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坏习惯:纠正孩子学习坏习惯87法
2946800000028

第28章 摒弃坏习惯是成就人生的前提(1)

——以自我完善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坏习惯

习惯73.纠正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坏习惯

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是培养不出中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然而现在却有不少孩子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对进取缺乏信心。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一种主动精神。

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11岁丧父,28岁失去听力,但他却不消沉、不气馁,始终顽强地生活和创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居里夫人为了寻找镭元素,四年之中,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劳动,但她却认为这几年正是她“生活中最快乐的几年”。当代中国考古专家荆三林,原来是郑州大学的一位教师,1957年被定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了“牛鬼蛇神”,1970年又在“考古就是反革命”的罪名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送到农场劳动改造。可是他充满自信,充满力量,不自卑,不气馁,坚信“明天总比今天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劳教”期间,他每天赶上羊群,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考察,羊寻羊的草,他寻他的“宝”,放羊成了他的“保护伞”。在这一段岁月里,他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粉碎“四人帮”后,荆三林回到了科研队伍,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在两年中,写出了《考古学通论》等三部专著,近百万字,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即使是高中学生,也是这样。当被问及“为什么学习”时,不少学生的回答是“父母要我来读”,也有学生回答是“将来找份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说“我来读高中是因为我不想就去工作”,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必然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另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说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追求的理想,但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以求将来进一所好学校,谋得一份好职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崇高的人生理想,是不能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最主要原因。

小强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可是自从上了初中,学习成绩却急转直下,他的父母非常着急,但是自己的孩子又绝对不是那种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发现。小学的时候,孩子大多跟着老师和家长的指挥棒走,只要听老师家长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好学生了。但是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鱼”和“渔”的矛盾,使得一向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小强吃到了应试教育的大亏。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很正常,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指导,心理上不成熟,存在不少弱点,也必然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如当问及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课上主动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往往有这样的回答:“怕羞”,“答错了丢人”,“是书上说的(或是老师讲的)不会错”,“会被人家说好表现自己”等等,这种胆怯和对权威的盲从心理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不敢提问,不能寻根究底,更不会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正是由于上述主客观的原因,学生缺乏积极、自觉的态度,不能主动学习,其结果只能是效率较低,成效不高。于是补课、家教、题海战术之风盛行,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屡禁不止。也有家长、教师对学生施加高压以图成效,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的造成学生出走,甚至自杀等悲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型的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相当快。研究表明:科技资料的“老化半衰期”物理为4~6年,化学为2~3年,电脑硬件的更新为1~2年,软件为半年到1年。由此可知,人的知识老化是相当快的,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适应职业上和工作上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国际化趋势越来越大,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不断地变革,竞争日趋激烈,要能适应这样的社会,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宝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终身学习。在青少年阶段,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态度和人格特点,不但有利于这一时期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学习,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与世界的挑战,搏击世界潮流,体现未来公民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为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培养基础。

以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营造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氛围

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对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予以鼓励

孩子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该鼓励他们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需要有动力,它既可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使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从而产生持久的、强大的学习动力。

习惯74.纠正孩子学习拖拉的坏习惯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然而,时间似流水,一去不返回。时钟滴答,分分秒秒从我们的指缝间逝去,真有点令人心疼、催人奋发!谁能抓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成为强者。

晋代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妇孺皆知。说的是祖逖年轻时代,与热血青年刘琨相互勉励,争分夺秒,苦练本领,决心拯救危难祖国的事。一个寒冷的夜晚,北风刺骨,雪花飘然。突然“喔喔”的鸡鸣划破寂静的夜空。祖逖一推与自己一同下榻的刘琨喊道:“鸡都叫了,咱们快抓紧时间舞剑去吧!”时值半夜,古时“半夜鸡叫”有不吉之说,可祖逖一边整装,一边对同伴说:“半夜鸡叫有啥不好,它是在提醒我们别睡过了头,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他俩拿起宝剑来到室外,奋力舞动,只听宝剑嗖嗖、喘声吁吁;脚下雪融化,身上汗淋淋。从此,不论严寒酷暑、风雪雨霜,两人一听鸡鸣,立即翻身下床,勤奋练剑。后来,二人都驰骋疆场,为祖国建立了赫赫战功。如今的学生们,很少有人具有祖逖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爱磨蹭、爱拖拉的孩子常常可以遇见。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幼年在“三味书屋”求学时,就在课桌上写下“早”字,以警示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奋读书。后来他写文章,常常一写就到天亮,有时实在困了,就泡一杯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工作,直到他临死前三天还替人家写“序言”,临死前一天,还记日记,实践了他“节省时间,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生命”的思想。

大凡有成就者都是惜时的楷模。“不叫一日闲过”、“不轻一寸光阴”,将来才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叹息。但在学习中,很多学生有爱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有时候又影响了别人。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治学勤奋,著作等身。他之所以能取得过人的成就,与他珍惜光阴、不舍分秒分不开。他特别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不能因为时间宽裕而悠然自得地放松自己,而是要抖擞精神,像去救火治病那样有紧迫感,像水上撑船那样一篙不缓地努力往前。到了晚年,朱熹看到自己的满头白发,想到很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便深深感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他望着梧桐树的黄叶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更感到人生短暂,来日不多,便慨然写下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

我们不妨算笔时间账。人生短暂,转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岁的又有多少呢?即使上百,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算,那么你最少要睡上三十几年,必要的饮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几年时间,况且还有老弱幼稚阶段。这样细算之下,真正能用到学习、工作上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这极有限的时间如果我们再抓不住,那就会一事无成。难怪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历史上因为等一天而耽误事情,甚至酿成大祸的事例还少吗?1814年6月17日,拿破仑在击败普鲁士军队以后,错误地让军队休息一天,6月18日才开始进攻固守在滑铁卢的英军,结果给了英军构筑工事的时间,从而导致18日滑铁卢一战的惨败。试想,拿破仑抓住战机,马不停蹄地进攻英军,那么欧洲的历史将会重写,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将更加强大。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话,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才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着人们。有一些人仍然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些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憧憬明天。而他们都忘记了今天。今天是一条纽带,连着过去和未来,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巩固昨日的辉煌;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实现明天的梦想。因此最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订计划

提前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参与计划,并制定出完成计划的最后时间。

2.及时了解原因

如果发现孩子对所规定的任务未做,或者磨磨蹭蹭,家长应与孩子沟通,问他们是不愿意做还是有困难,并及时解决。

3.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给予适当的惩罚

父母可给予适当提醒,但不要去包办,如果孩子完不成自己同意的任务,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磨蹭的后果。

4.坚决拒绝“过一会儿”的请求

当孩子第一次对你说“过一会儿”时,你要坚决表示自己的态度:“那不行,现在就做,做完后才可以看电视”。

习惯75.纠正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坏习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逝去,今天,素质教育个性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学生们再也不能做只会打洞的鼹鼠,应该钻出地面,呼吸新鲜自然的空气,接触沸腾真实的生活,欣赏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

三年级语文课,老师宣布开讲《小萝卜头》。首先是背景介绍——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对‘白色恐怖’了解多少,清大家畅所欲言。”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纳闷了:“今天学生怎么那么不积极?难道……”一分钟后,终于有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舒了一口气,鼓励说:“请你大声告诉大家!”学生答道:“老师,白色恐怖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气候雾多,所以叫白色恐怖吧。”听了回答,老师怔住了。

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何等的贫乏!古人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有它积极的一方面,学习必须要专心,一心不能二用。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学生就会成为书呆子,根本不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绝缘。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成为抽象的虚体,圣贤书成了僵死之书,无用之书。于是读书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学生应该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只有如此,它才能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之一是:战胜脆弱。半数以上的考生写到父母双亡,自己忍受着丧亲之痛努力学习奋斗拚搏。父母双亡的确是生命中的一大挫折,战胜其中的痛苦的确是战胜脆弱。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悲惨的家庭吗?中国真的有那么多命途多舛的孤儿?稍微动一下脑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虚伪性。为什么考生们都冒着编造父母双亡的风险做作文呢?很多考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何来挫折,又何来战胜脆弱呢?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平安定,没有经历大风大浪,大沟大坎,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就真的没有脆弱的时候了吗?例如战胜自己因贫穷而自卑的心理,和下岗的妈妈共渡难关等,都是生活的真实,也很有挖掘的深度。我们忽略了这些生活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

我们要学会慧眼看世界,辨别美和丑。所谓“看”,就是让自己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领略社会的生活状况、人文状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课堂学习的底蕴。

耳朵是我们与世界接触的一个重要工具,许多学生往往忽略这点。君君是一位初中女生,她最近一直很疲倦郁闷。她讨厌在耳边整日萦绕的“之乎者也”、“ABCD”、“xyz”,这些符号都快把她逼疯了。她拿起课本就感到枯燥乏味,一天到晚读的是“书”,看的也是“书”。书书书,自己简直就成了——只书堆里憋闷的小老鼠了。

君君的故事在许多中学生的身上发生着。我们建议你多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世界。所谓的“听”,不是学生听老师讲课,它具有更深广的内涵。我们可以多听些英雄事迹报告会、劳模事迹报告会,深刻感受一下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的人民生活及奋斗情形。另外,我们平时可以多听听新闻广播,了解一下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幻。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世界变成村落,过去最富有浪漫主义的想像——坐地日行八万里,已经不值一提。咀嚼干瘪的名词,抱着课本打滚,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会被世界淘汰。只有把自己放于当前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才能使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自己的眼光,胸怀和见识,从而渐渐与世界接轨。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可是两耳只闻窗外事,菜篮子,米袋子,阿拉法特,萨达姆,我无一不知,无一不晓。为什么我还是感觉站在世界的边缘呢?眼睛、耳朵只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要真正融入世界,必须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世界,使世界留下我们给予它的烙印。

“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我们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谊,开展更丰富的创造活动,开拓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杜威说:“我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在学校中就要为学生设置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是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在书本上、课堂上所得到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超越了实践的理论,真正能使自己亲身感悟到的还是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生活。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精诚所至”就不一定能“金石为开”。人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失去了优势。

2.给孩子充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