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2914400000048

第48章 冯国瑞先生著述考略(1)

漆子扬

冯国瑞(1901—1963),字仲翔,甘肃天水人。自幼博学强记,才思敏捷,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毕业时,梁启超誉为“美才”、“奇才”,认为“百年以来,甘凉学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曾任西北师院、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西北图书馆特藏部主任、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一生大半时间致力于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学术研究,桃李遍及陇上,在考古、训话、历史、金石龟甲、词曲、诗词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尤其对陇上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如发掘甘肃石窟艺术,考证金石人物,钩沉古籍,芜辑佚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弘扬陇右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毕生治学不倦,笔耕不辍,成果丰赡。

我们对冯先生的主要著述按照初刊时间先后予以介绍,以见其文学创作和治学风貌。

(一)《张介侯先生年谱》

张澍(1776~1847),字百瀹,号介侯,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清史稿》卷486称其“务博览经史,皆有纂著。游迹半天下,诗文益富。留心关、陇文献,搜辑刊刻之。纂《五凉旧闻》、《三古人苑》、《续黔书》、《秦音》、《蜀典》,而《姓氏五书》尤为绝学”。清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称张澍“才气无双,一时惊以为异人”,列为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张舜徽先生誉其和邢澍为“陇右人伦领袖”。

乾隆五十九年(1794),张澍到西安参加乡试,中举人。嘉庆四年(1799),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七年七月出任贵州玉屏县知县,开始仕宦游历生涯。道光十二(1832)年定居西安,三十年间,主要在贵州、四川、江西三地任知县和代理知州等。道光十二年(1832)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除十四年(1834)夏秋到武威省墓外,一直居住在西安和乐巷,专事著述。

晚年整理刊印了《养素堂文集》35卷、《养素堂诗集》26卷,并完成《姓氏五书》三百余卷;又辑《诗小序翼》、《万物权舆》、《秦音》、《凉州府志备考》等著述。他的许多著作没有刊刻,其中大部分被法国人伯希和以低价收买,带回法国,收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少部分1963年由后代捐赠陕西博物馆。所辑《二酉堂丛书》又名《张氏丛书》,刊于道光元年(1821),辑录著述21种,是有关甘肃、陕西史地的一套丛书,是考证西北史地的必备文献。《姓氏五书》,代表了清代姓氏学最高成就。

张澍可谓是清代研究西北史地的先驱者。冯先生一直注意收集甘肃学者,尤其邢澍和张澍两位大师的材料。1935年,受刘盼遂启发,辑成《张介侯先生年谱》。《年谱》共1册,约2万字,不分卷次,民国二十四年(1936)铅印,扉页有清华同学谢国桢题字,卷首有同学刘盼遂序和自序各1篇。《年谱》根据《养素堂诗集》、《养素堂文集》以及张澍其他著作的成书年代、后代文献记述学行经历,编辑而成,逐事均有出处。材料翔实可信,比较清晰的勾画了张澍一生的经历活动,为研究张澍及清代文学、学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年谱》之后附有《附录》,辑录了张澍与友人论学之作10篇。2007年,我和武威市志办刘开柱先生在冯先生《年谱》基础上,吸收后代研究成果,作了补充修订,刊发在《甘肃文史》2008年1期。

(二)《绛华楼诗集》

1936年冯先生寓居北平红叶山庄,访友著书。三弟冯国瑛就学于清华,辑国瑞自民国十七年以来100余首诗作成《绛华楼诗集》4卷,1936年北平铅印线装。吴宓题词,谢国桢、谢鸣凤、冯国瑛各作序一篇,柳诒徵题签。吴宓题词为两首五律。诗曰:“谈兵同甫气,出塞剑南吟。”赞誉国瑞神思卓异,才气纵横,具有南宋词人陈亮词笔力纵横驰骋、慷慨激昂的气势,又兼有陆放翁剑南诗的悲愤激昂气概。谢国桢《序》落款为“民国二十五年二月五日即上元节前二日,安阳谢国桢记于读宋以后书斋”;谢鸣凤《序》落款为“民国二十五年春初,甘谷门人谢鸣凤序于北平温泉之红叶山庄”;冯国瑛《序》落款为“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冯国瑛序于清华大学明斋”。1992年台湾冯同庆堂刊印精装本《绛华楼诗集》,正集、续集合刊。《续集》收诗45首、《词》18首,有陕西师大中文系教授霍松林先生1990年冬所作《序》及1992年初冬编后识、冯国璘《重印绛华楼诗集感赋》。2000年天水铅印线装本《绛华楼诗集》,亦为正续合刊本,《续集》收诗127首、词38首、曲8牌9章,有刘子健教授《序》一、张举鹏先生编后记一,附周贞吉女士感谢辞。

诗词曲都有感而发,如“九一八”事变后一月的《辛未九日作》:“白日堂堂奈去何,苍茫人海走蛟鼍。大陆浮沉喧日夜,新亭涕泪看山河。登临又是重阳节,俯仰难为五噫歌。强宽厌作悲秋语,早晚雄师返鲁戈。”全诗充满了慷慨杀敌的爱国热情。冯先生的诗将个人和亲友、社会密切结合,通过个人、家庭的生活展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诗中的注释,有对古籍的考订,有对历史地理的考证,体现了冯先生的学术功底。同时,为我们研究冯先生的生活经历、创作过程,了解当时甘肃青海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不足的是,冯先生的《壮游草》和1936年以后的作品未能收录,将来我们在整理编辑《冯国瑞集》时,将全力收录其所有行吟。

(三)《守雅堂稿辑佚》

邢澍,字雨民,阶州(今陇南武都)人,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藏书家、书画家。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任浙江永康、绍兴、长兴知县,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知府。嘉庆二十四年(1819),邢澍带着万卷藏书举家回乡。一生生活节俭,劬力收藏,藏书多而精,聚书三万余卷。返里时,苦于路途艰辛,将大量书籍或赠或售。途经西安时,又将近半书籍赠给了当年曾资助他应乡试的一位商人。运回阶州者,计在万卷之上,其中包括他已刊印的著作和手稿,收藏在阶州城内其婶母娘家蹇家楼。1930年军阀邓锡侯与回匪马廷贤交战,五月马部攻占武都,烧杀掠抢,兵士将邢澍的书箱用作马槽,书籍铺在地下隔潮,撒在院中垫路,大雨滂沱,马踏人践,一片狼藉。战乱结束,蹇家亲戚怕人笑话,竟将残卷和杂物堆在一起,付之一炬。邢澍耗尽毕生心血收藏、撰著的这批稀世珍品就这样化为缕缕青烟飘到了九霄云外。

邢澍回到阶州后,以著书自娱。在武都两水镇购置了田产。据邢澍后裔邢彦芳女士说,邢澍当年回阶州时,从南方带来一位风水先生,墓地是这位先生所选。墓地约一亩,四周有围墙,内植苍松翠柏,墓冢呈四方形,坐北向南,是邢澍与夫人的合葬墓。墓前有青石雕凿的墓碑,原来由专人管护。民国时期,武都师范创建人甘谷李行之(李恭)先生,每年清明都带学生祭奠。陵墓周边树木,在大炼钢铁运动中被砍伐殆尽,坟墓也毁于“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农田基建中,墓碑被毁。当年冯国瑞先生听说武都有邢澍《家庙碑》残石,曾去寻访而未得。

邢澍著述丰富,据冯国瑞先生考订多达16种,大多散佚毁坏,不传于世。现存有《全秦艺文志》80卷、《关右经籍考》11卷、《寰宇访碑录》12卷、《长兴县志》28卷、《金石文字辨异》12卷、《两汉希姓录》6卷、《司马法辑本》5卷、《十三经释天》、《金石札记》、《尸子辑本》、《孙子辑本》、《宋会要》、《晋书辨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