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黎明,屈武来到南山主峰,山势险峻,无路可登。想到今天是最后的时限,他心急如焚。他急切地搜寻着,发现悬崖旁垂挂着一簇簇青藤,他攀上藤蔓,像荡秋千一样拐过第一道山峁。老人的山歌蓦地在耳旁响起,他心里一亮,连过七个山峁,眼前出现一片石林,遍地怪石如狼似虎。按照老人的指点,他找呀,找呀,终于发现一排状如长龙的巨石,底部有一个朝北的洞穴,洞口堆着无数白骨,洞里散发出阵阵腥臭味。屈武持剑闯了进去,伸手不见五指,跌跌撞撞摸索了很久,洞穴渐宽,依稀见到一丝光亮。他蹑手蹑脚地靠近,见到一扇石门,推门进去,地势渐高,无数火把将洞内照得通明。屈武拾级而上,登上九百九十级台阶,眼前豁然开朗,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殿。他杀死烂醉的守殿小蜈蚣精,向内殿窥探,只见九头蜈蚣精正在大摆酒宴,“供品”已从山口的庙中摄来。十头活羊活猪被撕碎,群妖争食狂饮,鲜血淋漓。九头蜈蚣精张着血盆大口,面前堆着几件衣物,一个孩子已被吞食,另一个孩子被脱得一丝不挂,早吓得昏了过去。屈武见状,又急又恨,张弓搭箭射去,正中一蜈蚣头颅。骚乱之中,屈武拔剑冲向妖魔,蜈蚣负痛而起,倍加疯狂,血盆大口中露出尖牙,把地上的孩子撕得粉碎,煽着翅膀,扑向屈武。周围的小蜈蚣也拥了上来,屈武拉开铁弓不停放箭,风声呼呼,寒光闪闪,小蜈蚣应声落地。九头蜈蚣恼羞成怒,喷着烈火和毒液在屈武周围盘旋,屈武连砍掉八颗头颅,剩下中间一颗却随砍随长,一次比一次狰狞凶恶。屈武早被蜇伤,毒性逐渐发作,眼看支持不住。他急忙掏出第二颗宝珠扔出去,刹时,雷霆万钧,天崩地裂,蜈蚣立时毙命,殿堂也变成了废墟。
精疲力尽的屈武忍着伤痛艰难地站起来,他已无力翻越重山峻岭回到村寨。他掏出了最后一颗宝珠,望一眼劫后的家园,心中默默向父老妻儿告别……他慢慢将宝珠举过头顶,满怀希望地抛向养育了自己的村寨。
这时,屈家寨的乡亲们看到一片彩云从南山升起,云中一位金光闪闪的巨人,他就是屈武。他手中撒出万道霞光,霎时,清泉奔流,草木复苏,南山生机盎然,屈家寨男女老少露出了笑脸。人们不约而同地捅上南山,想接回他们的英雄,然而屈武却已化作一尊顶天立地的巨石,凝视着自己的故土和乡亲。
为了怀念屈武,人们把南山改名屈武山。岁月流逝,屈武勇斗蜈蚣精的故事传扬四方,人们又取谐音把屈武山叫屈□山。后来不知什么人将它写作屈蜈山,或许这更像一座山名。这座山和山顶的巨石,就是很久很久以前,那位勇敢青年屈武永恒的丰碑。
屈□山色,前人多有吟咏。明代路升《屈□春障》诗云:
崔嵬□山入翠微,岚光晴滴映春晖。
淡烟一抹疏林晓,极目长空叠障围。
近人张云锦集唐诗句云:
已到云林境,风尘何所期。
人来千嶂外,山爱夕阳时。
倏忽令人老,徘徊其自知。
记年碑石在,月掩草堂迟。
社火欢腾闹元宵
国人有解不开的“年”情结,源远流长的“年”文化博大、深厚、色彩斑斓。喝一口腊八粥就依稀听到了年的脚步,无论衣食住行,都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年的精神,直到来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才在欢腾中画上句号。
白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在元宵节社火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自明代中叶始,社火成为有组织的活动,有一定的程式、套路和规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鼓”、“舞龙”、“舞狮”、“旱船”、“高跷”、“跑驴”等。
太平鼓:鼓长约60厘米,直径约35厘米,呈圆筒状。相传古代一次战争中,攻城一方曾在鼓中装运刀枪入城,赶走了侵占家园的强敌,人们擂起鼓来,庆祝重获幸福安宁,并把这种鼓命名为“太平鼓”。鼓队一般50人左右,多则80人。鼓手大多穿着古代武士装,斜背鼓,鼓带较长,鼓锤亦较长,配有流苏装饰,颇似戏曲舞台上的马鞭。鼓点、队列均在指挥棒下变化多端,常以大钹、小锣伴奏,气势雄壮,热闹非凡。近年来兴起女子太平鼓队,更凭添几分飒爽英姿,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舞龙:龙头、龙身用竹篾做骨架,外罩彩布,描画上鳞甲。龙分五节、七节、九节等长短大小不同。耍龙时,一人掌龙头,数人掌龙身,一武士装束者手执彩球作戏耍状前后左右引导。舞龙队规模较小者用青黄二龙,规模较大者用四条龙。舞龙者身手矫健,动作灵活。长龙蜿蜒起伏,伏仰腾挪,神情毕现。
舞狮:用竹篾、黄色流苏、彩色纸做成狮头,狮身即一布罩,用大麻染色做狮毛。舞狮者一人掌狮头,一人掌狮身,通常是一对狮子同时进场。一武士装束者手持绣球往来逗引,狮子追逐绣球,做出猛扑、咬虱、翻滚、跳跃、登高、摇头、摆尾、睡卧等动作,舞至精采处人们燃放鞭炮,以示鼓励。
旱船:由竹子扎成,无底。船亭用彩色纸或彩绸做成,套以花窗、彩门,饰以剪纸、花束,船身围彩绸。撑船者多为盛妆女性,或跑或停,轻移缓转,如风行水上。一男子作船夫妆扮,举止与撑船女相应,停船时常以小曲、笑话逗趣。通常社火队中少则二只,多则四只旱船,船女的婀娜多姿与船夫的粗放戏谑相映成趣,为节日更添喜庆与欢笑。
高跷:俗称高脚,舞者数十人,扮各种戏曲及神话故事中人们熟知的人物。脚踩一对0.5米至1米不等的木制高跷,手执不同道具,伴随锣鼓节奏,在行进中穿插往来。根据所扮角色,作憨态可掬状,千娇百媚状,滑稽逗趣状。观者乐不可支,指点笑谈于俯仰间,其乐融融。
跑驴:用竹蔑扎成骨架,用黑布做成头套并覆盖全身,以麻染黑色为尾,头部拴布带为笼头,一条黑色毛驴便制作成功了。在驴背部留一空洞,盛妆女性居中,如骑驴背。由英俊青壮年男性,妆扮整齐,作赶驴状,颇让人联想起旧时小俩口回娘家的浪漫情趣。表演富于变化,而又配合默契。有“过河”、“翻山”、“陷坑”、“跑叫”等模仿动作,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虚拟场景和程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还有大头舞。即用纸壳做成大头面具,舞者套大头、着彩服,随乐起舞。另有“铁芯子”,又称高抬。以铁杆为支柱,将宝剑、花瓶等固定其上,或用机械传动装置使之旋转自如。孩童盛妆或着戏曲人物装高踞其上,临风起舞,飘举摇曳,令人提心吊胆之余,且生无限关爱与遐想。
近年来,彩车、模特队、秧歌队、腰鼓队等纷纷加入闹社火的队伍。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社火队伍更加声势浩大,热闹非凡,红红火火。
风味食品风土情
白银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畜牧业以猪羊为主。风味小吃也多以此为原料,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本地人口味浓重,喜食酸辣,面食和牛羊肉烹制独具特色。
羊羔肉
“羔羊美酒”历来称北方佳品,为文人墨客题咏传颂。靖远羊羔肉享誉西北五省区,远销北京、广州、港、澳等地,已成名牌产品。
断奶三个月左右的羔羊宰杀后,肉质最佳。羊羔肉的烹制方法有蒸、炖、炒、焖、白煮等。近年来不少专卖羊羔肉的餐馆将羊肉切块炖至酥而不烂,加酱油、姜、蒜等佐料爆炒,出锅前放入粉丝、青红椒丝翻炒几下,装盘上桌。其色泽红亮,肉质鲜嫩,口味浓郁,特别受欢迎。
羊肉泡馍
俗称“羊肉泡”,选用优质羯羊肉,先取全羊骨,放入清水中,大火炖煮约两小时,撇去浮沫。放调料,下肉块,烧开,再撇去浮沫文火久炖,直至香气四溢,肉烂汤浓,其色如奶。有人还加入鸡鸭肉同煮,更别有一番鲜香。
烙馍只用一成酵面,掺合揉匀后,下鏊烘烤,将烤熟的馍掰威小块,入人大碗中,加入切好的肉片,投入葱、蒜、香菜等料,以沸汤浇入。食时佐以蒜瓣、糖蒜、辣椒油等,醇香味美,酣畅淋漓,且有滋补功效,深受城乡各族人民欢迎。
腊汁肉
本地人称酱肉为腊肉或腊汁肉,完全不像南方人的腊肉需要熏制。只取新鲜猪肉加各种辛香调味料,用陈年卤汁炖煮,熟后油亮金黄,酥而不烂,香而不腻,是颇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
若用羊肉做原料,称为“腊羊肉”。肉煮熟后去骨,将肥瘦肉分层码放,固定,取重石挤压成块,涂以清油红曲,切成薄片。观之层次分明、色泽红亮;食之鲜香软嫩,回味无穷。
若用驴肉做原料,称为“五香驴肉”,煮好之后,涂以清油,色似桃花,醇香味美。本地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之美誉。
麻腐包子
油料作物——胡麻、麻子可榨油,胡麻油是人们公认的植物油中的上品。将麻子上磨后去其碎皮,留渣不榨其油,称为“麻腐”。在麻腐中加入调味料及葱丝,搅拌成馅。然后将发面揉光、醒好之后,包入麻腐馅,上笼蒸熟,即为麻腐包子。其馅绿皮白,清香爽口,为人们所喜爱。
臊子面
臊子,即南方人所谓“浇头”,其操作法不叫炒,也不叫煮,而叫爦——将猪肉带皮切成大小均匀的肉丁,锅内放油烧热,投入肉丁,加入调味料煸炒。水份干后,顺锅边滴入食醋,冲冒白烟后。加入酱油、水,煮至肉皮微烂时放盐。再用小火煮至肉烂,投入豆腐丁及切碎的黄花菜、木耳等,调味适口即可,臊子汤告成。
水中加入少量食用碱,用以和面,揉搓成絮、成团,盘起回醒。再揉搓,反复几次,将面擀薄如纸、切细如线,滚水下锅,如莲花旋转,捞入豌中如丝如缕,浇好臊子便可食用。人们常以蒜瓣和辣椒油佐食,臊子味浓,面条柔韧,口味酸辣,是平常饭食,亦是待客佳肴。
红白喜事,年节寿诞,人们把面条擀得长长的,称为“吃长面”,有长长久久,常吃常有的吉庆之意。名优特产古来多
发菜
发菜因其色黑、形状如发丝而得名。
景泰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气候干燥、雨量稀少,而沙漠、荒原、草丛、砂碛均长发菜,夏秋雨后更是生长旺盛。
发菜是山珍之一,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铁、钙、碘等人体需要的营养成份。也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清热、利尿、解毒、补血等功效。可治高血压、佝偻病、营养不良、甲状腺肥大等症。
发菜是席上珍馐,味道鲜美、滑嫩爽口,可制作冷热菜肴。因谐音“发财”,取其喜庆、吉利之意,为国内外同胞所喜爱。近年来因采摘过度,不仅影响了生态,产量也急剧下降。国家已禁止采摘。
鸽子鱼
鸽子鱼因其形状酷似飞翔的鸽子而得名,产于靖远县碱滩至黑山峡黄河水域中。因日渐稀少而弥足珍贵。
鸽子鱼属鱼类鲤科。嘴尖而长,眼眶有突出的红色圆圈,体短而丰满,光泽少鳞,略呈淡红色。烹制后,其肉自如凝脂,少刺,细嫩而味醇香,是席上佳肴。
由于产鸽子鱼的黄河滩段水流湍急,舟筏不易停靠而难于捕捞。数九寒天,黄河水落结冰,方可腰系绳索,攀援临岸,凿冰撒网,隔夜拉起,或有所获。但有失足落水之虞,故得之不易。亦有河水暴涨时被泥沙呛出而偶有所获者。而今气候转暖,冬不结冰,河水污染,繁衍不利,好口福者不可常得。
哈思梨
因产于靖远县哈思吉堡而得名。哈斯吉是蒙语音译,“稀泥滩”之意。哈斯吉堡在古丝绸之路北道索桥堡南五公里处,堡外有沟,溪水长流,哈斯梨树多生长于沟内溪畔,共大小30多株,年产1500公斤左右。果实均匀,呈卵圆形,肉质细脆无渣、汁多味甜,果肉切开后氧化慢,经夜不变色。是古代进御贡品。
黑瓜籽
靖远、景泰县盛产籽瓜,其皮青脆,可腌菜、制脯;其瓤有红、黄、白色,多汁,能开胃、利尿、止咳、消暑、醒酒;其籽俗称“大板瓜子”,皮黑心白、颗粒大、板型平整、籽仁肉厚,含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我国名贵干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兰州大板”。加工时配以不同的佐料,可制成“油干瓜子”、“五香瓜子”、“盐板瓜子”、“奶油瓜子”等,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滩羊
景泰县、靖远县以其有利的畜牧资源,盛产滩羊。与其它品种的羊相比,滩羊肉味美无腥膻气,尤以羯羊肉为佳。二毛龄期羔羊肉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驰誉西北,远销京、沪、港、澳等地。滩羊毛细而均匀,光泽好,是织毯的优质原料。滩羊皮是加工裘皮的上等原料。
浑身是宝的滩羊,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饲养数日益增加。
二毛裘皮
生长一个多月的幼羔皮,毛细且长,呈弯曲不等的环形,故称“九道弯”或“九道环”。环股独特美丽,制成品轻暖柔软、洁白光滑,不脱毛,不板结,皮板细密结实。古代名贵裘皮、轻□漂亮的“西口货”即指此。
二毛裘皮制品行销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其色黑者名“紫羔皮”,尤为珍贵。
大枣
白银有多种枣树,盛产大枣。以靖远县小口村、白银区关家沟村所产最佳,古代曾为贡品。枣皮色紫红、果实饱满、肉味甘甜、维生素含量高,出于率42%以上。
此二处所产大枣曾获甘肃省枣类各项指标评比第一名,远销全国各地。
杏仁
白银境内土壤、气候条件宜于杏树生长,故杏仁采集量大。
杏仁有苦、甜两种。苦杏仁含脂肪、苦杏仁苷、苦杏仁酶,性温味苦,可入药,有止咳通便之功效。甜杏仁清香甘甜,营养丰富,可制成干果、饮品。
会宁县与加拿大合作生产的“万里缘”牌杏仁露畅销省内外。
扁豆:
会宁县、靖远县所产扁豆品质优良,远销西欧和东南亚地区。
扁豆又名鹊豆、蛾眉豆,有紫色、白色两种。富含蛋白质、糖类。白色豆的籽、皮、花均可入药,有顺气、消暑、止泻、解毒作用。其淀粉是做粉丝、酱油等的优质原料。
)第六节 文化建设绽新花
经济和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犹如运动中的双足,相互支撑,交替前进。成功的社会变革,都必然要沉淀为一种文化;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诞生,也常常是新文化导向的结果。没有先进文化做支柱的经济繁荣是苍白的,所谓“康乾盛世”就是一例。这种日落西山式的短暂辉煌,被马克思称之为“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可见,越是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优越的时候,就越是需要优秀的人文关怀和高品位的文化观照,借以克服精神和物质的失重现象。
白银市区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她的前身是自然荒漠,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荒漠。经过将近40年的辛勤耕耘,白银的文化事业呈现出了繁荣昌盛的景象。
白银1985年恢复建市时,适值改革开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际。15年来,白银市作为西北重镇兰州的卫星城,在文化建设方面同样令人瞩目。恢复建市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专著,还有许多颇有建树的理论文章问世,成为精神文明的动力。
报纸唱响主旋律
《白银日报》创办于1986年,至今已有15个春秋。初创时,报纸为周一版,发行量每期仅4000余份。在艰苦创业中,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办成了日报。办报条件逐步改善,报社建成了有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等先进设备技术的印刷厂;安装了新华社信息(卫星)接收系统;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报社新闻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目前,报纸发行量近2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