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真经
2939600000013

第13章 参与激励——让员工深入其中

参与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各种方式让员工参加企业的决策和管理的一种激励方式。

实施参与激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内部的情况全面了解,双方都采取政策公开,意见公平的原则。这种方式特别重视个人的自尊心和激发个人的潜力,从而促使员工对企业及个人的目标确定,工作程序、工作成果评价等充分发表意见。参与激励的形式有建议制度、质量管理小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参与激励可以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关心和参与企业的管理及决策,使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相联系,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加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参与激励,重在参与

现代管理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以人为本”看重的是企业里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强调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性。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中,管理者和执行者之间是互为彼此的“交互式”管理关系,而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管理者不会把员工当做没有思想的执行武器,不会只赋予他们被动地执行指令的角色,而会给员工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其主动地去判断、思考、策划,并尊重每个人和承认他们每个人的成就,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首选就是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一旦员工参与决策,参与企业规则的制定,员工就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所要遵守的是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员工在工作中就会自动地维护企业的规则,肯定不会去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而且,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因为已经对决策有了深刻的了解,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避免浪费,高效地执行。对于管理者来说,不但得到了最具实用性的信息,而且不必花费什么精力就能够和员工之间建立起更融洽的关系。所以,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是达成企业和谐的根本所在。

通常,我们把员工参与的管理方式形象地称之为“让棋子自己走”,认为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更能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更能发掘人才,也更能得到对企业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因为员工是管理者决策的最终执行者,对于管理者决策方案的制订也最有发言权。让员工在制定一项新的决策时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会使管理者丧失掉权威,反而会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当管理者把员工当做是一个有头脑的、重要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时,员工们就会感受到被尊重,也就会在心底深处将管理者看做是能够了解他们心声的人。管理者在认真听取员工意见的过程中,还能够得到一些更具实用性的、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作出的决策会更科学。员工参与了决策的制定,就会对决策有深入的了解,不会产生理解错误。在执行决策方案时也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使方案执行得更彻底、更顺利。

管理者实施“员工参与”式的管理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真正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要对提出建议的员工进行感谢和奖励。管理者如何对待“自己走的棋子”,对员工来说是十分敏感的。“棋子”之所以敢“自己走”,是因为员工对管理者有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只有管理者有开明的作风,能够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员工才有向管理者提出建议的勇气。当员工向你提出建议时,作为管理者,不管他们提的这些建议是不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帮助,你都应该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管理者这样做是对这些提建议的员工的一种鼓舞,即使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们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员工的建议不便于企业立即采用时,管理者更应该慎重对待。如果只是不声不响地将员工的建议置于一边,员工在管理者的最终决策里找不到自己提出的建议的影子时,就会感到被愚弄和欺骗了,从而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所以,管理者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要首先感谢员工提出建议,使员工的积极性受到鼓舞,其次,还要坦诚地向员工说明所提的建议不能被立即采用的原因,也可以帮助员工分析其中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一些指导意见。

当管理者认真对待员工的建议时,员工们就会真正走出来,与自己所在的企业共同成长。因为能够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同,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而且能够让他们产生强大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新构想、新观念。这样,员工们的眼界会越来越开阔,考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周详,最后会成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有能力的人,成为管理者的得力助手。

但是,如果员工的建议得不到重视和采纳,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会再关心企业的成长,工作效率也只会越来越低。员工工作效率的下降会使整个企业的运转受到不良影响。

参与激励的根本,就在于让员工参与,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让他们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是企业的主人,充分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让员工都具有主人翁精神

主人翁精神对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主人翁精神,都把公司内部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的话,公司无形当中会形成很大的竞争力。因为大家会把所有可能的成本降低,还可以把一个人的潜能大幅度地提高。主人翁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素养”的问题,还是一切企业组织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管理者应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敢于当家做主。

许多人一提起主人翁精神就想起企业的最高决策人,仿佛只有他们才真正掌握着企业的命运。

这种思维定式严重地限制了员工成为企业主人的意愿,并将员工也排斥在企业之外,从而导致了员工与企业的对立。其实员工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和聪明才智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主宰自己在企业中的命运。而这种美好愿望往往会由于“经理”一词的限定而被宣告破灭,真正成为企业主人翁的权利也被无情剥夺。所以,许多员工在工作中不会自发、自觉地去创造性地劳动。

这种思维的无形的界定在世界著名的美国联合航空的员工身上完全被冲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人都是企业主人”的现象。

在联合航空,员工们从来就没有什么“人家什么都不告诉我”的感觉,因为联合航空的每一位员工都是经营战略信息流程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主人翁。在他们的手中,你会发现许多的规划、设计与战略蓝图等构成的花花绿绿的小册子,它们不同于那些没用的流于形式的本本,而是记载了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与运作的具体部署。在企业里,甚至是刚来的秘书都知道精密电位计是什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要求懂得这些技术,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作为一名“经理”应当成为该企业合格的一员,既然企业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那么他们就理所当然地会全身心地为企业的经营实效而努力,并自觉为企业的成功承担义务。

主人翁精神是员工在工作中一种切实的体会,这种切实的体会使他们迸发出巨大的工作干劲和奉献热情。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符号构成的世界中,这些符号是人类创造和延续下来的,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着很大的影响。那些头衔,诸如经理、总裁等等,也是人们用来管理世界的符号,它们在被创造的同时,也被人们定义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的演进,这种定义已经极大地限制了人们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一种美好的精神萌芽,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给它赋予新的含义呢?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应该明白,企业不只是属于某个人,它是由企业的所有成员共同组成的。既然我们每个人,从经理到最底层的员工在组织中所充当的角色都是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取收益,那么企业中的每个人就都是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人。此时的头衔就不是人们理解的权力的界定,而是职业与职责的描述及员工自尊心体现的地方。

现在,在许多日本的企业内,已经废除了许多经理的头衔。例如IBM同ABC软件企业合办的一家公司,从1992年6月起,废除了营业系统、管理各部门的部长、副部长、经理这些管理职务头衔,形成了全企业约250人的对等组织,其目的是废除金字塔形组织的上下序列,培养职工以自己的责任为中心来完成自己工作的“职业”意识。

在现代社会里,精明的经理会主动用愿景和事业培养手下那些员工和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因为他们知道,主人翁精神并不是只说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这么简单,而是要以一种与企业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做好每一件事情,面对每一个客户,在每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里面,渗透出企业以及个人共同的精神气质。那么,如何在企业内部培育这种精神呢?

这就需要经理从下面4点入手来采取行动。

1. 总的政策由经理来制定,详细的程序由员工来决定,要给能人一定的权限和自由,特别是在目标的制定阶段;

2. 鼓励员工换位思考,培养一种人人都是“经理”的感觉,鼓励大家发表意见;

3. 通过各种看似琐碎的小事让员工切实感觉到自己是“自豪的主人”;

4. 培养企业的“家庭观念”,把企业变成“温暖的大家庭”,员工则自然而然地成为家庭的成员、企业的主人翁。

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当管理者通过愿景和事业激发起手下那些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时,他们才会以身作则(在处理日常工作的事务中才敢于当家做主),进而激发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每个员工都是决策者

日本松下集团,从不对员工保守商业秘密。新员工第一天上班,松下集团就会对员工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培训。

也许有人会心存疑问,松下公司难道就不怕泄露商业机密吗?

对此,松下幸之助却认为,如果为了保守商业秘密而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员工就会因为没掌握技术而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从而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这种负面影响,比泄露商业机密所带来的损失更严重。在很多企业,尤其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所以,信任是唯一的选择。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摒弃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局限于口头上的信任,而是要尽力做到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决策中来。通过参与,凝聚其心,激励其人,发挥其力。除此以外,别无良法。如果管理者真正这样做了,一流的创意、强劲的竞争力以及令人瞩目的企业效益,都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劳德戈尔堡的奠托拉生产线,是用来生产收音机接收器的。由于生产的需要,每个女工要在一个印刷电路板上安装大约10个零件,然后传给下一个女工。起初女工们出于新鲜干得十分起劲。但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工作将她们的工作热情消磨殆尽。

公司总经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来管理一段时间。他的第一个举措是:让每个员工组装和检测自己的接收器,并附上一张便条:“亲爱的顾客,这台接收器是由我组装的,我感到骄傲,希望它使您满意,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好的话,请通知我。”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亲自将产品寄出。

不仅如此,每当厂里要做一项新的决策或准备推行某种改革时,总经理都积极邀请员工参与到新决策的制定中,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对自己的每个想法畅所欲言……新的管理措施试行仅一个月,旷工和缺勤的现象就奇迹般地消失了。员工的抱怨声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昂的士气和高效的工作业绩。面对满脸迷惑的工厂经理,总经理解释说:“新制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让员工参与,它使工人们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让工人们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而不是无足轻重的。”

所以说,一个公司在做一项新的决策时,如果能不论职位高低,让员工平等地“走”进来参与制定,常常能让员工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对他的信任。参与的权利使员工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无形中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而当员工认为公司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的时候,他就理所当然地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说白了,就是“做自己的工作总比替别人做事更有干劲!”这或许也是对“参与能激励员工”的最佳诠释。

让员工参与的激励方法虽然最经济最有效,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那么,管理者究竟如何实施员工参与措施,让员工的热情水涨船高呢?

在通用电气公司,韦尔奇要求公司定期召开一个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地点设在会议中心或者饭店。公司的管理人员负责组织一个研讨团。研讨团的成员来自于公司的各个阶层。每个研讨团的组成人数多在40~100名之间。会议开始第一天,由一位经理拟定一个大体的活动日程,然后自行退出。下一步是将参加研讨的员工再分成5~7个小组,每组由一名会议协调员带队。每组选定一个日程,然后开始为期一天半的研讨。在第三天,原先那位经理重新回到研讨会,听取每位代表的发言。在听完建议后,这位经理只能做出三种选择,即:当场同意,当场否决或者进一步询问情况。研讨会操作时间不长,就出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通用电气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在积极挖掘、释放自身的潜在能量,以百倍的热情努力地做好工作。

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曾无比兴奋地说:“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参与更能提高员工的士气。”

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认可,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更加的努力工作,这种激励方式会让管理者的激励时效更长久。

一日厂长制

通用电气公司有一种别出心裁的员工参与式管理方法,这就是“一日厂长”制。每一位员工都要写一份“施政报告”,自1983年起,每周星期三就由普通员工轮流当一天厂长。在这一天里,“一日厂长”和真正的厂长工作内容是相同的:9:00上班,先听取各部门主管汇报,对全厂的营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然后陪同厂长巡视各个部门和车间。在“一日厂长”的工作日记中,详细记载其工作意见。而各部门、各车间的主管都要依据这些意见随时改进自己的工作,并须在干部会上提交改进后的成果报告并获得通过。各部门、员工提出的报告,先由“一日厂长”签字批准再呈报厂长。“一日厂长”还可向厂长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厂长决策的参考。这样的管理制度为通用电气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本田的参与激励

本田公司就将员工参与看做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田公司的管理者认为:如今的汽车绝不是十全十美的,有若干地方有待改进,有些改良点还没有人发现。只有时时刻刻这样考虑,才能开发出风格独特的汽车。管理者的工作不过是为技术人员提供能够如此思考的机会。如果管理者能够帮助技术人员成功,也就是在帮助企业成功。

在本田公司,开发工作有十分灵活的特点。新车开发研究所绝不强求员工“必须如此”,也不会严格按照既定方案执行,而是鼓励每一个员工随意发表对车辆开发的所有疑问,并充分讨论这些疑问。日本政府曾经颁布过控制车辆废气的排放标准,为了使摩托车的废气排放降下来,通过新的标准,本田公司的技术人员认为水冷才能达到目标,而本田的创建者本田宗一郎则坚持气冷方式。在公司内部经过了激烈的辩论和多次试验之后,本田宗一郎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而采用了技术人员的建议,采用水冷方式。这样,本田公司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低公害引擎CVCC。在本田公司的管理者的积极鼓励下,本田的员工不但能够成为“自己走的棋子”,而且为本田公司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正是由于本田公司营造出了员工自由参与管理的氛围,才使得本田公司人才层出不穷,企业永葆生机。

福特公司的全员参与制度

美国福特公司在员工管理上提倡一个制度:“全员参与制度”,它赋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进而缩短员工与管理者的距离。员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发挥,积极性也随之提高。公司每年都要制定一个全年的“员工参与计划”,动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向他们说明整体工作的计划和情况。此举引发了员工对企业的“知遇之恩”,员工投入感、合作性不断提高,合理化建议越来越多,生产成本大大减少。

让员工产生认同感

美国一位名叫莫丽·瑞珀特的教授曾做过一项有关员工参与战略规划的研究,这项研究是在美国的一个物流公司总部及其分支机构中进行的。该公司的所有全职员工都参与了调查,其中有81%的人完成了调查内容。对调查结果,瑞珀特教授分成两组,分别被称作参与组和限制组。参与组的特点是战略远景清晰,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员工参与度高,战略决策被员工高度认同等,而限制组的特点是战略远景不明确,战略决策制定的员工参与度低,战略决策缺乏认同等。瑞珀特教授总结道:“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参与度与企业的参与性文化密切相关,参与度高的那一组显示,对战略决策的认同性是工作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对战略决策的参与性是组织参与度的最重要因素。”

让员工亲身体验

德国有一家剃刀公司鼓励员工在公司的实验室使用最新开发的剃刀,结果每天有300多名员工被请进实验室,让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而另一部分人则使用对手的产品。如果员工不参与,他们就得不到各种奖金或福利。员工使用剃刀,就要回答有关质量恶化造型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使用竞争对手产品的则回答另一类问题。员工的反馈意见直接送到技术部门。公司经理克劳斯特说:“剃须实验是产品研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员工希望获得成功,他们会给我们最佳、最忠诚、最精确的信息,因为他们是内行。员工加入到每个项目中去,这是一种真正令人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