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白银市委舆论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白银日报》首先是当好党委的喉舌,下功夫办好一版“大家谈”、二版“经济时评”、三版“街谈巷议”等短评栏目;二是重视深度报道,加强对重点报道的策划,采用消息、通讯、新闻照片等形式,组织系列报道和战役性报道;三是突出典型宣传,推出了一大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激励、鼓舞作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办好专版专栏,每星期推出一期“周末专版”、“休闲消费专版”、“科技信息专版”,这些专版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青睐。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新设立了“要闻集锦”、“消费杂谈”、“农村天地”、“军事博览”等专栏,颇受读者欢迎。
报社党组制定、完善了《党组会议议事规则》、《总编办公会议议事规则》、《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杜绝报纸差错条例》、《记者写稿量化办法》、《广告经营管理办法》、《好标题好栏目好版面评比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了整体机制高效有序地运行。报社提出了改革进取的新设想:尽早开办对开大报;尽早建立社内新闻网;主动参与报业竞争,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改革办报思想和办报方式,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和宣传效果。
《白银广播电视报》创办于1993年,由白银电视台主办。报纸四开十二版,胶版印刷,激光照排并套色。年发行量超过50万份,覆盖全市三县两区,是集影视、娱乐、文化、体育等为一体的文化生活类报纸。自创刊以来,该报始终以“传递信息、引导收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办报宗旨,注重突出行业性和地方特色,刊发了大量健康向上、有一定品味的作品。为满足观众收视需要,预告中央电视台及部分省市上星节目共26套。开设了“拍摄动态”、“影视漫谈”、“声屏短波”等栏目,受到读者好评。开辟了“芳草地”、“岁月岸边”、“生活”、“视野”栏目,同样受到欢迎,投稿踊跃。近期又新增了“白银人”、“大家谈”、“温馨家园”、“剧情”、“影视荟萃”栏目,报纸内容更丰富、版面更活泼。
报社实行全面年度考核,要求做到“四个结合”,即政治理论学习同业务学习结合;提高报纸质量同广告创收结合;增加发行量同提高服务质量结合;平时考核同年度考核结合。努力把《白银广播电视报》办成电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服务社会。
广播电视村村通
白银电视台于1992年10月正式建成开播。除转播中央、省台的节目外,先后自办了“白银新闻”、“每周特写”、“电视笔记”、“百叶窗”、“生活驿站”、“点播与欣赏”、“经济与信息”、“今日白银”、“铜城经纬”等10多个栏目。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电视宣传先进集体。许多重要新闻在甘肃省电视台播放,在中央电视台的发搞量也逐年增多。已有10条新闻获省优秀电视新闻一等奖;7个专题节目在中央台播放;九集专题片《红军会师的地方》获全省电视专题片特别奖。白银电视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72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厅、配电机房和发射机房等,开通了兰州至白银的微波传输系统,成为功能比较齐全、设备较好的市级电视台。
白银有线广播电视台建于1995年底,经过几次改造、增频,已建成传送38套电视节目的有线电视网络。整个网络采用电缆传输,主干线路采用美国QK-540电缆;干线放大器采用美国亚特兰大公司550MHg系列产品;分配放大器及用户放大器均采用国产550MHg系列产品;前端采用美国亚特兰大公司的8853D调制器;网络收费管理系统采用成都康特公司的预留双向可寻址收费管理系统。已发展用户1.8万户。白银有线电视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技术维护工作,向用户作出了一般故障24小时内解决、重大故障72小时排除的服务承诺。
白银人民广播电台有各类采访机多部,编辑线3条,大小发射机6部,发射塔3座,播音室3个,直播间1个,演播厅1个。开设自办节目一套,分新闻、社教、专题、文艺、信息服务5大类。设“全市新闻联播”、“今日话题”、“农村天地”、“流行音乐网”、“心灵之约”等28个栏目,适合各层次听众的收听需求。部分节目实现直播。节目辐射半径约30公里,覆盖白银市区。
白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农村广播电视的制约因素较多。至1998年底,全市尚有23个乡的307个村不通广播电视。盲点集中在边远贫困山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力争本世纪末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的要求,全省“村村通”会议之后,白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白银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实施方案》,县(区)、乡、村层层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市、县广电局抽调技术骨干对盲点村的地理条件、居住环境调查研究,采取了多路微波传输、无线发射、卫星直播、发展有线电视等多种技术手段,力争早日实现“村村通”。为确保“村村通”工程达标,各县区都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器材、统一管理的要求严把质量关。“村村通”工程资金需求量大,地方财力不足,各级政府和广电部门采取挤、贷、借、集等方式积极筹措;社会各界衷心拥护,纷纷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捐资捐物,两年完成“村村通”的任务在一年内完成。2000年五、六月间,省、市领导小组经过验收,对各县区“村村通”工程建设质量给予很高评价。为确保“村村通”能长期通,广电部门制定了《白银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办法》和盲点村机房管理制度,把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依法纳入全市广播电视事业的总体规划和行业管理,对设备、人员、维护、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各县区都举办了培训班,对管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至今,全市“村村通”共投入配套资金129.1万元,消除广播电视盲点333个,建成乡村无线收转站(室)226个,建成有线电视小前端53个,建设多路微波收转站(点)54个,覆盖户数7.7万户,人口37.3万人。全市广播覆盖率达73.58%,电视覆盖率达74.86%。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对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内尚有一些盲点村,是今后“村村通”工作的主要攻坚目标。
文化园地放奇葩
和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谐的统一,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需要通过审美陶冶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格力量,增强社会集体的凝聚力,去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一部文化史,是文化自身发展的积淀,也充分显示了人类拼搏前进的轨迹。比如从唐代的边塞诗歌中,我们聆听到的是中华民族挥戈西指的呐喊;从明末的怡情散文如《陶庵梦忆》中,我们聆听到的是以“秦淮文化”为代表的个性自我回归的绵绵细语。特别是我们记忆犹新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无一不是挣脱阶级斗争观念的桎梏,奔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的精神动力。
恢复建市后,系列丛书《白银风情》欣然问世,率先完成了对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通俗文化的搜集概括。1998年12月出版了由王静宇先生主编的《铜城采珍》一书,是白银恢复建市后《白银日报·副刊》12年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的荟萃,是社会改革开放轨迹的描述,挥洒着白银人民搏击风浪的豪情。著名诗人高平在《赞铜城商厦》中写道:
楼高极目可望远,圆顶旋转天地宽。
白日丰碑矗重镇,入夜巨星缀云端。
休贯金莲踏碎步,莫怪思路永超前。
美不胜收小世界,回目一望更流连。我们不妨把“铜城商厦”理解为一种“意象”,诗人所赞决不仅限于商厦大楼这个实体,而是与这个建筑处于同一座标上的扶摇直上的白银各项事业。改革开放是一条富民之路,今昔对比,感慨良多:“家乡的苦井/是先祖爷的深深眼眶里挤出借酸涩的眼泪/……西北风刀子般削瘦了代代人的腮帮子与肚皮”,可如今呢?高扬程的“银龙”,“甜了麦浪/甜了枣林/甜了满载白兰瓜的大卡车队列/以及嫂嫂月季花样好看的酒窝。”(《古井·泉》)白银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包含了多少开拓者辛勤的汗水。兰本明先生笔下《最后一张设计图》中的女设计师胡杰,就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概括。《采煤工》无疑是劳动者伟岸的群体雕像:“你是火的黎明/每一粒煤/驻足着你能屈能伸的姿态/你是煤海里的一支船/破浪启航是你的性格。”新兴的白银市,是20世纪50年代从荒漠中崛起的一座移民城,正如刘敏菲《三月,致女公民》所歌唱的:“一个青春年少的女孩/鼓动稚嫩的双翼/飞越遥远的山岭/飘然而来……认定这里属于她们生命的领地。”优秀文化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总是具有描绘、歌颂美好现实和批判现实弊端的双重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正之风也开始张扬起来,《路》颇值得我们回味:“路,不仅是进取者写出的诗行,也有堕落者痛苦的印记。”是的,对于那些在金钱的蛊惑下信仰泯灭、意志衰退、道德沦丧者,那“路”又怎能不使人痛楚呢。《美与丑》中向我们展示了理想人格的形象,从美学的意义上呼唤着人性的回归;《浏览孔子》则试图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上塑造现代文明人的灵魂。
总之,《铜城采珍》作为植根于白银特定文化土壤中的生成物,题材广泛,概括了12年来白银各行各业的前进态势,而且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文雅而不矜持,通俗而不媚俗,使读者通过对过去、现在的深切体验,去追求那应该实现的光辉灿烂的明天。
张冀林先生的报告文学《闪光的白银》,在宏观把握时代脉搏方面,与《铜城采珍》堪称姐妹篇。
在社会的发展中,行业不同,态势各异,把握其特征和走向,谈何容易。可以想见,当现实成为历史时,后人就更难知其端倪了。据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闪光的白银》既有现实的意义,又有历史的价值。统观全书,从历史到现实;从工农兵学到党政商企;从荒原上的一声爆破到群楼林立、柳暗花明;从20世纪50年代的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的百废俱兴;郭富山、陈广慧、郭毓杰、高佑仓……如果说《闪光的白银》确不失为白银由无到有、由贫穷向小康冲刺的艺术记录,那么其中的典型人物、重大事件,无疑像富有魅力的特写镜头一样,尽可能地展示了白银人民奋力跋涉的情景。真实是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灵魂。《闪光的白银》无论记人或记事,对生活的真实把握得比较准确,无哗众取宠之笔。该书在未成书之前已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专栏节目中陆续播发。
在文学的方圆里,张明显先生的散文可谓鹤立鸡群。《散文选刊》曾发表过《张明显散文小辑》专栏,还被选人《中国西部散文》等书刊。作家的灵性可概括为对美的感知力、情感宣泄方式和对人生价值及生活意义的阐释。张明显的散文正是以个体生命的体验演绎着人生之旅的无尽追求。读其文而知其人,品味他的散文会使你深切感悟到西部风雨纵横的历史和多舛的岁月对作者身心的陶冶。当寄隋调侃、醉心戏谑、轻美感、重刺激的媚俗文风依然风风火火之际,张明显的散文自当是从草莱荒漠中开辟的一条走向精神文明的坦途。不妨品味一下其作品《登山铭》和《柳祭》。
在读《登山铭》时,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道,牵着“奶奶”的衣襟“登”上人类征程,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那古老的庙宇,狭窄的山路,散落在岩畔林荆中的禾草,都会幻化为一道道灵动的人生之旅的风景线。作者写道: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生活的驱使,我的人生旅程,似乎是用座座高山铺垫起来的,又由条条山路连缀而成。
有道是“能者劳而智者忧”。与其说这是“小我”命运的倾诉,不如说是“大我”生命的抗争。当人们把自身的追求置身于民族、国家命运的网络之中时,历史的风雨,生命的艰辛,自会接踵而来。倘若把《登山铭》视作生命之旅的象征,那么另一篇散文《柳祭》无疑是高洁人格的化身。两者恰如一对座标,对应着他全部散文的人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