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抱怨的活法(大全集)
2928200000031

第31章 释放压力:自减压力让才能轻松上路 (1)

人活着就会感受到压力。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你喜欢与否,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会每天伴随着我们。压力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譬如:头发剪坏了、争吵、迟到等,都是压力的导火线。

一般而言,98%的压力来自芝麻小事,只有2%的压力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大问题。然而,这2%的压力却产生了98%的“负面性压力”。有人面对压力,会暴饮暴食、酗酒、吸毒、变成工作狂……,但有人却会把压力视为机会,借着压力将自己转化得更成熟稳健。

压力可以是问题也可能是机会。若是你不懂得如何处理压力, 它便对你有害;反之,压力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使你更加成熟。

★不需太多行李,放下一些“执着”

我的一位朋友是—名虔诚的佛弟子,小小年纪竟然懂得不少道理,他的人生观——入世且积极,他常对我说起:“人生就像一趟旅程,不要带太多随身的行李,否则一路上都在照顾行李,况且路程上还会继续累积,行李负担愈来愈重,根本不知旅程的滋味。”

事实上,行李来自人生中许多放不下的“执着”。人的一生正因为有了过多的执着,才惹来诸多烦恼。

这是许多年前,我读到的一个真实故事。

■大卫是纽约一家大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的缘故,经常去外地跑新闻。一天,他又要赴外地采访,像往常一样,收拾好行李,一共3件,一个大皮箱装了几件衬衣、几条领带和一套讲究的晚礼服。一个小皮箱装采访用的照相机、笔记本和几本工具书。还有一个小皮包,装一些剃须刀之类的随身用品。然后,他像往常一样和妻子匆匆告别,奔向机场。

工作人员通知他,他要搭乘的飞机因故不能起飞,他只好换乘下一班飞机。在机场等了两个多小时,他才搭上飞机。

飞机起飞时,他像往常一样,开始计划到达目的地的行程安排,利用短暂的时间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正当他绞尽脑汁地投入工作时,飞机忽然剧烈地震荡了一下,接着,又是几下震荡,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遇到了故障。

空中小姐告诉大家系好安全带,飞机只是遇到气流,一会儿就好了。大卫靠在座椅上,也许是出于职业敏感,从刚才的震荡中,他意识到飞机遇到的麻烦不像空中小姐说的那么简单。

果然,飞机又接连几次震荡,而且越来越剧烈。广播里传来空中小姐的声音,这次,其他乘务员也站在机舱里,告诉大家飞机出了故障,已经和机场取得联系,设法安全返回。现在,飞机正在下落,为了安全起见,乘务员要求乘客把行李扔下去,以减轻飞机的重量。

大卫把自己的大皮箱从行李架上取下来,交给乘务员扔下去,又把随身带的皮包交出去。飞机还在下落,大卫犹豫片刻,才把小皮箱取下扔出去。这时,飞机下落速度开始减慢,但依然在下落,机上的乘客骚动起来,婴儿开始哭叫,几个女人也在哭泣。

大卫深深地吸口气,尽量使自己保持平静,但想起妻子,早晨告别时太匆忙,只是匆匆地吻了一下,假如他们就此永别,这将是他终生的遗憾。他把随身的皮夹、钢笔、小笔记本掏出来,匆匆地给妻子写下简短的遗书:“亲爱的,如果我走了,请别太悲伤。我在一个月前刚买了一份意外保险,放在书架上第一层那几本新书的夹页里,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没想到这么快就会用上。如果你从我身上发现这张纸条,就能找到那张保险单的。原谅我,不能继续爱你。好好保重,爱你的大卫。”

大卫以最大的毅力驱除内心的恐惧,帮助工作人员安慰那些因恐惧而恸哭的妇女和儿童,帮着大家穿救生衣。在关键时刻,越是冷静危险就越小,生还的可能就越大。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大卫闭上眼睛在一阵刺耳的尖叫混合着巨大的轰隆声中,大卫感到一阵撞击,他在心中和妻子、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卫睁开眼睛,周围一片哭喊,发现自己还活着。他一下跳起来,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有的倒在地上,有的在流血,有的在痛苦地呻吟,他连忙加入救助伤员的队伍中。

当妻子哭着向他奔来时,他还抱着不知是谁的孩子。这一回,他长长地吻着早晨刚刚别离却仿佛别离一世的妻子。

那一次,只有1/3的乘客得以生还,而大卫竟毫发无损。当然,他损失了3件行李,损失了一次采访好新闻的机会,不过,他上了纽约各大报纸的头版。■

人生何需太多行李,不是指人生无所事事,没有责任,只是行李愈少,愈能仔细体会旅程中的快乐与辛酸。人生是一段旅程,行李愈少,负担愈轻,学会放掉愈多东西的人,才能在生命的转折处发现惊喜!

★莫要自寻烦恼,庸人自扰何必

现代人总爱自寻烦恼,这是何故?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四点假设:

1.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来自于自己,很少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

2.人有思考能力,但在考虑自身问题时,则多表现出心态上不平衡的倾向。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往往做过多的无谓思考,这是困扰自己的根源。

3.没有事实根据,单凭想象就可形成自以为是的信念,这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这种无中生有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就会使人陷入无尽的烦恼中。

4.人有自毁倾向,同时也有自救能力,合理的情绪疗法可以通过转化前者来帮助发展后者。

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备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能力,但又常常被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合理信念,只不过有心理障碍的人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更多、更复杂而已,然而,就是这种不合理的思维造成了心态上的不平衡。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由这一小部分所得出的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但人们又总是把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当作生活真理,结果使自己陷入了不必要的苦恼之中。

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感觉有一只大蜘蛛在干扰他,他想赶走它,但总是束手无策,这使他很烦恼。师父知道后,让他在坐禅前先预备一支笔,等蜘蛛来时就在它身上画个记号,以便知道它来自哪里。和尚照办了,等他坐禅完毕,一看原来记号画在了自己的肚皮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烦恼就源于我们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往往会引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认知。由认知对刺激做出解释和评价,使刺激具有了意义,人再由这种认知意义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道理,下面我们以离婚为例进行分析。

离婚是个事件(刺激源)。对这一刺激源的认知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如果认为离婚说明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走不通的,离婚使自己的幸福梦想破灭,“一失足成千古恨”,想从头再来已经不可能了。结果只会悲观失望,陷入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假如认为对方坚持要与自己分手,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和长处可以吸引人,于是从此就很自卑,在今后与异性的交往中也变得被动、悲观,甚至怨天尤人,就会给整个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假如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结果就很容易使自己进入一种惶惶不安的状态,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瞧不起自己,总觉得背后有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总想躲避众人的视线。假如认为离婚说明了人是不可信的,男人都是忘恩负义的东西,或者女人都具有喜新厌旧的本性,结果就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游戏人生。

假如认为离婚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事,很多名人都有离婚的经历,有的已经离过几次婚,人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应该尝试一下,没离过婚同样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结果就会对离婚的反应很平淡,并有可能在平淡之中还带有一丝兴奋。

假如认为对方没有良心,自己把什么都给了他(她),没想到对方竟然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玩弄和欺骗了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会怀恨对方,甚至流露出报复的思想。假如认为离婚终于使自己从痛苦的婚姻中解脱出来,从此又自由了,又有选择的机会了,凭着这次失败的婚姻给自己留下的经验,相信再处理婚姻问题时一定会更加成熟,结果离婚带来的就会是解脱与成长。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事件本身并不是行为反应的根源,对事件的认知才是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人的苦恼通常来自于人的不合理认知,正应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积极融入团队,促进自身发展

经常听人说工作压力大,做事不顺心,细问之后可以听到这样的心里话:“在单位我不善于人际交往……”其实,这种感觉的工作压力大与“不合群”有一定的关系。

工作中的合群性是与一个人从小是否过过集体生活、是否学到过怎样与人沟通有关。不善于与人沟通的职员往往从小就比较孤僻,家庭环境中沟通比较少,从未真正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这样的职员到了工作岗位,就会把在家庭中缺乏沟通的状态带到工作中,总是希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自己却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时间长了,同事觉得他“不爱说话”,也就逐渐放弃了与他的交往,这时他又会感到被排挤,感到孤独,心理压力就会增大。

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都需要同事之间配合,打团体战,不善于与人交往的职员往往不善于与人合作,只能单打独斗,不能利用别人的资源,因此完成相同的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压力就要比其他同事大得多。

■小筱是那种有上进心,却又很自负的人。她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往往瞧不起别人。当然,她的这种想法隐藏得很深。在学校的时候,她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怎么样,所以她一直企盼着早点毕业换个环境,摆脱学校这个“糟糕”的环境。

毕业分配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家很远的地方。发誓一定好好干,争取早日出人头地。可是一年来,她总是埋怨这里不好,没有前途;那里不好,领导不会用人。眼看其他同学一个个如鱼得水平步青云,毕业分配时踌躇满志的她,心境变得越来越郁闷。

一天她问朋友:“你说,为什么我到哪里都得不到重视?”朋友对她说:“有些事情并不是换个环境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否则问题会永远跟随着你,你的心境永远无法改变。”

当她表示想跳槽时,朋友又劝她说:“当你要离开一个公司的时候,你必须先想清楚,你想得到什么?为什么没有得到?自己有多大责任?如果自省的结论是自己的性格有欠缺,那么,更换环境并不能解决问题。‘一滴水不被蒸发,唯有融入大海。’只有当自己能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时,才会快乐、才会有所作为。”■

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员工往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并不是说他们愿意这样,有很多人也很渴望能像那些交际明星一样“会说话”,但是长期的封闭,使他们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情感,说起话来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就使他们很难与别人建立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只能感到“我巴结别人还巴结不上”,并陷于尴尬的境地。

不善与人交往的员工在职场中经常会感到被伤害。他们往往非常敏感,带着个人未处理好的情结来到职场,希望别人像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呵护他。但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他们一旦在人际关系上碰壁,就会更加退缩,还会感到别人伤害了他。其实别人可能没有故意伤害他,只是他自己不接纳自己,从而感到别人也不接纳他,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这也是让他感到有“压力”的原因之一。

融入是一种双方的相互认可、相互接纳,并形成行为方式上的互补互动性和协调一致性。自制力强、感悟力好的人,融入得自然和谐、顺乎情理,被群体接受的程度就高,因此就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你,在团队这个大家庭里必须融入群体中去,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提高自我能力,加强抗压力量

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压力可以说无所不在。刚换一个新的工作,对新的环境与工作内容不熟悉而感受到压力;学生考试前,因为无法预知会遇到何种形式的考题,即使准备再充分还是多少会感受到压力;有些人第一次出国,会担心赶不上飞机而提早许多时间到机场等候,这也是压力。

另外,业绩目标无法达成、担心实力不如对手、家人有问题无法解决、经济状况不佳等,免不了也会产生压力。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下产生的压力,其实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就是当一个人碰到一件事而感觉到“我不会”、“我不熟悉”或是“我不确定”时,就会感受到压力。

既然压力的来源是本身对事物的不熟悉、不确定感,那么,缓解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去了解、掌握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本身的能力。一旦“会了”、“熟了”、“清楚了”,压力自然就会减低、消除,可见压力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逃避之所以不能纾解压力,则是因为本身的能力并未提升,使得既有的压力依旧存在,强度也未减弱。

由此观之,压力也可视为一种侦测器,用以测试一个人的能力。同样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压力大小也不同,能力较强者,感受到的压力便较弱。一个人能够负荷的压力强度也因此反映出他的能力高低或对事物的熟悉度。压力的存在,代表欲达到的标准高于实际情况,而压力的消除,代表能力较先前提升。

反过来说,一个人一旦感受不到压力的存在,不但并不可喜,反而要特别小心。因为这表示在能力提升与个人成长上,少了一股相当重要的动力来源,这样的环境虽然安逸,但是却无助于成长。就此而言,压力的存在有其正面意义,人不应该害怕、排斥压力。尤其是人在一帆风顺时,要特别当心!

对于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言,面对压力时可以自问,“如果没做成又如何?”这样的想法并非找借口,而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但如果本身个性较容易趋向于逃避,则应该要求自己以较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告诉自己适度的压力能够帮助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也要随时切记,压力过大时要寻求主管的协助,不要意图一个人就把所有压力承担下来。

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帮助下属减轻压力的最好方法是帮助下属学习,做一个教练型管理者、或教练型领导者。善于学习和读书,才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减轻压力。

领导者在学习上帮助员工来缓解眼里,同时也应该了解个别员工的性格,压力同时也兼具帮助个人成长的作用。遇到员工前来寻求支持时,能够适度地拿捏协助员工的方式与程度,以避免部分较消极的员工养成只要一遇到压力,便将之转移给领导者解决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