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管人管事管利润大全集
2937900000045

第45章 技术管理(2)

2进行工艺分析。根据产品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做出材料改制、元件改装、复杂自制件加工等项工艺分析。

3进行产品生产图的工艺性审查。

4编制试用工艺卡片:

(1)工艺过程卡片。

(2)关键工序卡片。

(3)装配工艺过程卡。

5根据产品试验的需要,设计必不可少的设备,本着经济、可靠、保证质量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通用设备、组合设备、简易设备、过渡设备。

6制定试制用材料消耗工艺定额和加工工时定额。

7零部件制造、总装配中应保证计划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和信息反馈,并做好试制记录,编制新产品质量保证要求和文件。

(三)整理试制文件

1编写试制总结:着重总结图样和设计文件验证情况,在装配和调试中所反映的有关产品结构、工艺及产品性能方面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并附上各种反映技术内容的原始记录。样品试制总结由设计部门负责,供样品鉴定用,小批试制总结由工艺部门编写,供批量试制鉴定用。

2编写试验报告:这是产品经全面性能试验后所编的文件,型式试验所进行的试验项目和方法按产品技术条件,其试验程序、步骤和记录表格参照试制鉴定大纲规定,并由检验室负责编制型式试验报告。

3编写试用报告:这是产品在实际工作条件下进行试用试验后所编制的文件,试用试验项目和方法由技术条件规定,试验通常委托用户进行,其试验程序、步骤和记录表格按试制鉴定大纲规定,由研究所设计室负责编制。

4编制特种材料及外购、外部协作零件定点定型报告,由研究所负责编制。

四、新产品鉴定

(一)鉴定要求

1在完成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的全部工作后,按项目管理级别申请鉴定。

2鉴定分为样品试制后的样品鉴定和小批试制后的小批试制鉴定。属于已经投产的系列开发产品,经过批准,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鉴定可以合并进行,但必须具备两种鉴定所应有的技术文件、资料和条件。

(二)鉴定作业

1按鉴定大纲完成样品或小批试制产品的各项测试。

2按鉴定大纲备齐完整成套的图样和设计文件要求:鉴定应具备的图样及设计文件;正常生产应具备的图样及设计文件——供产品定型后,正常投产时,制造、验收和管理用成套资料;随产品出厂应具备的图样及设计文件。

3组织技术鉴定,履行技术鉴定书签字手续。技术鉴定包括:

(1)样品鉴定结论内容:审查样品试制结果、设计结构和图样的合理性、工艺性以及特种材料解决的可能性等,确定能否投入小批试制,明确样品应改进的事项,搞好试制评价。

(2)小批试制鉴定结论内容:审查产品的可靠性、审查生产工艺、工装与产品测试设备,各种技术资料的完备及可靠性,以及资源供应外购协定等,确定产品能否投入批量生产;明确产品制造应改进的事项,搞好产品生产工程评价。

(3)各阶段应具备的技术文件及审批程序按照产品图样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的完整性原则和有关的审批程序办理。

五、新产品移交投产

1新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具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由设计部门进行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经批准、审核、会签后进行试样。

2每一项新产品要力求结构可靠,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3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号、尺寸、基本结构应采用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在充分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4每一项新产品都必须经过样品试制和小批试制后方可成批生产。样试和小批试制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具有完整的试制和检测报告。部分新产品还必须具有运行报告。样试、批试均由总工程师召集有关单位进行鉴定,在确定投产与否后与下一步工作安排在同一系列中,个别工艺上变化很小的新产品,经工艺部门同意,可以不进行批试,在样品试制后直接办理成批投产的手续。

5新产品移交生产线由总师办组织,总工程师召开有设计、试制、计划、生产、技术、工艺、全质办、检查、标准化、技术档案、生产车间等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鉴定会,多方面听取意见,对新产品从技术和经济上做出评价,确认设计的合理性,工艺规程、工艺装备没有问题后,提出是否可以正式移交生产线及移交时间的意见。

6批准移交生产线的新产品,必须有产品技术标准、工艺规程、产品装配图、零件图、工装图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资料。

7移交生产线的新产品必须填写“新产品移交生产线鉴定验收表”,并经各方签字。

六、新产品开发周期

1对于简单产品、工厂已经具有成熟的制造和应用技术的产品以及由老型发展来的变型产品,周期定为1~3个月。

2从大专院校或有关科研设计机构移植过来的经过试验考验的产品,必须索取全部论证、设计和工艺技术资料。并应重新调查论证,开发周期定为2~5个月

3属于老产品在性能和结构原理上有大的改变的研究以及新的类别产品的开发,开发周期一般定为6~7个月,最长为一年,(特别情况不得超过一年半时间),具体程序周期规定如下:

(1)调研论证和决策周期:一般产品1个月、复杂产品15个月。

(2)产品设计周期(含技术任务书、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为1~2个月。

(3)工艺(含工装制造)周期。

(4)样试1~2个月(含样品鉴定)。

(5)批试2~35个月。

(6)产品鉴定和移交生产周期为1个月。

七、成果评审和报批规定

1新产品根据鉴定级别,按照国务院、国家科委有关科技成果与技术进步有关奖励条例和本公司《关于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办理报审手续。

2为节省开支,新产品(科研)成果评审会应尽量与新产品鉴定会合并进行。

3成果报审手续必须在评审鉴定后一个月内办理完毕。

4成果奖励分配方案由公司研究所共同商定后报总工程师批准执行。

八、新产品试制经费

1新产品试制经费。

(1)属于国家下达的新产品(科研)项目,由上级机关按照有关规定拨给经费。

(2)属于工厂的新产品(科研)项目,由工厂自筹资金中按规定拨给经费。

(3)工厂对外的技术转让费可作为开发新产品(科研)费用。

(4)新产品的试制经费按单项预算拨给,单列账户实行专款专用,经费由总工程师审查,厂长批准后,由研究所掌握,财务科监督,不准挪为他用。

2新产品证书办理。

(1)新产品证书归口总师办负资办理。

(2)研究所负责提供办理证书的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3)在新产品鉴定后一个月内,总师办负责办理新产品证书的报批手续。

九、技术资料管理

1图纸幅面和制图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要求。

2成套图册编号要有序,蓝图与实物相符,工装图、产品图等编号应与已有的编号有连贯性。

3产品图应按会签审批程序签字。总装图必须经总工程师审查批准。工艺工装图纸资料由工艺科编制和设计,全部底图应移交技术档案室签收归档。

4验收前一个月应将图纸、资料送验收部门审阅。

5技术资料的验收汇总、归口管理由研究所负责。

十、新产品开发表格:

表18-1新产品开发计划表

拟开发产品名称产品说明开发进度开发人员预算批示:审核:制表:

表18-2新产品开发工作记录表

部门:

研究人员工作记录一二三四五六备注主管:制表:

【第三节新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

新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是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之前,根据企业实际情祝,并充分结合市场环境,具体分析新产品开发方案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和具体实施步骤的书面报告。

一、编写要点

通常来说,新产品开发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3研究的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新产品的基本情祝及生产规模。

5生产条件设计方案及生产技术设备方案。

6开发实施进度计划。

7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8产品成本估算。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产品销售计划

(一)产品说明

(二)预计销售范围

1地区。

2顾客类型。

3销售渠道。

4竞争产品或代替品。

5产品估计售价。

6产品季节性。

(三)销售预测

1预测方法。

2产品的市场寿命。

3竞争者及其产销能力。

4销售预测。

年度季市场总

需求市场成

长率本产品

占有率预计销

售量估计

单价估计销

售量估计外

销量估计

单价外销

额总销

售额成长

率123412345.生产计划。

年度季预计销售量估计

存量预计

生产量估计每

月产量使用工

作人数设备增加概况12341234

二、投资计划

(一)固定设备

1生产设备

项次设备名称数量估计

单价总价供应商预计折

旧年数每月折

旧金额合计

2.土地厂房及辅助设备

别项

次名称数量单价总价供应商预计使

用年数每月折

旧金额厂房12辅

备12345678910

(二)人工成本

人工类别人数平均

工资每月工

资合计成本估计工资率耗用工时人工成本合计

(三)开发初期周转金

1.费用及原料支出

类别说明金额支付期间原物料存货 开发费用工资差旅费、交通费人事费用交际费合计

2周转金

说明金额支付期限固定投资费用原材料预计借贷预计投资

三、收益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原料成本估计预计销售量名称用量单价成本名称用量单价成本平均单价营业额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续表成本分析原料成本估计制造成本毛利估计净利净利率

四、获利分析(稳定生产后)

(一)平衡分析

1月产量。

2平均售价。

3可变费用。

4动力费。

5间接材料。

6直接材料。

7直接人工。

8固定费用。

9销售费用。

10折旧数量。

11工资。

12其他制费。

13单位变动成本。

14平衡产量。

15估计每月销售。

16营业收入。

17估计利润。

(二)投资回报率分析

说明年年12341234投资额营业额资本周转率估计投资回报率

五、可行性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