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大全集)
2941700000066

第66章 说话厚黑学(1)

——开口要厚,闭口要黑

忠言未必逆耳,反话也可正着说.............................................................................................

【宗吾真言】 劝诫的话被所有的世人厌恶,不想听,所以敢于直说的人,绝无仅有。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对于自己不习惯的事物和不喜欢的话,通常有一种抵触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话你如果挑明着从正面说,对方可能反感,不愿意接受。比如一句批评的话,如果婉转地提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这就是厚黑说话的技巧。因为将不容易入耳的话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也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派大将乐羊讨伐小国中山,不久便攻占了中山国。魏文侯决定将中山之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并向大臣们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有些得意地问群臣:“众爱卿,你们看朕是怎样的君主?”他心中暗想,这些大臣们还不得夸我是个仁君哪。果然,大殿之上只听得一片“大王是仁义的君主”的颂扬声。魏文侯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不料,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大臣任座却站了出来,说:“大王,您得到了中山,为何不分封给您弟弟,却要分封给您的儿子呢?这样还怎么能说是仁义的君主呢?”

魏文侯一听此话,火冒三丈,心想朕今天难得如此高兴,但是就是有这样忤逆自己、不识好歹的人来扫兴。任座见魏文侯发怒,本想劝谏的长篇大论也不好说出口,只好先告退。

魏文侯心想,任座居然敢唱反调,那其他人异口同声的颂扬又是否完全是出于真心呢?于是,他又问大臣翟璜:“翟爱卿,你说我到底是怎样的君主?”

翟璜暗想魏文侯听不进逆耳之言,我只能说顺耳之言,免得他大怒,局面不可收拾,便回答说:“依微臣看,大王是仁义之君。”

果真,魏文侯听了乐滋滋的,并问:“翟爱卿,不妨说说朕为什么是仁义之君?”

翟璜回答说:“大王,微臣听说有这么一句话:‘凡是君王仁义,下臣就耿直。’刚才任座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大王,岂不正说明大王是仁义之君吗?”

魏文侯听了,心里愈发高兴,并从话中领悟到翟璜所说的道理对治理魏国大为有利,既然我是仁义之君,那么下臣耿直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请回任座,以礼相待。

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在厚黑学看来,有时“忠言顺耳”更利于行。在这个故事中,翟璜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忠言顺耳”,因为他既肯定了魏文侯是“仁义之君”,又讲出了“君王仁义,下臣耿直”的道理,让魏文侯在高兴中去反思任座的”忠言逆耳”,以便认识和改正他的错误做法。翟璜的巧妙在于通过表扬、称赞的方式,同样起到严厉、尖锐批评的作用。不管是“忠言逆耳”,还是“忠言顺耳”,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恰如其分地使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也应该像翟璜一样,用比较平和的方式和语言来达到目的,这样既不会伤了和气,又更能让别人心服口服。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十分善于在说笑中劝谏国君。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你的家靠近市场,你知道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吗?”晏子说:“最近齐国市场上,踊(一种被砍掉双脚后穿的鞋)卖得比较贵,而履(指一般的鞋)卖得比较贱。”

齐景公听了,知道晏子是在讽刺自己滥用刑法,齐国的老百姓很多人受刖刑,被砍掉了双脚。

还有一次,齐景公非常愤怒,命令武士将一个人绑起来,要把他剁成肉块,谁劝也听不进去。晏子急忙走过去,左手抓住这个人的头发,右手拿着武士递过来的刀,抬头问殿上的齐景公说:“让我来替大王行刑吧!大王快告诉我,古代贤明的君主肢解人,是从哪里下刀呢?”

齐景公听了,马上从座位上走下来说:“你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我。”

齐景公有一匹马,他非常喜欢,可是,有一天这匹马却生病死了。齐景公非常生气,手拿长戈就要亲自把养马的马夫刺死。晏子急忙走上前去,说:“慢着,让我来替大王杀死他吧!”说着,接过景公的长戈,对景公说:“大王这样做,是让他连自己犯了什么罪也不知道就死了,必定觉得冤屈,还是让我先告诉他犯了什么罪,再杀他也不晚。”

晏子便拿着戈,走近马夫说:“你犯了三条罪,该杀。第一,你为我们国君养马,不经心把马养死了,这是死罪;第二,你让我们国君因为马生病死了而不得不杀了你这个养马的人,你又犯了死罪;第三,你让我们国君因马生病死了而杀掉养马人的事,传遍其他诸侯各国,让我们的国君蒙受重马轻人的坏名声,这罪又该死。你犯此三罪,所以该杀。”说着,晏子便要动手。

景公听后忙说:“先生住手,请放了他吧!不要让我落个不仁的罪名。”

晏子在劝谏齐景公时,不是通过正面批评,而是采用委婉曲折的方式,用“踊贵履贱”来劝谏齐景公不要滥用酷刑;问景公“古代贤君如何肢解人”,让他省悟自己的过错;历数马夫的罪状,告诉齐景公不要因小失大。这成了后来历代聪明的臣子劝谏君主的惯用手法。

现实中运用委婉的方式批评别人,可以缓和气氛,使人容易接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做人固然要正直、直率,但并不意味着说话也可以直言不讳。太过于唐突的直言,有时就是一种消极、否定的语言暗示,不仅使人抵触反感,还会让人顾虑重重,甚至增加心理压力。

比如,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暗示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

相反,若医生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状,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以很大的鼓舞。

所以,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功力、懂得厚黑说话之妙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知道,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厚黑新奥义

与人交往,难免有意见与他人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你直言否定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往往难以奏效。其实,有心计、会说话的人知道,只有带有委婉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否定意见,才是让对方接受的最佳方法。委婉语言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与那些说话过于直白,容易伤人感情和自尊心的人相比,说话委婉的人,更善于调节尴尬的谈话气氛。厚黑学认为,不论是在批评或者恭维别人的时候,都不妨直话曲说、忠言婉说。在说话中避开对方的忌讳点绕道而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一步步迂回接近,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之后,他已经不自觉地缴械投降了。

说话语气委婉含蓄,旁敲侧击,效果神奇,可谓无往不利。直来直去这种说话方式,对于家人或交心的好友而言还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但就同事、上下级或与你关系不太亲密的人而言,说话也直来直去恐怕就多有不当了。

一怒而天下定,请将不如激将...................................................................................................

【宗吾真言】 人的心理不外乎相斥、相吸两种作用,自己觉得有利的事,就吸引它使其趋近于自己,自己觉得有害的事,就会排斥它使之远离自己。

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激气。”有时我们与人说话时,费尽了口舌,对方还是无动于衷,不见行动。这时不妨采用激将法,刺激对方一下,引他“上钩”,达到目的。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就是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中生,可见“激”的功用是如何的神奇。

所谓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其不服输的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激将法是厚黑说话学中一种说服人常用的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对方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平常不会做的事。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选将用人方面,就非常善于运用激将法,来激起将士作战杀敌的勇气。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将激将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心高气傲的周瑜下定决心与曹操开战,从而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由于刘备的心慈手软,让荆襄之地轻而易举地全部落入曹操手中,失去了最好的立足之地。这个时候,曹操的兵力剧增到100万之众;以刘备仅仅的江夏之地,岂可抵挡百万之众。

难怪孙权战和不定,周瑜口上想战,但是心中却举棋不定。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材,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寒喧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100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20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150万。我只说100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二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请葛亮一番实事求是的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宜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曰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

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诸葛亮深知道周瑜的性格,他和周瑜见面时闭口不谈时局,却背诵了曹操的《铜雀台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终下抗曹的决心。这是为何呢?原来在曹操的诗中提到了“二乔”,大乔是孙策的老婆,小乔是自己的老婆,老婆都将要被人夺走了,是男人都会火冒三丈。所以,诸葛亮的激将法是成功的。

唐天祐年间,叛臣朱全忠带兵攻打驻守太原的晋王李克用。叛军中有一猛将高思继异常勇猛,且善用飞刀,可百步取人性命,后来被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晋王本打算留他在帐前听用,可他却执意要回山东老家过他的田园生活,改恶从善。

后来李存孝被奸臣所害,朱全忠听说,又发兵来犯,其帐前王彦章不仅勇猛盖世,且智谋过人,晋王将士闻风丧胆。晋王问何人愿意出战,众多将士皆哑然相对,无人请战。晋王十分忧郁,长子李嗣源说道:“昔日降将高思继闲居山东郓州,何不请他迎敌?”晋王闻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东求将。

李嗣源来到山东农村,直奔高家庄寻高思继,提起前事,高思继说道:“自勇南公存孝擒我,饶了性命,回到老家,与世无争,今已数年,早把兵家争战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见,别谈这些。”李嗣源见高思继已无出山之意,心想“文官言之,武将激之”,对高将军好言相求,难以收效,必须巧用激将之法,激其就范。于是,编出一通谎言,说道:“天下王位,各镇诸侯,皆闻将军之名,如雷贯耳,称羡不已。我与王彦章交兵被他赶下阵来,我对王彦章说:‘今来赶我,不足为奇。你如是好汉,且暂时停战,我知道山东浑铁枪白马高思继,盖世英杰,有万夫不当之勇,待我请来,与你对敌。’王彦章见我阵前夸耀将军,愤然大叫:‘就此停战,待你去请他来,不来便罢,若到我这宝鸡山来,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酱!……’”高思继经此一说,不禁被激得心头起火,口中生烟,大叫家丁:“快备白龙马来,待我去生擒此贼!”遂披挂上马,辞家出山,往宝鸡山飞驰而去。

高思继和李嗣源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唐营,不但晋王喜出望外,三军将士亦是异常振奋。第二天,王彦章又来挑战,高思继与王彦章厮杀起来,连斗三百回合,一直战到天黑,双方见天色已晚,才鸣金收军。这次是唐军出师以来的第一次打平手,军威大振,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日再战。

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己,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己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己方将士的杀敌激情。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敌的决心不够坚定。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给己方以可乘之机。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和“怒而挠之”的战法。前者是对己和对友,后者则是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