,哪能享受这特殊训练呀!”

插嘴的人渐渐多了,嘻嘻哈哈的笑声也稠了。路越来越难走,粘稠的烂泥一下子就涌到脚背上,甚至溅到脸上。人们觉得周身凉飕飕的,牙齿不由自主地上下磕打。这时,指导员背着行军锅,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盛教跟前,边走边说:“小罗呀,你们排能不能搞点行军鼓动工作,鼓鼓士气呀!”

“我想给大伙讲个故事,正不知讲什么好?”

指导员微微一笑说:“就讲咱连老司务长过大凌河的事吧。让大家听一听朝鲜战友当年是怎样在我国国土上行军作战的,最有味儿!”

一石激起千层浪,盛教忘不了指导员常向他讲述的,侦察连在朝鲜籍老司务长带领下入关时的情景。

那是1948年冬,侦察连接到任务,护送宣传队渡过大凌河。天寒地冻之时,大凌河依旧波涛汹涌,水里的冰块撞击着,发出咔啦啦的声响,冰碴儿像尖刀一样锋利,划过腿就是一道血印子。

淌到河心,忽然,“哗”的一声巨响,一块浮冰把宣传队的小李一下子冲出了几米远。司务长打了个趔趄,连忙奋力抢救,可是麻木的双腿不听他的摆布,怎么也追不上被巨浪卷走的小李。他急了,一个猛子扎进水下,潜泳过去,才把小李救上来。

上岸后,他身上结了一层薄冰,像镜面一样滑,身子一抖,“哗啦啦”全掉了下来,脚下也被冰块刺破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可是,他脸上却挂着微笑……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崇高的气质啊!

雨点越来越密,风越刮越猛。铁流一样的队伍,顶着风雨艰难前进。

忽然,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远远地闪烁着一点亮光,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遥远。盛教以为是雨水打花了双眼,揉了揉,仔细看去,真的!真是一星亮光。在这茫茫的雨夜里,在这战争洗劫过的地方,竟会看到亮光!亮光,使战士们如同看到希望,步伐骤然加快了。

近了,近了,光亮渐渐地变大了,光芒甚至有点眩眼了。啊!原来是一位朝鲜老妈妈,颤巍巍地高举着一盏明亮的风灯!她那白色的衣裙,浸满了泥水,在疾风中啪啦啦地抖动;晶莹的雨珠,顺着她的脸成串地滑落下来;她的嘴角抿成一条线,一绺银发散落下来,紧贴在嘴角上。任凭风吹雨打,她凛然不可侵犯地挺立着,像一尊庄严的汉白玉雕像。

老妈妈的另一只手,不时指指灯光照射的脚下。从那晃荡在水面上的碎花花的光亮中可以看到,路当中有个炸弹炸成的大深坑,积满了雨水。

队伍巧妙地绕过水坑,从风灯下走了过去。战士们经过老妈妈的身边时,都用敬佩的目光望着她。有的战士担心她跌倒,想去扶一把,她摆摆手,坚毅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意。

盛教的两眼紧紧地盯在老妈妈的脸上,心里暖烘烘的,老妈妈白发苍苍,比桐子村的母亲年纪大,身体单薄,显得比乌宿的房东刘老妈妈更削瘦。是万恶的侵略者把这年迈的老人赶到漆黑的荒野,驱进了寒冷的雨夜。望着她那瘦骨嶙峋的手,他多么想把它揣在怀里暖一暖呀!

巨大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山水卷着乱石,在泥路上形成滚滚的浊流。队伍继续朝前走着。

罗盛教走出好远了,回头望时,那盏风灯,还在雨幕中闪着柔和亲切的光辉,仿佛愈来愈亮,它像老妈妈那深情的眼睛,饱含着希望和微笑。他忽然感到,一股强大的暖流涌遍了全身。

休息时,雨停了。罗盛教凑近炊事班的马灯,在日记本上写道:“……多想想朝鲜人民,你就能忘掉一切地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