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六艺(大全集)
2940200000008

第8章 领导者必备的识才艺术(1)

★识才必须由小处见大处

水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蚁孔虽小,却能使黄河决堤、一溃千里。可见,小处虽小,但却能见大。一个大的灾害并不全是偶然而降的,它多是因为平时的毛病未被人知晓而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而成功也并不是一日之功,同样是平时注意自己言行从而得到的。故要找失败的原因,应多看看自己平时的所为;要成功,就应时时注意,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那么,要识人以促成自己事业的成功,就应从小处识人,从人的小的言行之中看到他大的方面。

谚语说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也, 因为从一叶飘落这一小的方面就可以知道大的方面——秋天快到了,知人亦是如此。一个人的品性、志向和好恶都体现在乎时生活中的小事中, 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许多有用的东西。这就如同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一个大的阴谋或是知道一个宝藏的所在。有一位母亲的话对我们应有启示,她对自己的儿子告诫说:“如果有一个女孩跟你去吃西餐,点了‘全餐’起初上来的开胃莱、面包、汤、沙拉,她全都吃光了,等到后面的主菜和甜点,已经撑不下去,你可别怪她。她绝不是浪费,只是不会点西餐,甚至可能没吃过‘全餐’。但你要是哪天遇见一位小姐点了全餐,而且从头到尾,每道菜只碰一点点,可就应小心了。那真是太浪费,只怕你将来养不起。”这位母亲的话可谓真有见地。人生的经验使她学会了从小处识人,而小伙子们生性豁达又被罩于情网之中,哪能想得那么深那么远呢?这一点又不得使人联想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名言来。

西方一位著名银行家的经历应该对我们识才有所认识。他早年工作极不顺利,好几次都没有应聘成功, 当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走进一家银行,不幸的是,他又被拒绝。默默地,他走向了大厅的出口,不经意间,他发现地上有一枚闪亮的图钉,就蹲下身去把他拾了起来。这时银行的董事长恰巧从这儿经过引看到了这细小而又平常的一幕,但董事长却别具慧眼,认为这种人正是银行职员所需的,任用他的话一定会把银行的事办好。第二天,他就接到了银行的聘任书。此后,他努力工作,并把银行管理得井井有条,董事长死后由他接任,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银行大王。这位银行大王的产生得益于生前的董事长慧眼识人。如果董事长稍微粗心一点,或者是虽然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却没有思考一番,那么这粒闪亮的“金子”还会继续埋在沙堆里。

用人是领导成功的关键,而用人之前提是要识人。领导者能以小识人,可见其与众不同。

★从实践中观察鉴别人才

真正的人才不在“纸上谈兵”,而关键要看的是其实干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何用?如果要说空谈的用处,诙谐一点就是空谈可以败事可以误国。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用一句很简单的英文谚语即可道明实干与空谈的差别:“Actions spesk loder than words”,这既可以说事实胜于雄辩,但笔者以为说行动比语言更重要较为恰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领导者往往很难一时察觉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觉上领导又不忍放弃选才的机会,于是不得不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兴许试用之后贤庸必然自明。但试用是要担风险的,万一试用不成,不仅没有觅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秩序给打乱了。聪明的领导便顿生一计,让人到下层去办事,通过对其“政绩”的考察来发现人才从而给予升迁,这确实是一种好方法。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老总就会对员工的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为领导所满意的被认为是人才的员工,有时领导还会从其中的特别优秀者中选出一部分委以重任。这便是领导者以政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有时,领导者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去做相类似的事情,而是在较为器重的人中让他们去做特定的事,看他们的处事技巧,从而判断其是大才还是小才。这一部分人往往是领导考察的对象,如果干得令领导满意,极有可能成为领导的接班人。而领导要选择接班人更要谨慎行事,委之以政,时时考察。往往选择接班人的结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个领导的识才能力,是一个领导有无识才艺术可言的标准。

与咨以谋略比较起来,后者往往更注重识大才,而前者可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而且操作性极强,领导者可以随心运用。

《周书·苏弹传》对以政试之有一个简易的说明:“彼贤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异?要任之以事业,责之以成务,方与彼庸流较然不同。”它告诉我们让贤能的人去干一定的事,他们的才能就能显现出来。三国时,“卧龙”与“风雏”两相齐名,但最初“凤雏”庞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带着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信去投刘备,但去后并没有把推荐信拿出来。刘备不了解庞统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阳当县宰,但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终日以酒作乐。有人将情况报告刘备后,刘备就派张飞去察看。张飞去后,果如所言,就责备庞统说:“你终日在醉乡,怎么会不耽误事呢?”庞统便让下面的人把所积公务都拿来,不到半日,便批断完毕,而且曲直公明,毫无差错。张飞大惊,回去向刘备具说庞统之才。这时庞统才将推荐信交上。信中鲁肃称庞统不是个只能管理小县的人才,建议刘备重用。诸葛亮这时回来也称庞统是“大贤处小任,以酒糊涂”。刘备这才认识到庞统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共同参与军机大事。

刘备任委庞统,察其才能,再加上鲁肃、诸葛亮两位的推荐,终于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贤人。

现实中,委之政事来查其真才实学为多数领导所青睐。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位应聘者自己有足够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还做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直说得天花乱坠,把该用来形容自己优点的词几乎都用上了。他以为这是外资企业,领导者一定会喜欢这种大胆且敢于自我推销的员工,但招聘的领导并没有被他的话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个小车间管理生产,试用期三个月。结果试用期满,这位应聘者把那个车间弄得一踏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位领导者是聪明的,知道现实中许多人喜欢说大话,吹捧自己,但一到实干的时候就露馅了,因此就安排一个棋局让他去走一着,能与不能自然就反映出来。

真金不怕火炼,真才更不怕检验。如果是人才,在领导者委以的重任中,发挥自己的才干,从而为人所识;而在领导者方面通过让下属办事,从而知晓下属才能的大小,进而判断该让他们干什么事。委以责任,既是领导者识人艺术的体现,也是领导者识人用人的关键。要不为市场上种种的人才所蒙蔽,领导者何不试试“委以责任”这把“杀手锏”。

★换个地方,眼光不一样

许多有才之人之所以不被人识得,选才者囿于传统定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领导者局限在自己的空间内,如常地对待来应聘之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思维的模式,可以说是识人的眼光在这样的环境中定型了。这样对领导者选才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那么,领导者是否想过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以另外一种心情、一种眼光来看待人才呢?如果领导者真的这样做了,他会感觉到“换个地方,眼光不一样”。

某大学人事处主任专门负责招聘外籍英语教师,凭一贯的传统,都是从一大批应聘者中根据他们的文凭以及初次面试的印象来加以选拔。但是这样的结果并不好,许多高薪聘来的外教没有真正的教书育人的能力,尽管他们说着一口纯正的英语。一次,他在大街上碰见一个美国人,便主动上前与之攀谈,二人一见如故,谈了很多问题。这样他对这位外国朋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一次约会时,这位人事处主任和那位外国朋友谈起英语教学的事。那位美国人说自己没有教口语的经历,但同时又补充说如果让他教他会如何如何,真说得头头是道。人事处主任不禁说明了自己的真实意思:请他当外教。当然这位美国朋友也欣然答应。事后,这位新来的外教在工作中非常出色,而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其学英语的兴趣倍增。而实际上,人事处主任心里明白,这位美国人没有某某大学的文凭,他只是一个来中国的打工者,但他有实才。从此,这位人事处主任一改过去招聘外教的方式,招揽了一大批有实才的外教,学校的外语教学也越来越好。

可见,只要改变一下眼光,到下边去看看,保证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当你作为领导者,真心地走入基层,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你,他们不会把文凭之类的东西拿出来说我是多么地有能力。他们会坦诚地和你交谈,用做一点一滴的实事向你展现他们的能力。没有隐瞒没有欺诈,领导者更能清楚地识人。这样识得的人才不易,而领导者勇于微服私访也是可赞。

★观察其朋友以识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东西被分配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相似之处;不同的人走在一起,是因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的志向,所谓“意气相投”而已。很难想象一个志存高远、正直无私的人会与一个无恶不作的大恶棍成为深交。“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的情操,不同的追求决定了各人所走的不同的路,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以群分了。志趣不投之人走在一起如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它不会久,要识人也就有必要观其行,观其所交之人。如果他交的是狐朋狗友,而另一个人交的是金兰之友,毋须多言,孰是孰非一见便知。

人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打交道,受人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古人一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也说明了对交往的人应有的必要重视。如果小孟珂与一帮市井之人整日混在一起,后来定不会成为“亚圣”。

要做好自己的事往往需要朋友的帮助,为此,广交朋友成为一种风气。但要交好交歹必须“择交”,而要识才也可看看人家“择交”择的是什么样的朋友。

古人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说,这是就学识而言,领导者观其所交谈之人,定知他是有学识之人;也有“布衣之交”,这既重学识又重道德,但总的来说还是贫贱两种人的志趣相投,那么知其友而知其人。交往的人的情况实际从侧面反映了本人的情况。隋末,王圭隐居于南山。一日,他的母亲李氏说:“你将来可能会显贵,但不知你交往的朋友是什么样的,能否找个机会让我见见他们。”过了几天,好友房玄龄、杜如晦不邀而访,李氏一边准备酒饭让他们尽情欢饮,一边暗自观察。待房杜二人走后,李氏忙说:“两位客人都是辅助帝王的人才,看来你能够显贵了。”李氏所见确实不错,后来,房杜二人果然当了太宗皇帝的左右仆从。王圭也做了侍中大臣。王母之所以能肯定地作出判断, 因为她通过观察知道杜房二人的才德,观友知子,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

领导考察人才,可试着去观察一下他所结交的朋友,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如果领导者发现其所交之尽是有才有德之人,那么领导就应大胆地任用,因为一方面这人多半是有才之人,再者“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已有困难的时候,还可寻求下属的朋以的帮助,可谓“一箭数雕”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言行来识人

男人们爱说女人的美丽动人之处常在不经意的一瞥之中,这话不无道理。如果借用到识人上,就可以说一个人的才能志向往往在不加,留心的细节之中,这细节不时地反映在一个人的言行之中。知人言 行而后知人是领导识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现在发生的事往往是以前种下的根,而现在.的所为则必然会对以后产生影响。那么,据此,从一个人眼前的言行也就可以知道他今后的发展,这便是由近而知其远的识人方法。

东汉李命见大将军窦固平时姿意横行,便推知“他的危亡立等可见”,果不其然,没多久,窦固就被诛杀。而由于李命识人,从而保住了自己的主人也保全了自己。李命虽非为领导,但他从人眼前之言行而知之祸福,目光既锐利又远大,领导者识人用人当借鉴之。

★要听取旁人的意见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领导者如果亲自去识才的话很易受蒙蔽,也就是说领导者由于自身处于其中,很难从众多的表象之中分清真才。这时领导者何不从另一方面考虑呢?这就是“兼听民意”,看看众人对某人的评价就知道他是否是人才。

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关系。生活于人群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身边的人瞧在眼中、记在心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生活于群众中,群众对人的了解是最彻底的。那么一个领导者不花多大精力就可识得一个人才,到群众中去走走,听一听他们的声音,这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对待人言要“兼听则明”,不要只听到几个人的意见就以为是“民意”。这其实只是少数人的观点,民意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从群众中的极多数人的观点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是相似或是相同的意思。故领导者应尽量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认真地分析,找到真正的东西。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重典治国,但由于法制不健全,不少官吏被错捕入狱,但经其所治人民为之申辩和请求,朱元璋也因此而赦免,有的因知其贤能惠政而得以擢升。一次,永州知县余亭城等人因事被捕,其所治人民上京申辩,列举他们的善政,朱元璋立即予以纠正,赐袭衣宝钞放回。他们复任后,努力工作,政绩更著。从这件事我们可知,官吏的好坏,其治下的群众是最清楚的,领导如能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那么就能鉴别下属的好坏了。官场如此,企事业单位亦是如此。领导者若要真心识才,就有必要去群众中走走,看看他们对自己的下属有什么意见。

现在盛行的民意测试就是考察人才的一个好办法。在竞选中民意的支持度决定了侯选人能否入选,这民意其实就代表了人民对他的整体评价。领导者要用有才之人,让群众推举人才就是一策。另外在教学单位,往往在年终会有一个关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教务处部分地依此作为决定教师用弃的依据。

★通过比照识别人才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人才亦是如此。对比考虑可以知人之长识人之短,从而为更好地识人做借鉴。比较识人既可以与自己相比较,也可以在同类人中比较,具体如何操作要看领导的习惯如何。

1.知己又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