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学校要强调入际交往。在为将来生活而学习的旅程中,学生不是一个装东西的空罐子;教师也不能是填装知识的自动化机器。学习是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
23.调整假期,试行错开时间放假,从而在全县范围内甚至到县外聘请优秀教师给学生上课或补课;平时,可以与一中、二中教师交流上课或拜其为师请其指导,以充分利用本地优质教师资源;不合格的教师可以离岗培训,其岗位由其他优秀教师兼任,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及柔性调动等用人原则。
24.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精神及身体上都能感到安全的场所。
25.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学校要严格要求教师,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维护学校及其教育的崇高形象。
“教育完善人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学校的目标不应只定在高考升学上,教育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智育,学校应当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培养有道德的人,培养能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26.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是一流学校发展的共同经验。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管理的规范是建设高水平学校的基础。学校要从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文化特点、实际需要出发,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具有本校浓厚文化特质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学校要建立民主治校的各项制度。校长、校长机构(校长办公会议又称常务会议、校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闭会期间的教育工会、学术委员会、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都应依照民主制度议事、做出决议。校长任免中层干部和聘任教师,班主任任免班干部等都应依据制度,采用科学、合理、合法的民主程序来决定。
学校内的部门和组织要在权利分配、分工负责等方面相互制衡。失去制衡的权力,容易导致独断专行和腐败。学校的校长、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工会)、学术委员会、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以及“三处两室一委”的产生以及职责、权利、义务,都要由明确的制度来规范。
学校要明确自己的权力,争取和运用好属于自己的权力,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决策的制定、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师的培训(培训权应该在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学校文化的塑造,都要从学校所具备的条件,从学校的文化特点,从学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从学校所在区位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出发,突出本校特色,逐渐建立起具有本校浓厚文化特质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现代学校制度要能够确保(基础教育)管理行家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并为行家治校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
根据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无论是设计还是修订、执行现代学校制度,都应当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确保制度能够敦促并保障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生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最优发展);能够引导校长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领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课程的领导,能够引导学校持续地提高学校效能。
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谈钱的时候一定要说上无形资产。学校的无形资产比金钱的力量大得多。
27.新课程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阶段一共有8个学习领域22个学科,每一科目又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若干个选修模块;高中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一个学生想要高中毕业至少需要修习144个学分,其中必修课6个学分,占80%,选修要达到64个学分,一个高中生上满高中三年的所有课程并通过相应课程的考试,可以获得总计180个学分,课程的选择性大大提高。学校要赋予全体教师指导学生选课的职责,这份职责和上课、批改作业一样重要。教研室要承担起选课的研究、指导和咨询的责任。
学校要成立新课程研究与开发部,简称新课程研发部,行政隶属于教导处或教研室。组织好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研究、实施和课程开发。
28.学校要成立德育研究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又称心理辅导室)和爱情教育(或性教育)研究中心,这三个中心可以行政隶属于政教处,为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做好研究、提出措施并组织好实施。
29.学校要致力于“三风”建设。校风是学校整个风气的综合反应,包括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代表着学校的个性。教师的教风主导和引导着学校的风气。学风是学生刻苦学习精神的外在表现,反应和体现着校风。良好的学风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优质学校起码的、共同的特点。
重新发扬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发扬尊师重教、崇文修德的优良传统,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永远的基本准则和法宝。教师要深入分析、观察、了解、研究和悉心指导学生,教师要尽最大的耐心,尊重、热爱、关心和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敬仰、热爱和亲密的良师益友。学生要随时向老师发问。
30.建立学校发展的咨询机构或顾问组织(又称问题研究中心),请专家名人为组织成员(亦可请为客座教授。会宁籍教授遍及全国各大学,是可资利用的很好的人才资源),定期到学校调研和指导工作,集众人之智慧,出发展之良策,建陇上之名校。
(此文与五中校长张富荣合撰)
九、我心中的“十一·五”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当先。会宁是一个经济贫困县、资源匱乏县、人口大县,发展教育是会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更何况,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事业,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要实现会宁的全面振兴,必须一如既往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这是会宁人民几十年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英国人说,没有牛津、剑桥就没有现在的英国。也可以说,没有像样的教育,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和各地一样协调、快速发展的会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会宁。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教育一直处在良性发展之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得到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充分肯定。但是这些辉煌成就只能说明过去,眼前仍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挑战亦十分严峻,在辉煌之上创造辉煌比在正常情况下创造辉煌难度更大。
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实现会宁小康建设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在“十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我心中的“十一·五”规划,以期望会宁教育按照科学的思路,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办人民需要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希望的教育。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步伐,加大投入,在保证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更多高材生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教育质量的真正内涵,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符合会宁实际的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会宁教育体系,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努力培养各层次、各专业、各类型的人才,在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数以千计、万计的各种人才,为经济建设、社会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巩固“两基”成果,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在保证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的前提下,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使教育更加适合农村特点,特别使乡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以实现会宁教育的整体发展,为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努力提高“普九”水平和质量,及早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县已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但发展很不平衡,水平和质量都比较低,特别山区村学,问题更多,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撤消学生人数较少、没有发展前途、布局不合理、教学质量低的村学和教学点,加快村中心小学建设,科学分析生源分布状况,考虑寄宿制小学的建设问题,继续实施好“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彻底消除危房,解决校舍紧缺和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力争在2005年开齐所有新课程要求的全部课程,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进“普、职、成”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根据农村教育特点和新形势下教育的新要求,在努力办好普通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协调发展。重点解决初中后分流教育问题,为不能上高中的初中毕业学生举办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适用人才培养的机构。
小学以基础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保证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初中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为初中后学生做好就业能力方面的准备;高中重点放在高考升学上,同时注重职业高中建设和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人才,使各成绩段的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最成功的教育。
重视成人教育,发挥学校的科技、文化、智力优势,积极举办农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
建立政府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指导与评估机制,防止教育质量滑坡。
3.关心特殊人群,实现教育平等。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各乡镇针对会宁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加的特点,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管理和教育等问题。
解决好“外来户”儿童的教育问题。继续坚持无论户口在哪里,孩子在会宁上学一律实行和当地学生一样的政策、一样的待遇和了样的教育,对“外来户”困难子女也同样给予减免学杂费等照顾。
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年来,有一股进城读书热,其中有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有专门租房供学的人,这给城区学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形成了八九十人左右的班额,甚至是百人的大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应当想办法解决好这一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心应当关心的每一孩子,教育应当受到教育的每一个儿童,温暖应当温暖的每一个人,使人人关心教育,同时教育也关心着每一个人。
4.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完善教育投入和教育收费体制,要认真研究“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做好教师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的政策体制,继续做好教师工资由县上统一发放的政策体制,继续做好教师进修、培训等由县上统一规划、实施的政策体制,撤消乡教育管理委员会,实行全乡教育教学业务由乡中心小学校长负责的乡一级教育管理体制,配备1—2名专职干事,乡中心小学校长作为常务副校长全面负责乡中心小学的工作,乡独立初中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行政业务由乡中心小学校长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校长和乡镇教育管理责任制,制定“五项指标”,实行年度考核和届期考核,年度考核不合格或届期考核不合格的领导要及时换下来。
管理好、使用好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地方教育经费配套方度和教育捐赠力度等,努力寻求各种融资办法,用较少的钱办更多更大的事。
5.建立助学济困制度,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全部接受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贫困生资助的具体办法,明确困难学生入围条件和资助对象,把助学经费真正落实到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身上。要制定“两免一补”困难学生国家补助款发放办法,确保困难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放在关系我们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大事和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来认识。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教育承担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县乡校三级都要从确保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办好教育,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县、乡、校都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具有行政权威的德育工作机制,非常具体地领导、统筹、规划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德育发展必须顺应由重政治教育转向重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要因势利导,使德育目标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存融为一体。学校要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在努力提高高考应试能力的同时,必须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全面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县乡校三级都要制定德育工作具体计划、目标、实施方案和效果评价办法,为德育工作做实事,求实效。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和入情入理入时入世的教育方法,结合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2.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进入新课程。利用“十五”规划最后两年,积极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各种实验和各项准备工作,2003年一部分小学进入新课程,2004年一部分初中进入新课程,2005年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2006年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十一·五”期间所有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开足开齐所有课程。
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用新观念、新方法、新课程、新手段搞好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加强学校现代化设备配套建设。“十一·五”期间所有学校都要拥有程度不同的现代化设备,所有教师都要至少会用一到两种现代化设备上课。加快考试评价制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加强县教研室的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公开选拔若干名优秀教师担任县教研室教育教学研究员,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