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是中国最为传奇的企业家之一。因为创办巨人公司,他曾成为中国大陆富豪榜第八名;又因为贸然修建巨人大厦,个人负债2.5亿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2004年,崛起之后的史玉柱开始成立征途公司,运作《征途游戏》。到了2006年,月利润直逼亿元大关。
史玉柱的成功来自于他对顾客的精准把握。专注地研究顾客,是他与其他企业家之间最大的差异。“规模稍大的企业家,往往今天邀这个政府官员吃饭,明天请那个银行行长打球,他们70%的时间属于‘不务正业’。我从不琢磨领导们各有什么爱好,只一心一意研究消费者,这为我节约了很多时间。”
史玉柱关注的更多的是顾客的每一个细微感受。他认为,网络游戏这个行业太年轻,太浮躁,对玩家迷恋什么,讨厌什么,一无所知。他说:“每个人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花钱请调查公司去调查,不能拿着一张表在路上拦着人家去打钩,只能去跟他聊天,拉家常。”
为了摸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他先后和600名玩家进行过深入交流,根据玩家的需求设计和增加相应的功能,甚至不惜把行业内陈旧的条条框框一脚踢翻。
例如,原来所有的游戏中,玩家要升级就必须打怪,既枯燥又累人,让玩家叫苦不迭,甚者在宁波有一个人就是在打怪时死在了网吧。为此,他设计了只要按个键电脑就能自动打怪的装置,即使把电脑关了,它还能自己打。这个变化受到了广大玩家的欢迎。
由于揣摩透了玩家的心理,史玉柱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敢说,《征途》是所有游戏中最好玩的,没有哪个玩家说不好玩。”
史玉柱对顾客的分析极其到位。他从一开始就把玩家定位为两类人,一类是有钱人,他们为了得到一件在江湖上有面子的装备根本不在意价格是否成千还是上万;另一类是没有钱但是有时间的人,如果不用买卡就能打游戏的话他们没有理由不往《征途》里钻。
根据对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史玉柱使出为玩家发工资的绝招,“让没钱的人免费玩,让有钱人开心玩,赚有钱人的钱”,甚至可以“养100个人陪1个人玩”。这种免费模式的发展直接刺激了我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市场规模增长率以超过70%的速度飞速发展,史玉柱也因此获得了至少400亿元的收入。
另外,在进入网络游戏行业之后,嗅觉灵敏的史玉柱很快就发现,其实不被这个行业重视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更有发展潜力,那里的消费者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穷,于是他在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极其迅速地在全国所有的中小城市和1800个县建起了办事处,并很快建立了绝对市场优势。
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各种经济力量所创造,而是由顾客创造的。顾客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并使它能继续存在。正是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和需要,社会才把物质生产资源托付给企业。顾客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企业的战略制定也应该来自顾客的需求。只有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导向,以占领市场为导向,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现顾客为导向,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6、不要用过时的前提条件做决策依据
【德鲁克如是说】
管理者经常问:作为决策依据的前提条件是否已经“过时”?
——德鲁克《新现实》
【实例与活用】
德鲁克说,企业要想赢得当前的市场,管理者就需要具有全新的思维框架。一个企业的建立,首先是思维模式的建立,企业家首先要明确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什么?企业的使命是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只有对这三个前提问题的准确把握和解答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持久和有效地发挥作用。任何一种决策都必须从前提出发去认识,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
戴尔公司是当今世界电脑行业的翘楚,很多人认为,戴尔是依靠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不错,戴尔的直销模式历来为管理界所看重,但为什么IBM和康柏都曾经模仿戴尔的直销模式,却失败了?事实上,戴尔成功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它运用前提性思维构建了一整套的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精确地定位了企业战略和顾客需要,从而使任何竞争者也无法照搬和模仿。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都必须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定位自己使企业明确了自己是什么?将成为什么?这实际思考的是企业存在的理由,而这恰恰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只有首先确定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和努力。戴尔公司正是通过建立自己的经营理论而准确地给自身进行了定位。
首先,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假设。戴尔公司发现,计算机行业都是由制造厂商生产电脑以后,配售给经销商和零售商,由他们卖给企业和个人消费者。而这样显然使生产者无法获得足够利润,而且也无法完整地体现顾客的需要。据此,戴尔采取直销模式,果断地砍掉中间环节,既能提升自己的效益,也为顾客节省了费用。它们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向客户进行直接销售,并根据顾客的要求定制电脑。这就使戴尔公司具有显而易见的竞争优势,通过客户定制,戴尔公司通常能以比零售价还低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他们所需的计算机。
这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定位,是戴尔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那就是不断地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并提供低廉价格的产品。
其次,对企业使命的假设:为顾客创造价值。戴尔认为,随着顾客力量变得愈加强大,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都树立了“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这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策略的确定必须从“由内到外”的思考方法转变为“由外而内”的思考方法。他们据此制定的企业使命,迎合了信息时代顾客的需要,因此,得到了顾客的认同和支持。戴尔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了顾客是企业价值实现的评判者,不重视顾客的力量,必然被顾客力量所淹没。这种从最简单的前提出发的思维方法,恰恰是戴尔模式的重要经验。
再次,根据以上两点的设想,戴尔确定了企业实现使命所需的核心能力的设想。戴尔的核心竞争能力实际上并不是直销,而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供应链,通过建立直销模式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定位,使戴尔真正明确了自身的优势是什么。
毫无疑问,一个企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凭什么要这样生产。一个具备前提性思维的企业家,时刻都会反思企业行动的依据,从而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经营企业要顾及各种问题,要预想到各种困难,只有善于认识前提的领导者,才是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7、成功的战略要有忧患意识
【德鲁克如是说】
如果不着眼于未来,最强有力的公司也会遇到麻烦。
——德鲁克《生态愿景》
【实例与活用】
德鲁克说,明天终归要来,并且一定与今天不同。到那个时候,即使是最强大的公司,如果没有为迎接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一定会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甚至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领导地位——遗留下来的不过是维护大公司运转的高昂开支。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它无法控制也无法理解。
管理者的超前忧患意识,在当今市场条件下尤为可贵。我们从众多的企业盛极而衰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企业最好的时候,可能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产品最畅销的时候,往往也是滞销的开端。
美国百事可乐公司是国际著名的大企业,但就是在公司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总经理韦瑟鲁普却开始担心汽水市场将会走下坡路,同业之间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
如何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百事公司的员工们相信,如果他们不拆散这部金钱机器,并重新把它建立起来,百事公司就有可能走向衰亡呢?于是,韦瑟鲁普制造了一场危机。
韦瑟鲁普和销售部经理重新设计了工作方法,重新规定了工作任务,要求年收入增长率必须达到15%,否则企业就会失败,百事可乐公司也将不复存在。
这一要求可能有些危言耸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及由此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最终,韦瑟鲁普完成其在公司生涯中一次最艰巨的行动,即被他称为“末日管理”的战略。
百事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法,充分运用了各类资产,使公司的现有设备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了资金的占用,使得资产的循环周转顺畅起来,一些日常管理的节奏也快速起来,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断地获得提高,事业也蒸蒸日上了。
末日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是下坡路的开始”。要求管理者要有忧患意识,要居优思劣、居安思危、居盈思亏、居胜思败。其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危机的到来。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
德鲁克说,由于企业未能着眼于未来,在变革发生时就不得不承受被新情况搞得措手不及这一巨大风险。这种风险是任何大企业都承受不起而任何小企业都不需要冒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有责任以未来的眼光关注企业的战略,从忧患意识上强化战略的预见性和未来性,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8、要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
【德鲁克如是说】
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企业明天应该做什么,而是“今天必须为未来做哪些准备工作”。
——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实例与活用】
德鲁克说,未来的事务都是不可预料的。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更重要的工作不是预测未来的变化,而是要把握住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握住“已经发生的未来”,并采用一套系统的策略来观察并分析这些变化。这才能在制定战略决策的时候看得更高更远,避免鼠目寸光的僵局。
苹果电脑公司诞生在一个旧车库里,它的创始人之一是乔布斯。苹果的成功,在于他们把电脑定位于个人电脑,普通人也可以操作。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电脑是普通人无缘摆弄的庞然大物,它不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得花上一大笔钱才能买到手。
乔布斯推出了供个人使用的电脑,这引起了电脑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苹果公司还开发出了麦金塔软件,这也是软件业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突破,开创了在屏幕上以图案和符号呈现操作系统的先河,大大方便了电脑操作,使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利用电脑为自己工作。苹果公司靠着这一系列的创新,诞生不久就一鸣惊人,市场占有率曾经一度超过IT老大IBM。
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经济迅速发展,苹果公司未能抓住网络化这一契机,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财务状况日趋恶化,连续两年亏损,高达数亿美元。苹果公司想出了各种办法,但种种努力都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
就在苹果公司上上下下愁眉苦脸之际,IT界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向自己的竞争对手——陷入困境的苹果电脑公司投入1.5亿美元的资金!此语一出,IT界为之哗然。比尔?盖茨大发慈悲了吗?作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世界各地捐资。但这一回,他却不是捐资,更不是行善,他向苹果注入资金是出于商业目的。
因为比尔·盖茨知道,苹果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电脑霸主,尽管元气大伤,但它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在这个时候,很多电脑公司包括微软的一些竞争对手如IBM、网景等,都利用苹果此时的窘境,提出与苹果合作,来达到和微软竞争的目的。显然,如果微软不与苹果合作,对手的力量就会更增强。
另外,美国《反垄断法》中有规定,如果某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规定标准,市场又无对应的制衡商品,那么这个企业就必须接受垄断调查。如果苹果公司垮了,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占有率就会达到92%,必然会面临垄断调查,仅仅是诉讼费就将超过从苹果公司让出的市场中赚取的利润。
而这时和苹果合作,则可以把苹果拉到自己这一边。苹果和微软的操作软件相加,就基本上占领了整个计算机市场,微软和苹果的软件标准就成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其他竞争对手也就只好跟着走了。当然,微软实力比苹果强大,微软不会在合作中受制于苹果。
如果比尔?盖茨只看到了苹果公司衰落对于微软的近期利益,而没有看到苹果的倒闭在未来对于微软的一系列可怕的不利影响,那软软公司必然遭受“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麻烦。对于未来危机熟视无睹是一个企业衰败的前兆,很多颇富远见的管理者在这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
德鲁克说,如果企业不为未来做准备,就要为出局做准备。管理者作决策时如果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或一时之局,而对未来发展缺少必要的考虑,企业将付出昂贵的代价,轻则发展迟缓,重则面临倒闭风险。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决策的前瞻性,在今天与未来之间搭好过桥,避免到时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