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丝路铜城:白银(亚欧大陆桥系列丛书)
2948700000027

第27章 进入西部大开发的主航道(7)

抓服务,构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在全县形成以县、乡、村党政组织为主体,以农委、农业局、蔬菜局等农口部门为骨干的宏观指导体系;以蔬菜研究所、农技中心、园艺站、乡农技站、村农民技术员和栽培示范户为一体的网络化服务体系;以农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省市的项目资金支持与农民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投入保障体系;以县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民管、民营、民受益的民间协会组织为中介的流通服务体系。采取合作制和利润返还等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益的蔬菜流通服务网络。

3.坚定不移地开发地方名优产品。靖远的羊羔肉、大枣、黑瓜籽、稻米、香水梨、大蒜、甜瓜、毛毯、外墙砖、磷肥等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形成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十大名优特色产品。围绕十大名优产品,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靖远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举措。

靖远羊羔肉要叫响全国。以羔羊肉批发市场为龙头,靖远已成为临近八个县区的羔羊肉集散地。在紧抓“三山两塬”放牧基地的同时,在高扬程灌区开展农舍养羊,扩大羊只存栏数。依托加工企业的配套联动,开发系列产品和熟食产品。专门成立研究、培训和接待机构,培训专业烹调师,开发饮食文化,使靖远羊羔肉叫响大江南北。

开发优质大枣的商品优势。以石门为中心,覆盖北部数乡,在现有5000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形成大枣基地。在兴电灌区进行3000亩枣粮间作示范,研究开发枣类系列产品,提高大枣商品率。

推进大板黑瓜籽加工增值。依托台资企业翁财记公司等3户加工企业,提高技术含量,深度开发籽瓜饮料及熟食品,使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

开展精米加工。认真组织实施全省第二轮水稻开发项目,引进色香味俱佳的优质水稻品种,开展示范推广,使全县水稻面积达到五万亩。扩大精米生产规模,使全县水稻精米加工能力达到1200吨。申请注册“雪山”牌商标,培育稻米精品。

扩大香水梨加工能力。充分发挥大团圆饮料有限公司和磊磊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牵动作用,与基地农户签订供销合同,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使年加工香水犁达到4000吨。

规模开发优质大蒜。利用永新、兴隆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在现有6000亩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万亩优质大蒜基地。同时推广地膜覆盖、喷灌等高新技术,提高大蒜的产量和质量。

建成全省最大的反季节西甜瓜生产基地。以平堡高科技示范园为中心,引进新的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建设3000亩西甜瓜基地,占领市场。

再创毛纺新优势。充分发挥岩松牌毛毯名牌产品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广告宣传,并以毛毯加工为龙头,带动地毯、羊毛绒等纺织加工业的全面发展。

形成建陶规模生产。以格威牌瓷质外墙砖荣获“陇货精品”为契机,加快70万平方米瓷质外墙砖生产线建设,使全县外墙砖、釉面砖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平方米,形成全省最大的建陶基地。

组建化工集团公司。全县磷肥生产能力已达到10万吨,其中虎豹牌磷肥荣获中国知名商标称号,将以此为龙头,组建化工集团,培育化工企业群体。

三、开发特色经济的战略措施

1.实施科教兴县,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开发特色产业。一是拿来主义。每年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新技术,推广一批新品种。二是走出去学。每年派一批技术人员赴外地参观学习,掌握现代农业动态和新技术,新上一批特色产品开发项目。三是建立科技激励机制。设立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奖励基金,鼓励引进大中型企业和大中专院校的技术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2.实施基础强县,优化特色经济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全国生态县和坡改梯项目建设为契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土地有偿开发,综合整治盐碱地,高标准建设高扬程灌区的经济防护林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二是大力实施城市改造工程。重点抓好“一山”、“二路”、“三线”建设。三是大力实施交通网络工程。重点抓好“四路一桥”建设。四是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工程。把黄河上游护岸林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开通黄河水上航运,大力开发寺儿湾石窟、乌兰山、鹿鸣园、法泉寺等丝路旅游线。

3.实施项目带县,开发特色经济的龙头项目。农业方面,紧紧围绕蔬菜主导产业开发,积极筹建蔬菜贮藏保鲜库、脱水蔬菜生产线;新建果蔬浓缩汁生产线、脱毒马铃薯粉生产线和蕃茄酱生产线,培植产业升级的龙头产品,提高蔬菜主导产业的经济效益。工业方面,继续扩建靖远县王家山年产30万吨煤矿、10万吨焦化厂、70万平方米彩釉墙地砖、虎豹磷肥、羊毛绒保暖材料等新型企业生产线。基础设施方面,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的资金,优先实施沿河灌区七乡的小城镇建设。着手开发刘川“铜三角”经济开发新区,选准招商引资的项目,借助外力求发展,开辟新的主导经济基地。

4.实施开放活县,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更为宽松、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坚持“诚信取人,从优待外,以开明促开放”的原则,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强化对外开放每个环节的督查督办力度,为对外开放创设良好氛围。同时实行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资金、项目、技术和引进开发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切实调动各级领导抓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实施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把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经济管理优势、营销渠道优势与当地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外引内联”,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步伐。

项目带动新特优

建国5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景泰县领导和人民群众开拓进取,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中心任务,使景泰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景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景泰人民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依托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走“重农、强工、兴商、富民”的路子,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较上年增长8.1%。工农业总产值完成6.1亿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0元,增加214.99元。

景泰的农民开始由温饱型向致富型转变。“景电”一、二期电力提灌工程的建成,使景泰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景泰县紧紧依托水利优势,始终坚持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地位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增加积累、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方向不动摇;坚持科技兴农,走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不动摇;坚持强化宏观调控和完善服务体系的观念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重点不动摇。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底,除救济户外,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0.68万人,贫困面由1982年的75%下降到现在的3.6%(不包括外县移民定居的贫困人口7840人);农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182万元;累计完成造林4.2万亩,其中经济林3.04万亩,总产值达到553.8万元;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54亿元。

景泰的工业开始由资源优势型向经济优势型转变。两大骨干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解决了水电等基本条件。县、乡、村相继办起了以采矿为基础,以建材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依托的中小企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县现有工业企业1043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县属集体企业16家,股份制企业1家,乡办企业66家,村及村以下企业958家。工业产品有石膏及其制品、水泥、原煤、电石、硅铁、铜精粉、原盐、毛毯、地毯等30多个品种。年产60万吨的425#水泥,远销东北、华北等地;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的普通、高强石膏粉,被景德镇、唐山等地陶瓷生产厂家指定为定点供应产品;优质石膏被国家外贸部指定为甘肃出口产品;连夺四块国家金奖的条山酒不仅走俏省内外,而且打入国际市场;新开发的圣酒、波斯地毯成为出口创汇产品;精纺羊毛衫、牛绒衫、提花毛毯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景泰的所有制结构开始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实际出发,把调整所有制结构、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全县经济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环境、兴办市场、搞好服务等措施,推动了个体、私营经济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发展。1998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3403户,私营企业达到81家,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900人。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增长17.2%。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6亿元,增长12.4%。以商业、服务、饮食、修理等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增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净增936万元。

景泰的财政收入开始由极度困难向收支平衡转变。坚持围绕财政抓财源,围绕财源抓经济,以落实“三保一挂”责任制为核心,以增收节支保平衡为重点,开源与节流并重,治本与治标结合,加强税收征管,狠抓财政收入。1998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961万元,增长16.6%。

景泰的投资环境开始由基础设施不完善向逐步优化转变。先后新建、改建、扩建了12个综合贸易市场,改建了封闭市场,建成了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小区;城区公交车开通营运;开通了4000门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改建了城区配电网,通电村达93%;城区供排水管网已形成,县城城市功能有较大提高;景泰文化广场、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201线、308线公路改造已经完成,投资环境大为改善。

景泰的社会事业开始由落后向全面发展转变。全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基”达标通过国家教委验收;示范化、标准化学校达到104所;县、乡、村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逐步实行了合作医疗,地方病、常见病得到及时有效防治;县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建成开播,广播覆盖率达到85%,电视覆盖率达到78%。

二、景泰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

景泰农业的潜力和优势:

1.生产与开发潜力。从土地潜力上看,“景电”两大灌区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景泰农业生产条件。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6.76万亩。现有中低产田19万亩,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一条路子。从水源的潜力看,目前“景电”灌区已经形成了以高扬程灌区为主,自流和井泉灌溉为辅的灌溉农业体系。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综合效益的一条路子。同时,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潜力也很大。

2.科学种植潜力。“景电”灌区科学种田的水平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服务体系薄弱,农业科技含量比较低。所以在灌区进行科技推广应用,潜力是很大的。

景泰工业发展潜力和优势:

1.矿产资源优势。有丰富的石膏、石灰石和煤炭资源。石膏储量1亿吨,是全国主要石膏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8亿吨,煤炭储量3.9亿吨。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能源、原材料开发和深加工开辟了广阔前景。

2.存量资产优势。从白银各县区经济现状来看,景泰县基础相对雄厚,发展较为均衡,优势明显。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存量资产达到2.8亿元,年实现利税总额1019万元,资产利税率为3.61%,大大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若狠抓结构调整,实现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可发挥更大的效益。

3.农业基础优势。全县有效灌溉总面积达到36.2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3亿公斤,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还很薄弱。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的路子,可实现农业大县、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

三、景泰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思路

1.把“三田”建设作为旱作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重点抓好一批扶贫开发项目,走旱作农业的新路子。景泰自然条件差,长年干旱,多风多灾,因此要始终坚持把“兴水保土、防风固沙、兴利除害”作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措施抓住不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片治理、分步实施”的农田基本建设思路,通过项目带动,政策驱动,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实施好“12111”工程(即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一人一亩滴灌经济作物、一户两个集雨窖、一人一亩衬膜田、一人一亩复耕地、一人一亩新砂田),加快农业基本条件改造步伐。坚持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坚持抓好节水灌溉。坚持抓好“三田”建设。抓好小水利工程建设。

2.把草食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农业的攻坚工程,重点实施养殖业和沙产业开发项目,走农林牧一体化的路子。重点实施好以下项目。沙化地改造:以衬膜改良沙化地为主要措施,以县治沙站为龙头,在二期灌区的三乡风沙地段进行推广。治沙工程:计划治理14万亩。优质枣种植:采取枣粮间作、农渠植枣、成片定植等多种形式,在灌区建成五万亩优质枣粮间作基地。枸杞种植:以宁杞一号为主要品种,建成三万亩枸杞基地。同时,抓好二期灌区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抓好四万只羔羊育肥基地建设,抓好万头1良种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和种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