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2914400000029

第29章 仇池国与白马人渊源关系考述(1)

黄英

魏晋之际,白马氐人杨氏以仇池山为基地险称王所建立的仇池国及其后衍生出的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与今日生活在甘肃文县、舟曲县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的白马人之间有何关系?这是仇池国史和氐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对白马人进行民族识别以确定其族属从而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问题上,也可提供重要参证。

本文就仇池国及其后续政权与白马人之间的渊源关系,予以考述。

一、仇池国始末

氐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民族,作为“五胡”之一,曾经建立过前秦、后凉及仇池政权。由于历史文献中往往氐羌并提,氐羌之间地缘相邻,不少地方氐羌杂居,人们对氐羌两个民族关系的认识便产生了分歧。史学界一般认为,氐族是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羌在殷商时期已作为一个民族出现于周武王伐纣的部落联盟之中①,而氐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后汉书·西羌传》就明确指出:“金行气刚,播生西羌。氐豪分种,遂用殷疆。”

氐人是怎么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的呢?羌人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说文》:“羌,西方牧羊人也。”他们祖居陇山以西至河湟地带的广袤区域,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一部东迁接受中原文化而融合于华夏民族,一部南下到西汉水、白龙江、岷江河谷地带演变为氐人。“氐”是一个会意字,乃“氏”字的变异。《说文》:“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欲坠落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汉书·杨雄传》:“响若阺隤”。“颜师古注:“阺音氐。巴蜀名山旁堆欲坠落曰阺”。阺亦作坻,陇山别称陇坂,亦称陇坻。可见“氐”字的初义,即指陇蜀之交高山深谷地带危石突露不时崩落滑坡的地貌,而氐族的称谓当由其居住地区的这一特征而得名。因此,《逸周书·王会解》:“氐羌以鸾鸟”,孔晃注曰:“氐地之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矣。”汉代“氐”与“低”通用,所谓“氐地之羌”即“低地之羌”,指明氐族由迁居于陇蜀河谷低地的羌族演变而来。有学者指出:蜀人的祖先就是氐族,“在远古时代,有一支这样的氐族从川西高原进入成都平原的边缘地带,这就是以后蜀族的祖先了。”②

氐族不再以游牧为业,它从事农耕、畜牧和手工业,具有相当高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述,氐人“各有王侯,多受中国封拜……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而且,氐族的人口数量也不少。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自冉、马龙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冉、马龙以东北”,指今四川成都以北松潘至茂汶一带的东北,即今甘肃陇南。西汉初年,氐族与汉王朝即不断发生冲突,战败的氐人被迫迁居到关中至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分而治之。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白马氐居住区域设置武都郡(郡治在今甘肃西和县洛峪),氐族正式纳入汉朝的统治范围。武都郡的区域,包括今日陇南、川北和陕西的西南角,这是氐族的核心居住区域。

关于仇池国及其后续政权的历史,已有甘肃前辈学者韩定山《阴平国考》(1942年)、张维《仇池国志》(1949年)、四川大学教授李祖桓《仇池国志》(1983年)三部专著先后问世。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依据《北史》及张维《仇池国志》,对之有如下简明概述:

“武都本是白马氐的大本营,那边有一座大山,在今甘肃成县的西面(按:现系西和县境内)。这山四面斗绝,形若复壶,上有平地,方二十里,上下羊肠盘道三十六转,惟有东西二门可以出入。为了这座山有田百顷,故名百顷山;又因上有大池,可以煮盐,亦名仇池山。这是氐人的形势险要之地,每有军事,就据了自守。汉献帝建安(196—319)中,氐帅杨驹徙居到这里,汉朝封他为百顷氐王。杨驹的后人千万和兴国(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的氐王阿贵各有部落万余。到建安十六年(211),他们跟了马超在陇西起兵,曹操派夏侯渊前往击灭。千万逃向蜀中;其部光荣称号不能走的,留居在天水和南安境内;为了里边有些不稳分子,又内迁到扶风的美阳县(今陕西武功西南)。到千万的孙子飞龙,又渐强盛,住在略阳(今秦安县陇城);他无子,抚外甥令狐茂搜为子。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关中氐、羌变乱,杨茂搜领了部落回到百顷,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群氐推为领袖,据有武都。到他儿子难敌时,仇池曾给前赵占了,但难敌终于夺回。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又给前秦攻下,把那边的氐人搬到关中,在百顷置南秦州。这是”前仇池国“,凡历七十六年。待至前秦灭亡,难敌的曾孙杨定又收集旧众,徙治历城,自号陇西王。他的后人难当自号大秦王,继又降称武都王。至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又为宋将所克,难当逃魏。这是”后仇池国“,凡历五十八年。过了几年,杨文德据葭芦(今武都县东南),攻克阴平(今文县西北)和平武(今四川平武县),是为”武都国“;传了两代,历三十二年(447—478),为魏所灭。此后国分为二:杨文弘为白水太守,屯武兴(今陕西略阳县),是为”武兴国“;共历五代,八十四年(470—553),为魏所灭,其中杨绍先曾一度称帝。南齐任杨广香为西秦州刺史,居阴平,是为”阴平国“;共历七代,一百零五年(479—586),为隋文帝所灭。这五个先后建立的国家,断断续续地传衍了二百八十六年,若从杨驹算起便近四百年,与动荡的中原政局相始终,真可说是长命的了③。

在氐族建立的三个政权中,前秦存在了四十四年,后凉存在了十八年,都没有仇池长久。而且,仇池国的疆域大小虽不断变化,但始终未离开氐族世代所居的核心地域——今日的陇南、川北和陕西西南角。”国破山河在“,与山河同在的还有遗民。仇池国的遗民到哪里去了呢?

二、白马人是什么民族

今日分布在甘肃、四川两省五县交界地带,面积达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两万多的白马人,究竟是什么民族?

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尚未来得及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白马人被暂定为藏族。据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深入进行民族调查》一文中说:

“四川省平武、松潘一带,有一支白马藏族,过去对外都称藏族。据说,这个称呼是这样来的:解放初,他们选派了一位代表上北京,是个老大娘。毛主席接见代表们,问她是什么族?毛主席一问,老大娘很紧张,话也说不上来,旁人就替她说是藏族。毛主席又问:‘是不是藏族?’她说:‘是,是。’她自己什么族也不清楚,真的搞不清楚。后来,一部电影上有这个民族,称作藏族。他们就说,我们不是藏族,我们同他们不一样,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也不信喇嘛教,怎么说我们是藏族?过了这么三十多年了,他们有了自己的知识分子,现在提出民族识别的要求。这些人究竟是藏族的一部分,还是另外一个民族?如果是另外一个民族,又是什么族?……我们应当从历史上来看这些人的所有经历。民族固然是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但也是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有个形成过程,不断变化的过程。”④

费孝通先生的这番话,是1982年5月27日在武汉华中工学院社会学研究班及中南民族学院部分少数民族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间又过去二十六年了,经过有关方面组织的多次调查研究,现在应该可以肯定地说:白马人不是藏族,而是氐族,是古代氐族中最强大的一支白马氐的后裔。其主要根据是:

一、白马人自称是氐族,而且有强烈要求恢复其氐族族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