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大全集)
2941300000035

第35章 春日养生,养肝防困正当时(1)

春天是一个好季节,它能给予生命昂扬的激情,给予生命饱满的精神,给予生命无限的活力。但是,有的人一进入春天,人就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不醒,工作也没精神,总之它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不少。因此,我们应该在春季万物复苏的美好时光里,让自己的精神焕然一新,以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让身体随着春天的阳气升发变化

春季,是最适合养生保健的季节。天气回暖,草木复苏,人体的阳气也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生发。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应掌握春令之气生发的特点,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协调好四个辩证关系,才能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大自然的阳气在冬季初生,但却未动,其主要是为了储备充足的能量,以便濡养来年万物所需,经过一个冬天的的储备,到立春开始逐步向外生发,阳气的生发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开始,此时万物开始慢慢充满微生机。

人生长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气息相连,立春之后,人体内部的阳气也应顺天之序及时生发,生长。由于工作,生活的不规律,很多人的气机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以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谐,而最佳的调整时间就是每一个节气了。要想让人体也随着大自然的阳气变化生发,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捂与冻

为适应天气变化,古人有“春捂秋冻”之说。春季天气变化大,捂才能抵御寒邪侵入机体,使阳气旺盛,抵抗力增强,有效地预防多种春季传染病。春天在气温上升时,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增减衣物。

静与动

春季人体阳气生发,周身气血调和,经脉松弛,阳气较易散泄。因此人们在锻炼时要注意控制运动量,以参加活动量小的运动为宜,避免大汗淋漓使阳气受损。晨练宜舒缓柔和,动静结合,老人宜在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以达到吸纳春阳、吐故纳新之目的。

阳与阴

冬季天气寒冷,阴气外逼阳气内敛,人体新陈代谢趋缓,万物蛰伏,是蓄养待发的时期。到了春季,阴气下沉,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趋于活跃,体内之阳与外界春之阳气相应滋长,因此春季是养阳的最佳时节。但是,由于春季天气变化不定,风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时,要特别注意阴阳调和,以防损伤到人体正气。

甘与酸

春季人体处于肝旺之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亢升,损伤脾胃,故不宜过多食用。而甘辛之品有利于养肝护脾,因此可适量摄入葱、枣、花生、蜂蜜、新鲜黄绿色的蔬菜、水果及干果等。春季进补的原则,应以平补为主,忌大辛大热的滋补品。春季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疾病或是过敏体质的人,春季一定要忌口,忌食“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养体内阳气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阳气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产热机能和新陈代谢能力。

春季气候多风善变,北方还有供暖造成的温度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给身体一个最起码的温度保障。穿衣盖被都以稍多稍厚为宜,只要不会出很多汗即可。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背部保暖。

注意作息起居

春天到来之时,白日渐长,黑夜缩短,人的作息起居也应该有一种主动的调整适应。按照古人四季养生的原则,春天应该“早卧早起”。春日的清晨阳气初升,此时与之顺应,身体活动起来带动气血的运行,才能激发防病御邪的“正气”。

加强户外运动

在温度适宜、风力轻柔的春日里,接触户外环境,尽可能多的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经过冬天在室内的长期封闭,此时多与天地自然之气做一番沟通交流,对身心健康有益,这是不言自明的。

乍暖还寒,适当“春捂”疾病少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因此,我们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正如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一旦过早脱掉棉衣,气温降低,给人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人体。

现代的人们也早已认识到,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春天还是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专家认为,“春捂”有以下好处: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由此可见,“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医生的建议,对于“春捂”要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根据对“春捂”的科学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

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注意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则春捂可结束了。

小心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把握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知道了“春捂指数”后,就要清楚如何做,“春捂”才更有效果,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整理如下:

1.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应“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春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

5.春捂重在下半身

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所以,为了您的健康,春天还是捂住下身为好。

6.春捂也要锻炼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中医讲:四季之中,春天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养肝就要从春天开始。

春季养生重点在养肝。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肝气不舒的人,经常感到郁闷,心情不佳,总想叹气,长呼一口气才觉得舒服,容易打嗝,容易情绪变化。

而入春时,人体阳气升发使皮肤腠理疏开,而早春乍暖还寒,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又迅致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的调节功能一时来不及转变,肝功能便受损,引起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它脏腑器官受干扰而导致疾患发作。那么,哪些人春天更应该养肝呢?主要有这几类:

工作压力大,火气旺的人

在春天,工作强度大的上班族们最要关心自己的肝脏。过度操劳的结果之一就是肝气偏弱,因为长时间的工作状态让身体各器官血液需求量大大增加,血气消耗很大,而肝是体内的藏血器官,疲于工作就会受损。

还有一个养肝重点对象就是肝火旺盛的人。虽说春天天气好,但阳气骤升引动体内热气,热性体质的人经常“肝火”旺盛,就像一个火药桶被引爆了一样,最吃亏的就是肝脏。尤其眼下距离春节长假过去还没多久,工作生活学习并未完全步入正轨,这个时候千万要控制好情绪。要是发现最近一阵子老长痘痘,动动就容易出汗,那就要小心肝病来袭。

生活习惯不健康者

说到肝病,不得不提到脂肪肝。早两年关于脂肪肝的说法多了,很多人也没把这个毛病当回事,认为只是种富贵病,也没什么大碍。其实,近段时间,专家们发现,脂肪肝是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一个重要诱因。而提到脂肪肝,有专家特别提到了三个很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坏习惯:

1.不吃早饭。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扰乱人体代谢动态,为脂肪肝的发病提供条件。这么解释吧,不吃早饭,中饭简单解决,把一天的吃饭任务都“压”到晚饭这一顿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衡,容易使人发胖。哪怕一天进食的能量相等,不吃早饭会因为白天工作量大而存在营养不良,而晚上一顿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的大餐,则会使营养物质不能利用而积聚,日久则成脂肪肝。

2.经常熬夜也会诱发脂肪肝。某医院曾收治一位身为企业高管的肝病患者,这位患者其它什么生活饮食习惯都好,就是有一点没办法,每天晚上要审查把关,到凌晨3点后才能入睡,后来一检查,他患上了脂肪肝。原因说来也不难理解,中医理论认为肝胆在23时至次日凌晨3时最兴奋,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肝胆在此刻发挥其解毒作用达到最高峰,人在此时也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休息,所谓“静卧血归肝”就是这个道理。可每天熬夜错过了肝脏的最佳工作期,身体里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就“攒”出了肝病。

3.有些人吃海鲜时喜欢喝啤酒,眼下各种贝类水产开始上市,一部分人又开始打开胃口了。且慢,看完以下例子再考虑要不要海鲜配啤酒:浙江省内某海滨城市的一家公司在来杭体检时发现,全体单位员工都患上了脂肪肝,什么原因?跟员工热捧的“海鲜配啤酒”吃法脱不了干系。不少海鲜类食物,如海鱼、蟹类、鱿鱼都含有丰富的甘油三酯、胆固醇,这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给肝脏增加了承重的负担,而酒精又是损害肝脏的“头号”杀手,双管齐下,你脆弱的肝脏是很难承受的。

由此可见,不注意养肝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的危害,我们只有在春季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才能维护它的健康。下面就详细介绍春季养肝的几点要求:

一.主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