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2941300000046

第46章 天然仙草益养生,《本草》教你巧辩明星药材之功效(4)

有健胃、保肝、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

芝麻核桃粥

原料:用黑芝麻50克,核桃仁100克。做法:一齐捣碎,加适量大米和水煮成粥。此粥补肝肾,对继发性脑萎缩症有食疗作用。

黑芝麻黄面

原料:白面500克,黑芝麻100克。做法:将黑芝麻炒熟,白面炒至焦黄,每日晨起用滚开水调冲30克食用。亦可加盐或糖少许。

功效与应用:固肠,美容,乌发。适用于肠胃不固,面黄肌瘦者食用。注:小麦磨成面,炒食黄,其性甘而温,故具健胃肠而固泄之功。

芭蕉——止痛解毒消暑气

芭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和香蕉同属一科,外形相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芭蕉根和芭蕉叶都具有解毒的作用。

芭蕉根气味甘、大寒、无毒。 主治:

1.一切肿毒。用芭蕉根捣烂涂患处。

2.流动性红色风疹。治方同上。

3.风火牙痛及虫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热含漱。

4.消渴,骨节烦热。用芭蕉根捣汁,随时饮一、二合。

5.血淋涩痛。用芭蕉根、旱莲草等分,水煎服。一天服两次。

6.肿毒初发。用芭蕉叶烧存性,研末,和生姜汁涂搽。

7.心痹痛。用芭蕉花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芭蕉叶性味甘淡,寒。 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中暑,脚气,痈肿热毒,烫伤。关于芭蕉叶的治疗功效在我国的医书中已有记载:

1.《本草再新》:治心火作烧,肝热生风,除烦解暑。

2.《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脚气,外用消痈肿。

3.《中国药植图鉴》:皮及叶:敷蜂、虻刺伤处,可止痛,并有止血作用。

车前子——养肺强阴通尿管

车前子又名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养肺强阴的功效。

《本草新编》中对车前子的功效介绍如下:车前,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风热,善消赤目,催生有功。但性滑,利水可以多用,以其不走气也。泻宜于少用,以其过于滑利也。近人称其力能种子,则误极矣。夫五子衍宗丸用车前子者,因枸杞、覆盆过于动阳,菟丝、五味子过于涩精,故用车前以小利之。用通于闭之中,用泻于补之内,始能利水而不耗气。水窍开,而精窍闭,自然精神健旺,入房始可生子,非车前之自能种子也。(〔批〕妙论凿凿。)大约用之补药之中,则同群共济,多有奇功。未可信是种子之药,过于多用也。

款冬花——润肺止咳治肺虚

款冬花为菊科款冬的花蕾,简称冬花。性味辛温,具有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的作用。在《本经》中记载:对“寒束肺经之饮邪喘、嗽最宜”。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特别是肺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

主 治:治咳逆喘息,喉痹。

性味辛,温。

归经:

① 《本经》: "味辛,温。"

② 《别录》: "甘,无毒。"

③ 《医学启源》: " 辛苦。"

④ 《药品化义》: "味微苦略辛,性平。"

入肺经。

① 好古: "人手太阴经。"

② 《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二。"

黄芪—— 补中益气健脾胃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黄芪性味:甘,微温。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黄芪还具有固表敛汗的功效,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 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黄芪具有托疮排脓的功效,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石南—— 通络益肾利筋骨

石南的药用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石南祛风补肾,可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石南祛风,通络,益肾。石南可治风痹,腰背酸痛,肾虚脚弱,偏头痛,风疹。石南祛风补肾,可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石南的药用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

《本草纲目》:“浸酒饮治头风。”

《本经》:“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别录》:“疗脚弱,五旺邪气,除热。”

《药性论》:“主除热,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能逐诸风。”

《医林纂要》:“润肾补肝,壮命门火。”

《现代实用中药》:“治阳痿,滑精,女子腰冷不孕,月经不调等症。”

豆蔻——化湿消痞气畅通

《本草纲目》中记载道:豆蔻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

豆蔻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豆蔻对湿阻气滞,可与苍术、半夏、陈皮等同用。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脾胃气滞,食欲欠香,不思纳谷,胸闷腹胀,嗳气反胃,舌苔厚腻者宜食豆蔻。阴虚内热,或胃火偏盛,口干口渴,大便燥结者忌食;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豆蔻。

杜仲—— 补肾益气健腰骨

杜仲是中国特有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迄今己在地球上发现杜仲属植物多达14种,后来它们在大陆和欧洲相继灭绝。存在于中国的杜仲是杜仲科杜仲属仅存的孑遗植物,它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于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本经》记载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药性论》记载杜仲:“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玉楸药解》记载:“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杜仲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心血管方面的影响:高血压患者服后可降压,低血压患者服后可升压;抗肿瘤作用:日本学者研究了杜仲茶的抗变异作用,发现该作用与绿原酸等抗变异性成分有关,揭示了杜仲对肿瘤预防的重要意义;补肾、增强机体免疫作用;抗氧化、抗衰老、抗肌肉骨骼老化;抗菌、抗病毒;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理想的糖尿病及肥胖病人的食疗用品;骨细胞增殖作用;利尿作用;利胆作用;调血脂作用;保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预防农药急性中毒。

当归——女科之圣药

当归性甘、辛,温。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

当归,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当归性甘、辛,温。主治: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由于当归对妇女的经、带、胎、产各种疾病都有治疗效果,所以中医称当归为“女科之圣药”。《本草经疏》记载:肠胃薄弱,泄泻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并禁用之,即在产后胎前亦不得入。《本草汇言》记载:风寒未消,恶寒发热,表证外见者,禁用之。

当归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作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保肝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辐射操作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抗菌作用。

熟地——补血养阴治虚证

熟地性甘,微温。归肝、肾经。熟地的主要功效是: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熟地主要应用于血虚诸证和肝肾阴虚诸证。

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又名熟地黄或伏地,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切片用,或炒炭用。

熟地主要用于血虚诸证和肝肾阴虚诸证等。1.血虚诸证。熟地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如四物汤);若心血虚心悸怔忡,可与远志、酸枣仁等安神药同用;若崩漏下血而致血虚血寒、少腹冷痛者,可与阿胶、艾叶等补血止血、温经散寒药同用,如胶艾汤。 2.肝肾阴虚诸证。熟地质润入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谓之“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熟地常与山药、山茱萸等同用,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可补肝肾,益精髓,如六味地黄丸;亦可与知母、黄柏、龟甲等同用治疗阴虚骨蒸潮热,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熟地益精血、乌须发,常与何首乌、牛膝、菟丝子等配伍,治精血亏虚须发早白,如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本品补精益髓、强筋壮骨,也可配龟甲、锁阳、狗脊等,治疗肝肾不足,五迟五软,如虎潜丸(《医方集解》)。 此外,熟地黄炭能止血,可用于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川芎——活血止痛气息顺

川芎主要用于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川芎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但其性味辛,温。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归入肝、胆、心包经。《汤液本草》记载川芎:“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药品化义》记载川芎:“入肝、脾、三焦三经。”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者宜食川芎。高血压性头痛,脑肿瘤头痛,肝火头痛,以及阴虚火旺者须忌食川芎。

川芎可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本经》记载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别录》记载川芎:“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药性论》记载川芎:“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内冷痛。”《日华子本草》记载:“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医学启源》记载川芎:“补血,治血虚头痛。”

白芍——养血柔肝止疼痛

白芍性味苦酸,凉。据《吴普本草》记载:"桐君:甘,无毒;《别录》记载:“酸,平微寒,有小毒。”归入肝、脾经。 据《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据《本草经疏》记载:“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白芍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据《本经》记载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据《别录》记载白芍:“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据《药性论》记载白芍:“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据《日华子本草》记载白芍:“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据《医学启源》记载白芍:“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据《滇南本草》记载白芍:“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