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科玉律(全集)
2937200000033

第33章 经营法则——发展与风险的博弈(1)

儒佛尔定律

——有效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是预测。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预测,进而合理地作出决策已成为当今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法国未来学家H·儒佛尔提出:没有预测活动,就没有决策的自由。有效预测是英明决策的前提。这被称为儒伏尔定律。

对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言,他所做的计划越长期,所牵涉的因素也越多,包括各项政治、经济因素,公司内、外的变动等,这些都不是能够用数字去测量的。因此,在做长期计划时,无论如何谨慎,少许的偏差仍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公司的组织、目标、优点、企业特色等等,总不可能从天而降,而常是由领导阶层和管理阶层经过不断讨论、分析才得来的结果。所以,长期的系统性计划固然对那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有影响,但是,实行计划的终究是人,个人因素的影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对于企业管理人和企业的关系,英国邓洛普公司领导雷伊·杰第斯举了下面两个比喻来解释。

在数百年来的战争史中,我们发现:将领的才能对战役的成败有极大的影响力,即使在武器进步的现代战争中亦然。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上的企业家们也正如战场上的将军?

技巧高超的音乐家、画家比比皆是,但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去创造真、善、美艺术的,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同样的,拥有企管专业知识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够善用这些知识的人,才能成为杰出的领导者。

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巧思与灵感能否由学习而得,仍是个待解决的问题。杰出的领导者对于一个企业,犹如无价之宝。即使预测将来无法完全正确,但“远见”仍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

先见之明同时也能使公司在预见困境时,预作打算,甚至发挥影响力,改变未来。正如意大利名言所说:“把握现在便是创造未来。”毕竟,企业环境是人所造成的,也必须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优秀的企业甚至能改变未来,而造福社会。1985年,比尔·盖茨,就认为视窗操作系统有前景,所以,投入巨大,果然现在全球都用WINDOWS。

香港的李嘉诚先生就是因为善于预测,才成就了自己现在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来生产塑料玩具。结果由于玩具市场饱和,工厂面临倒闭。

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翻阅到了一份报纸,发现一则信息,说的是当地一家小塑料厂将制作塑料花向欧洲销售。李嘉诚眼前一亮,马上想到了二战以来,欧美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在经济上却还没有实力种植草皮和鲜花,因此,在一段时期里面,塑料花必将被大量使用,成为他们用于各种装饰场合的必需品。

有需求就有市场。李嘉诚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马上决定企业转产生产塑料花。正是靠着这些塑料花,几年后的李嘉诚成为了香港的大富翁之一。

机会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及时地把握瞬息即过的信息,势必在商战中贻误战机;而若善于利用信息,并迅速做出决策,则更容易制造出轰动效应。

深圳电子集团总经理马福之就深知其中的奥妙。

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原定于1986年1月8日开业,可是马福之突然决定提前两天开业。仅仅提前两天开业的决定,就使海内外报纸对该集团开业典礼的报道规格大不一般,令中外人士无不刮目相看。

为什么这样呢?事情是这样的,马经理事先获得了中央特区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并且于1月6日休会的信息,顿觉这是天赐良机。他准备趁中央领导尚在深圳之际,请他们来参加开业典礼。果然,他请到国务委员谷牧来剪彩,电子工业部部长李铁映致辞,中央各部部长到会,还请了香港的大财神霍英东前来参加,真可谓盛况空前。

这一下子就使集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了。外商纷纷过来洽谈合作项目,说:“这个集团的来头不小,非同一般!”

在信息激增、国际国内经济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的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信息就等于财富。可以说,只要掌握了信息,就等于在激烈的商战中掌握了能够出奇制胜的先机。选信息对于经营犹如情报对于战争。没有确切的情报,部队就会陷于被动、寸步难行;而同样,没有可靠的信息的话,那么,无论在商业还是其他活动中,企业的经营策略都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及时地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巧妙地用之于各种谈判、洽谈等商业活动,是一个有水平的经营者应有的基本功,这就有效的运用儒佛尔定律。

巴克斯顿说:即使在人生中,也和国际象棋一样,聪明地有远见的人才能获胜。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变化日益加快,想要取得成就,没有远见是不行的。

林炯灿很早就经营着自己的米店,但由于竞争激烈,效益总是不好。林炯灿日思夜想,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后来他从渐渐开始流行的小家庭的社会现实中看到了商机:从前流行大家庭,一家七八口,甚至三代同堂,所以顾客会一次购买好几袋米储存。

自从小家庭制度流行之后,市民已无意一次购买太多大米。可是,大米包装仍沿用传统的大麻包法,显然食米包装追不上社会转变。于是他预测到:小包装的大米将会受到顾客的欢迎,想到就做。

林炯灿于是先行改良了大米的包装,推出了“小包米”,用胶袋包装,摆放在超级市场售卖,结果大受欢迎,不久其他米商就开始纷纷仿效。正是通过这一招,使林炯灿的米店取得了在大米行业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林炯灿能在香港建立大米王国,与他超凡的预测能力和富有远见的头脑相关联。一个企业要发展,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了解国内外经济态势,熟悉市场要求和摸清与生产流通有关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综观全局,预见未来,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布利丹效应

——决策是管理的心脏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抓住机会就是成功,而机会稍纵即逝,没有见微知著、敏锐果断的能力,就不能抓住机会。所谓见微知著、敏锐果断,就是在竞争中密切注视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并分析出内在的本质,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然后作出敏锐果断的决定,使自己领先一步,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机会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西。而且机会的产生也并非易事,因此不可能每个人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可抓。而机会还没有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等待,再等待。在等待中为机会的到来做好准备。一旦机会在你面前出现,千万别犹豫,抓住它,你就是成功者。

布利丹效应是从一个外国成语引申而来的。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在一次议论自由问题时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由这个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布利丹驴”,被人们用来喻指那些优柔寡断的人。后来,人们常把决策中犹豫不决、难作决定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

“布利丹效应”有三大特点。第一,追求最优。这样往往会一再丧失机遇;第二,最乱。情绪乱、思维乱,选择的标准乱;第三,最慢。问题的发现慢、决策慢、执行慢。怎么避免“乱”和“慢”呢?管理的“理”还有一层含义是排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工作中要抓主要矛盾,牵牛鼻子、抓关键环节,这都是排序。管理是追求秩序的。

决策者要避免布利丹效应的对策,果断选择后全力大干。企业必须果断地抓住时机,确定新的行进方向,集中所有资源不遗余力地向新方向进发,这是一位优秀决策者应有的前瞻性能力。

选择就是要实现有限资源下的最大化。在按照这种思路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把收入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或其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忘记了个人的能力——包括创造财富的能力和享受财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布利丹毛驴犯的正是这个错误。这头驴子的消费能力(能吃的干草)是有限的,在两捆干草中,吃一捆就足够了。但它觉得哪一捆都好,都舍不得放弃,最后哪一捆都没吃到,饿死了。驴子毕竟是驴子,在寓言中,驴子都是愚蠢的,所以才有蠢驴之说。但人们在嘲笑驴子时,却往往忘记了,他们有时也会像驴子那么蠢。

美国学者马文曾经在部分高中层领导者中做过如下调查:“你认为每天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你每天在哪些方面花费的时间最多?”“你在履行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答案都是决策,简单而有效的决策技巧被看做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决策是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建立一种冷静,理性的决策机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也能够满怀信心,能够迅速做出重大决定,同时不会出现放弃,延误,遭质疑的情形。

那些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在机遇面前有果敢决断和雷厉风行的魄力。他们有时难免犯错误,但是,比那些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的人能力强得多,因而他们成功的机会也大得多。因为不敢决断而失去成功机遇的事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层出不穷,比如韩信就是一例。

楚汉相争的时候,作为第三者的韩信实力最大,他完全能左右楚汉的胜败之局。辩士蒯通便对韩信说:“当今楚汉二王的命运在你的手中,你投靠汉,汉就会胜利;投靠楚,楚就会胜利。我愿对你推心置腹,贡献计谋,对你有极大的好处。眼下,你占据齐国的地盘,如果你从燕赵两地空虚的地方出击,就可以控制楚汉的后方。此时,你满足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天下自能闻风而起,都来响应你。顺者则昌,逆者则亡,机遇来了不去把握,自己反而会遭祸殃。希望你慎重考虑!”

依照时局,韩信的势力,足以有称霸的资本,但他对此犹豫不决。几天后蒯通又劝谏说:“计谋大事在于时机,错过了时机而能永久处于安稳的地位,少见。在机遇面前要迅速做出决断。犹豫不决,是事业的大害。只看到小小的计谋,却失去了天下的大局面,已看清楚了,却不敢去做,是百事的祸害。猛虎的犹豫,还不如蜂虫的致螯;骏马局促不前,还不如驽马的安步。虽然有舜禹的智慧,默默不言,还不如聋哑人的手势指点。

唉!功劳难成,却容易毁败;时机难得,却容易失去。时机呀,时机!不会再来了,但愿你细致考虑吧!”

然而韩信仍然在犹豫,他不能下决心背叛刘邦,最后终被刘邦杀害。

如果韩信当时听从了蒯通的劝告,鼎足而立,再招揽天下的贤人哲士,收服天下民心,汉室江山就会易主了。韩信的悲剧在于他对机遇没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更没有决断和驾驭机遇的能力。兵家常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祸害,不仅仅表现于打仗方面,在现代的商业战略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战之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犹豫不决,当断不断,那你在商场上只会一败涂地,无立身之处。因此,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已成当代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之一。

有这么一则现代管理寓言,说有一企业家,随着事业发展,手下人手日增,人多嘴杂主意多,逢事必争个不分高下。企业家不知听谁的好,根本无法形成决策,企业运行陷入瘫痪。企业家怀疑自己无能,不敢见人,整日闭门看报学经。这日,见报上介绍一个新产品,名曰“决策机”,立即买来一台,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这一来,凡有需决策之事,他进小黑屋叮叮当当按几下机器,便回身答复“行”或“不行”。手下人不明就里,直夸老板变得果断英明。一日,企业庆功,企业家酒后吐真言,英明者乃“决策机”也。手下大喜,既如此,我们何不把这个英明的钢铁家伙拆开来研究透了,仿制了来卖?说干就干,切割机开始工作,切开一层又一层,厚厚的彩色钢板终于被切开,核心部件露出真面目——硬币一枚,一面写着YES(行),另一面写着NO(不行)。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过这句富有哲理的话:“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这位企业家优柔寡断,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个对自己能力怀疑的人,是不自信的表现,优柔寡断难成大器。因此,克服犹豫不决的最好办法是肯定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犹豫不决的人怎么能成功?而那些自信的领导者总是在关键时刻,果断出击,在商场上总是立于不败之地。

反刍效应

——深思熟虑,只求完美

在认知对象时,人们由于定势的影响,常会发生定势效应,但是只要人们介入反刍因素,这种定势效应即会减少甚至没有,这种现象犹如偶蹄类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的反刍现象,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反刍效应。

一般说来,“反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表现。但是,如果存在过度“反刍”心理的话,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只会增加人的情感负担,让人远离现实,陷入忧郁的困境,严重的则会变成情感抑郁症。

反刍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反刍重组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认知结构里已牢牢扎根,而且在行动反应与认知活动中,常常起到定势的影响。通过反刍,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受到了行动与认知目标的审视、过滤和筛选,有必然联系的进行顺应,否则,一概拒之门外。这样往常易于出现的定势效应被反刍加以排除。

二、反刍现象是认知过程中对对象特征的不断匹配过程

它总希望对象的特征匹配更协调平衡一些,因此,原有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就会得到改变,原来无意识的匹配现象得到控制。人们在清醒的意识活动中,原有的那种无意识的、不协调的定势影响就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产生反刍效应。

三、反刍现象是一个不断要求完美的批判性反思过程

它不满足于原有的认知反应,对原有的认知总是不断地挑起事端,它用批判性的视角对原有的认知进行审察,直致尽善尽美。

一般来说,只要有反刍就会产生效应,但是反刍的程度根据深浅、目的以及性质的不同都可能带来不同的效应强度。有目的的、批判性的且反刍强度高的,其反刍效应越大;反之,无意识的、顺从性的且反刍强度不高的,其反刍效应就小。

生活中人们难免不会遇到悲伤痛苦的事情,引起内心的震动,因而产生悲哀的情绪。如果这种心理表现过度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抑郁症,它的显著表现就成为了一种“反刍”心理现象。

“反刍”心理是一种过去经验过的人和事经常在脑海中重现并加以情感回味的心理现象,它常表现在那些在生活中遭受过重大打击、且情感脆弱的人身上。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克制反刍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克制这种消极影响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会给生活和身体带来一定的伤害。有的时候贻误时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