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营销36策略
2936400000017

第17章 借脑生财的策略(1)

松下电器公司与菲利浦公司的这场交易,松下幸之助先生运用了“借脑生财”的技巧,在做出了妥协和让步后,接受了菲利浦公司的巨额的专利转让费和不公正的违约和处罚条款。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让步,最终换回的是公司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力——菲利浦公司世界称雄的技术实力,使松下公司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公司。

一个人的智力是有限的,因而要借助于参考他人的意见;一个企业的技术也是有限的,因而要借助于吸收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松下幸之助将此形象比喻为“借脑生财”。

1952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与荷兰菲利浦公司就有关技术合作问题进行商务谈判。菲利浦公司提出技术使用费的提成率为销售额的7%,松下幸之助先生经过艰苦的斗争,把提成率压低到4.5%,但菲利浦公司又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提成率优惠的条件:专利转让费定为55万美元,并且必须以总付形式一次付清。

当时松下电器公司的资本总额不过5亿日元,而55万美元相当于2亿日元!这笔技术转让费对松下公司来说的确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对方的要求、条件能否接受呢?妥协和退让值不值得呢?松下幸之助感到极度的犹豫。合同文本是由菲利浦公司拟就的,其中的违约和处罚条款的订立也都有利于菲利浦公司。松下幸之助在形势对己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了“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策略:如果做些妥协、退让,接受对方的条件和要求,付出这笔钱,对松下公司的发展,对日本电子工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因为接受了条件和要求,就可以利用对方的技术专利,为自己生财,这叫“借脑生财”。

松下幸之助为了保证技术合作项目的效益稳定,又对菲利浦公司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发现菲利浦公司拥有一个30名研究人员的研究所。他们设备先进,人员精良,每天都在进行着世界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松下幸之助暗自思忖:如果创造一个同样规模、同等水平的研究所,要花上几十亿日元和几年的时间,而现在,以2亿日元为代价,便可以充分利用菲利浦公司研究所的人员和设备,可以达到“假人之手,从中渔利”的效果,这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松下幸之助先生毅然和菲利浦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从此,菲利浦公司派出了技术骨干前去赴任,他们把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传授给了松下公司。在双方的合作期间,松下公司便利、迅速地获得了菲利浦公司最新的技术发展。双方的合作,为松下电器公司发展为驰名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交易者在商务会谈中能够灵活巧妙地运用“借脑生财”的技巧,将会较顺利地实现交易目标。运用这种技巧,可以通过放弃一些眼前的、微小的利益,以换取长远的、宏大的利益。要明白,这个技巧的关键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而甘愿放弃一些利益,从而获得可以利用“别人之脑”的条件,而且因为它的表面现象是放弃了一些利益,因而终于打破僵局,使企业重现生机。

[案例一]

借外势做内销

1962年,京都窑业公司的稻盛和夫只身前往美国。此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开拓美国市场,而是想用声东击西谋略将本公司的产品打进日本本土。

美国厂商不同于日本,他们不拘泥于传统,不管卖方是谁,只要产品精良,经得起他们的测试,就可以采用。这给稻盛带来了一线希望。

尽管如此,想在美国营销产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喜。韶盛庄美国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推销行动全部都吃了闭门羹。稻盛遭受到这样的失败后,很生气地下决心再也不去美国。但是回国后,发现除了这个招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只好又返回美国。

上天不负苦心人。稻盛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一家一家地拜访,终于在拜访数十家电机、电子制造厂商以后,碰到得克萨斯州韵路缅公司。该公司为了生产阿波罗火箭的电阻器,正在找寻耐度高的材料,经过非常严格的测试后,京都公司的产品终于击败了西德与美国许多有名的大工厂的制品而获得采用。

稻田和夫的成功证明了他“声东击西”的营销战略的正确性,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京都公司的制品获得路缅公司的好评而采用后,许多美国的大厂商也陆续与他们接触,终于使稻盛如愿以偿,将产品输出到美国,使它成为美国产品后再运回日本。京都公司就这样在美国打响了,从而获得日本厂商的依赖

[解说]

稻盛和松风工业公司的一名职员共同创建京都窑业公司。他们拚命工作,努力奔走营销公司的产品;积极说服各厂商试用。但是,当时美制品占有大半的日本市场,大的电器公司只信任美国的制品,根本不采用日本厂商自己生产的东西。稻盛心想,既然日本市场犹如铜墙铁壁般难以打人,不如以奇招制胜。这一招就是使美国的电机工厂使用京都公司的产品,然后再输入到日本,以引起日本厂商的注意,届时再来日本市场就

容易多了。

[案例二]

借“窝”生蛋的日本汽车

美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日本人一直想借用美国市场倾销自己的汽车,无奈美国不断增加汽车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任你质量再好的车也难以进来。但日本的汽车公司经过调查到了解美国许多州为解决劳工的就业问题,以减税和补贴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商投资搞制造业,日本人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日本的汽车打入美国市场,为了排除美国汽车贸易保护政策的干扰,日本人索性把日本汽车制造业分成配件形式移植到美国的印第安纳、伊利诺斯、密执安、俄女俄等几个州,这些移植过来的汽车配件制造厂吸引了美国的3万多工人,经过各分厂装配的日产汽车就地出售。等美国汽车厂商协会统计,发现日本移植厂生产的汽车产量已超过美国总数的20%。此后,日本汽车制造公司未就此止步。他们在美国的汽车业投资有一定规模以后,又向美国以外的市场逼进。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向韩国销售汽车,丰田公司则向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运去可观数量的汽车,日本汽车利用世界市场的策略逐步得手。

[解说]

发达的日本汽车工业为了寻找市场,极善于钻营。他们为了在美国汽车市场占一席之地,利用美国解决劳工就业的机会将汽车化整为零,打进美国市场。使之成功地借到美国市场这一母体使日本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并向世界蜞 他地区扩张。

可见借用技术、借用人才、借用土地、借用市场,甚至借用公司招牌,名牌产品的品牌等等,或者合作开发,或者充当外国销售组织,采取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形式,是完全可以弥补自身技术条件不足,能源和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短缺等的不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东亚经济巨人日本,地少、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但通过进口他国原料,制成附加值高的产品倾销他国,他们既借他国资源,又借他国市场创造了“日本奇迹”。

[案例三]

借“体”生蛋的微软

盖茨作出的对苹果注资的策划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并不是一项慈善行动,而是一项商业味极浓的竞争招数。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因此,盖茨的用心其实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在今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领域,谁也没有实力大包大揽,要想保持领先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况且,微软此次注资并不是收购,苹果公司虽然暂时称臣,未必就没有卧薪尝胆之志。倒不如与之联手,以扩大自己的领域,比尔·盖茨这一招虽不是收购,但与收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