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的观念,这是十六大报告中在教育方针中新增加进去的内容,这一改变,是党在教育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服务的观念,应用在教学上,也毫无疑问地突出了辅导的地位。辅,是辅助,辅佐的意思,服务的观念使师生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教师是一个服务者,除了其他四个环节要充分体现服务外,辅导更具有明显的服务性,更突出了服务性。我们常说的辅导是指个别辅导、对差生的辅导,辅导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化、面对面、一对一,因而,辅导的外在形式就更成为明朗化的服务,当然内在的主观意识也是明确化的服务。
(六)创新观念变化与辅导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课题和任务。社会要发展,就要创新,就要突破,就要超越,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根本在人才。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教育就要少一点严肃,少一点条条框框,少一点死板的说教,少一点系统的体制,少一点统一和强制的要求。人才是一个个体化的概念,每一个人的创新,一般是在各自的不同领域内的创新,显然,人的个性化非常突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个性化突出的人才,个别辅导非常重要。统一上课,板着脸上课,以分数划分人,以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方法教学,都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七)跳跃性学习与辅导
学习的跳跃性、跨越性为辅导为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过去,教学内容严格按知识体系编排,学习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开展,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就是说在复习前次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比较容易学到手。可是现在知识的编排有可能打破这种原则,因为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与现代科技相联系;要允许跳跃性;要接受新知识;同时要创造新知识,学生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要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在没有基础知识前提下的接受新知识,在别人没有发现的领域要发现新事物的教学,无疑突出了辅导的作用,全新的概念必须在老师的辅导下才能接受,没有基础的自学、自我开窍,可能性不大。
(八)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与辅导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为辅导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合作式”、、“互动式”、“参与式”,“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王旋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辅导的可能:第一,师生之间,对于非本学科的内容,显然只有通过辅导,才能达到互通和综合;第二,教师之间,合作和探究的教学要求教师之间要互相传授各自的知识,通过教师辅导教师、才能解决教师的知识缺陷问题。
(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与辅导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即“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知识来源渠道的复杂化、多样化等,使教师不再是知识与真理的化身,特别由于知识来源渠道的变化,使教师和学生在知识上不一定谁多谁少,在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问题难住”,这样就更加突出了辅导的作用,辅导更有利于“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十)评价观念变化与辅导
以评价促发展,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个重要而全新的观念,要做到以评价促发展,也要考虑辅导的作用,辅导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发展,而且是更好地发展。单纯的评价从目前考试分数尚不能取消的情况下,尽管观念是对的,认识是明确的,但具体做法却无法排除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只有辅导才能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把高水平的辅导与正确的评价观念结合起来,那必将产生1+1>2的整合效应。
(十一)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辅导
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强调了两点,一个是主动学习,一个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要学生主动学习,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精神,教师必须设法使自己处于辅导地位,而不要像过去一样,一切都包办代替,在旧的教法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恰恰在于包办代替,因此,教师要真正处于辅导地位,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会主动学习了,学会学习就成为必然能够达到的境界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学生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迫性的做法、统一要求的做法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与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共鸣,那么,教师的工作就要做得细致而且入情入理,除了一般的说教之外,教师要采取辅导的方式而不是灌输或代替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十二)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与辅导
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学成了一个“共同体”,教室成了教研室,教学活动成了大家共同提高的活动;老师们多是鼓励性的话语,比以前和蔼可亲了;学习内容也宽泛多了,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国家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作业形式也丰富多了,有手工制作、画图画、讲故事、查资料,活动性作业比书面作业明显增多,特别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以及作业的方法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辅导有没有关系呢?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学上的任何变化,都必然影响到这些环节的变化,辅导不可能例外。那么,教学形式的变化对辅导产生哪些影响呢?第一,突出了辅导的作用。一般地,学生越没有自主,辅导也就越没有地位,学生越自主,辅导也相应的越有地位;第二,辅导的空间更为广阔,特别像学生座位排列的变化,如像座谈会式,就很有利于辅导,同时有利于优秀学生辅导差生,还有小组式,也有利于教师辅导。比如学生自主地和学生一起探究、研讨问题,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两种情况都迫使教师去辅导。因为,一方面,讨论式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去答复。另一方面,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甚至难以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自然地失去了主导地位而不得不居于辅导地位。
二、辅导的概念和原则
(一)辅导的概念
辅,是辅助的意思,导,指主导、指导、引导、诱导等,在备、讲、批、辅、考五环节中居于第四位,是在备课、上课、检查和批改作业完了以后进行的教学活动。辅导结束,说明教学活动真正全部结束,剩下的就是考试检查教与学的效果。所以,辅导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继续和必要补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
辅导,在过去,我们又叫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性缺陷而提出的,因而它对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班级授课制和课外辅导制形成教学中统一与分散、整体与个体、集体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趋同与求异、严格与活跃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现代教学组织模式的完美结构,稳稳地占领着教学的主导地位。
过去的辅导仅限于课外,在现代教学理念下,特别在新课改理念下,辅导的概念已大大扩展,辅导不仅仅局限于课外,可以进入课内、校外、家庭、社会等地方。
过去的辅导仅限于对差生、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辅导,现在则应扩大到所有的学生。
过去的辅导仅限于学科教学,即既定课程的教学,现在要大大扩展,既要注重学科知识是否学到手了,更要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态度、情感等是怎样变化的;既要关注学科课程,更要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培养。
过去的辅导仅限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现在不仅要重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在从老师的讲解中学得知识的同时,更要从老师的“知识库”中索取知识,甚至在与老师的知识碰撞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知识。
过去的辅导在强调给差生辅导的同时,也强调给优生的辅导,以扩大其知识领域,或给有特长的学生个别指导,以加深、加宽课上所学的内容。现在的辅导必须致力于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发展!都能发展,而不只是简单地分为优生、差生、特长生,辅导不再区分这三类学生,教育的目的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指导,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不过各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方向、兴趣不同而已。
(二)辅导的对象
辅导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不论差生,优生、特生长,还是一般学生;不论因病因事缺课的学生,还是没有缺课的学生;不论应届生,还是往届生;不论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不论有疑难问题的学生,还是没有疑难问题的学生。
辅导有轻有重。对学科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有偏科现象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误了课的学生,应重点辅导。
对有特长或明显潜能的学生,应重点辅导,如美术生、体育生。特长明显的学生,重点辅导,特长不明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其潜能的开发、培养、锻炼,使其突显出来并得到较好的辅导。
(三)辅导的范围
辅导的区域范围包括课外辅导、课内辅导、校内辅导、校外辅导、家庭辅导和社会辅导等。
1.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一般指课堂以外的校内辅导。课外辅导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课外进行补习、补课或者进一步深化。
2.课内辅导。课内辅导,是新课改之下新突显出来的教学活动。原来课内老师统一讲授,讲授内容一般较多,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辅导,现在,学习以学生研究、探究、体验为主,教师彻底摒弃了满堂灌、注入式,无疑增加了辅导的分量和机会,课内辅导也有了成熟的条件。课内辅导是正常教学内容的学习,是正常的必然的教学活动,和讲课不同的是,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问题,采取灵活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以辅导形式传授给学生。突出辅导既是现代教学必然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方面。一个是正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一个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持续和继续,不属于现代观念和方法上的改变。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教学,都是面对面的教学,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正式过程,一个是非正式过程。课内辅导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实,过去也有课内辅导,只是在轻视了一些,模糊了一些,现在则比重应当加大。
3.校内辅导。校内辅导属于课外辅导,但辅导的环境比较宽松,辅导的方式比较灵活。过去课外辅导一般是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面指导。校内辅导则可以包括利用校内的微机室、电教室教学资源等进行集体辅导,也包括利用实验室、图书室等资源进行个别的或集体辅导。
4.校外辅导。校外辅导指利用校外的教育基地、实验基地、工厂、政府机关、农村社会等一边实地考察、作业、体验,一边进行辅导。当然经过体验的辅导效果会更好。校外辅导还包括利用校外的一些专门的教育辅导中心进行辅导,同时包括请校外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革命传统、专业技能、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辅导。校内辅导和校外辅导最大的不同是校外辅导少了局限性,学生有接触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机会,体验性更强烈,方法更为灵活,而且校外辅导可以请外面的教师,学生能进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较早地体验自己将来的工作。
5.家庭辅导。家庭辅导也是近十几年来比较普及的一种辅导方式。家庭辅导有许多优越性值得提倡。第一,可以培养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重教意识;第二,使家庭的钱能用到教育上,也使教师在假期有些收益;第三,可以任意地选择教学内容,或齐头并进,或选择某一学科部分;第四,可以补习某些薄弱学科;;第五,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教师,师生、家庭人际关系和谐,认同感强,有利于学习;第六,科学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放松,教学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共处意识、情感、性格、人格等,可以更多地以人格培养人格,以感情打动感情;第七,学习方法灵活,师生平等相处,有很方便的互相质疑的条件;第八,对小学生还有着管束作用,使家长放心地去上班。家庭辅导,也有许多弊端需要克服,如抓得太紧占用了学生的休息、休整时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会使学生惟分数是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缺少了体育锻炼,会减少孩子和家长亲密接触的机会,淡化亲情关系等。
家庭辅导,也有家长亲自辅导。在家庭辅导中选择家庭教师很重要。有些家庭选家教要求是异性或在校学生。他们认为,异性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思路,在校学生可以与孩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与孩子交流学习生活、体会等,唤起孩子学习的欲望,而不一定要求达到什么硬标准等。有些家庭辅导教师,不与孩子做感情上交流,只是一味地强化知识,综观一些高考“状元”,他们实际上是一个优秀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学习有主见、计划,善于提问,不靠牺牲休息、娱乐时间去学习。这多少给我们一些启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多方面的因素,而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没有堂动性,请家庭辅导教师,一是白花钱,二是浪费时间,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合格家庭教师参考条件如下。
(1)喜欢孩子信人。(2)有事不得已必须休息,事前能通告的人,同时改月还能给补上课的人。(3)迟到了,要说明迟到的原因,尽可能是不迟到的人。(4)对学校留的作业解决不了的时候,不是马上帮助解答,而是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孩子解答,而不是马上代孩子解决问题的人。(5)想请他介绍进入有名中学时,他不立即作回答,而是让和学校班主任商量后再确定目标,不轻易许诺的人。(6)能把自己上学或在学校时的刻苦学习、考试经验,全部介绍给孩子,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7)能耐心指导成绩不好和有自卑感的孩子的人;孩子解答对了,立即表扬,增强他的学习热情的人;在学习以外,还能引导孩子游戏、运动,增强孩子自信心以及精神健康的人。(8)如果父母一不留神而说出学校老师不好,并带有批评口吻时,他在孩子面前不参与评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