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2914400000026

第26章 《阴平国考》(2)

太宁元年(323年),赵刘曜击斩陈安,杨难敌惧逼,降于李雄,此当为雄据有阴平之时期。寻难敌还武都,逐罗演,李稚往讨,与兄含同为难敌所杀。则雄之确有阴平,为时亦甚浅矣。此后在苻坚盛时,曾一度屈服杨氏而有南秦州之置,阴平为其领郡之一。然坚败,杨定归仇池,复其旧居,及定为乞伏乾归所杀,弟盛又起而继之,仇池仍杨氏之国,阴平仍仇池之疆土也。逮至难当首难,衅起萧墙,反复南北,祸延累世。及元徽(473~476年)中杨广香助皮欢喜攻杀文度,魏以广香为阴平公葭芦镇主,而阴平国于是分仇池而独立矣。蝉联五世,国祚始穷。李延寿《南史》、姚思廉《梁书》皆以附于武兴国,惟萧子显《齐书》统于《氐传》,记载较详。然断代为文,未暇叙其所终。

魏延昌(512~515年)中,傅竖眼伐蜀,有阴平王杨大赤。梁大同元年(535年),杨法深进号平北将军,亦称之为阴平王。是阴平国在杨定以后,尚有杨法深续承其业,与定同时,魏尚立有杨大赤与之对峙也。至杨法深从赵昶和解,分其部落,更置州郡,而阴平国于是结束,阴平郡于是为文州领郡之一矣。《县志》所云:“杨定为赵芒路所斩。”此援用《武阶备志》之文,其实误也。《魏书·李焕传》云:“氐王杨定进犹据方山,与苟儿影响,焕密募氐赵芒路斩定进。”据此,则芒路所斩为杨定进,与阴平王杨定无涉。《北史》则云:“破秦州贼吕苟儿,及斩氐王杨定。”虽无进字,然亦不云即阴平王杨定,且考李焕与邢峦破杨集起,事在正始三年(506年)正月。其年二月,吕苟儿反,诏右卫将军元丽等讨之。七月,吕苟儿及其王公三十一人降,秦泾二州平。魏正始二年(505年),当梁天监四年,时阴平王尚为杨孟孙。天监十年(511年)杨定始袭封,十七年(518年)杨定始降魏,是时去吕苟儿之平已十二年,何缘进据方山,与苟儿响应乎?《备志》盖因《北史》称斩氐王杨定,误认此杨定即阴平王,未详考其年月,《县志》则依样葫芦,更不问其所从出矣。其余行文既多刺谬,事实亦复乖违,宜修正如下:

元帝太宁元年(323年),赵刘曜斩陈安,杨难敌惧逼,降于李雄,寻归武都,逐雄阴平太守罗演。雄弟李稚、李含来讨,难敌击斩之,阴平复归杨氏。咸安元年(371年),杨纂与其叔统争国,秦苻坚攻克仇池,以其地为南秦州,领武都阴平二郡。坚败,杨定归仇池,复其故土。宋文帝元嘉中(424~453年),杨难当使其次子虎为镇南将军,守阴平。宋龙骧将军裴方明擒虎,斩于建康。元徽中(473~477年),难当族弟广香,助魏攻杀文度,魏以广香为阴平公葭芦镇主。建元元年(479年),广香降齐,永明元年(483年),广香卒,以其子征虏将军炅为沙州刺史阴平王。明帝建武三年(496年),炅卒,子崇祖袭封,崇祖卒,子孟孙袭封。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仍以孟孙为阴平王。十年(511年)卒,子定袭封。十七年(518年)降魏,复封定阴平王。梁大同元年(535年),阴平王杨法深进号平北将军。大宝元年(550年)据黎州,武陵王纪遣杨乾运击破之,法深举众附魏。西魏废帝元年,以法深为黎州刺史,旋从尉迟迥伐蜀。二年(551年)平蜀归,还镇,与其种人杨崇集等递相攻讨,督成沙利三州诸军事成,州刺史赵昶和解之。法深等从命,乃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以处之。周明帝二年(558年),以葭芦郡置文州,领芦北、武阳、阴平三郡。

以上未置文州以前,阴平沿革之可考见者,大略已具。所谓阴平国者,杨广香乘仇池之衰,割地自娱,南北当局,亦遂假之名号,以示羁縻而已。盖北魏至孝文以后,无复远略,南朝宋齐以降,尤草草篡窃,不遑及远。广香于此,助魏以立疆,即降齐以自固,彼此适机,互为利用,本非有开基之伟略,封建之硕策也。袭封五世,无可见之政,无可记之功,历史所传,惟南北帝纪,时有朝贡之记录耳。推其情势,盖犹是当年氐酋部落之余风,不可以有所树立之国论也。

杨氏之外,汉有阴平侯刘回、刘诗,更始有阴平王陈牧,晋有阴平伯鲁芝,阴平男胡母辅之。北魏有阴平王元烈,阴平子石荣。《武阶备志》皆以列于封赠之内,似阴平之为国,初不限于氐酋。第以予考之,刘回为楚孝王子,推恩之封,不能踰陇阪而入蛮荒。陈牧为平林豪,更始入关,力不及陇,亦无远封西荒之理。鲁芝曾佐郭淮著绩陇右,似有加封于此之可能。然其加封之时,实迁监青州之时,则亦别有所在矣。核其史实,谅其情势,同名异地,区以别矣。《汉书·百官表序》:“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地理志》于广汉之阴平曰道,于东海之阴平曰国。封建侯王,将于有蛮夷之道乎?有诸侯食采之国乎?此固不待辩而明矣。故予以为在杨广香以前,凡汉魏所封之侯王,皆在东海之阴平国,至杨广香以后,朝贡于宋魏齐梁者,乃为曾隶广汉之阴平道也。然则兹之所考,在前汉曰道,广汉领县之一也。后汉仍曰道,广汉属国领县之一也。蜀汉平定始称郡,杨广香割据始称国。西魏以后,改称文州,则阴平为文州领郡之一矣。后此州县废兴,演变不一,以与阴平国无涉,姑付阙如。

二、考疆域

史志州郡,罕明疆索。中原膴膴,仅具轮廓。矧兹阴平,边远寥落。山川纠缪,羌氐交错。郡县封域,国土开拓。古无所述,今胡能凿。杂稽各史,得其依约。述阴平之疆域第二。

阴平地当边荒,为道、为郡、为国、为州建置盖屡变而不居。各史地志,于郡县例不详其疆理,棋布星罗,但得其依稀仿佛而已。吾辈居千载之后,而欲籍千载以上之疆索,其事良以甚难。然本之正史,参之杂史,取证四邻,合之水道,固不难得其大凡也。兹先就正史言之:

《魏书·氐传》:“氐者,西夷之别种……世居歧陇以南,汉川以西……自汧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北史同》)。

《南史》:“武兴国……其国东连秦岭,西接宕昌”。

《南齐书》:“白水居晋寿上流,西接涪界。东带益路,北连阴平葭芦,为形胜之地”。

《梁书》:“武兴国……其国东连秦岭,西接宕昌,去宕昌八百里,南去汉中四百里,北去岐州二百里,东去长安九百里”。

《北史》:“宕昌羌,其地理东接中华,西通西域,南北数千里”。

“邓至羌,其地在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

上之各条,无一言及阴平。然阴平为古氐羌地,《魏书》所谓“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汧渭抵于巴蜀。”此包举仇池、略阳、清水诸氐,阴平固在其西南一角落中。《南史》、《梁书》均言武兴国之疆域,然其叙阴平国亦互见于武兴条中,盖其时两国并立,种族相同,举甲概乙,实为史家之惯例。核其所举,正当阴平之东北。《齐书》举白水之界,则在阴平之东南,《北史》所举宕昌之国界,在阴平之西北,邓至国之界,又在阴平之西南也。然则当时之阴平国,东北界武兴,东南接白水,西北接宕昌,西南接邓至,固约略可推定矣。

以上阴平疆域之见于正史者也,其在《华阳国志》又有下之叙述:

阴平郡本条云:“……本广汉北部都尉,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酒泉”。

梓潼郡云:“刘先主分广汉置梓潼郡,以奖霍峻,其地南接广汉,西接阴平”。

汶山郡云:“东接蜀郡,南接汉嘉,西接凉州、酒泉,北接阴平”。

《汉中志》云:“南接广汉,西接陇西阴平,北接秦川”。

上之各条,皆及阴平之界,惟武都西南实界阴平,而不之及,似因统于汉中之故。余虽所举粗略,然此时之阴平,东接汉中,南接梓潼广汉,西北接陇右,固甚明也。惟本条云:“西接陇西,北接酒泉。”不惟范围过宽,亦断无北酒泉而西陇西之理。汶山条云:“西接凉州酒泉,北接阴平。”汉中条云:“西接陇西阴平。”汶山在阴平西南,而西接凉州酒泉,汉中在阴平东,而西接陇西阴平,然则陇西之西,酒泉之北,盖互误也。当汉晋之际,阴平西北,实为氐羌所错居,道将但志华阳,阴平西北之氐羌部分,不遑详考,所云陇西酒泉,但举其相近者耳。

以上阴平疆界之见于杂史者也,其在《水经注》亦有下之叙述。

卷二十“漾水”条白水注云:

“白水西北出于临洮。西南西倾山……东南流与黑水合……有东经洛和城南水……又东南与大夷祝水合……又东与安昌水会……又东南入阴平,得东维水。又东南迳阴平道故城南……又有白马水东北注白水……又东迳阴平大城北……又东偃溪水……东北流入白水……又东经迳偃城北,又东北迳桥头与羌水合……又东迳郭公城南……又东雍川水东北注白水……又东合空泠水……又东南与南五部水会……又东南迳建阳郡东”。

卷三十二“羌水”条云: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经宕昌城东……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又东南阳部水注之……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余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

上言白水羌水,而阴平境界之藉以考见,乃比他书为尤详。即西起安昌水口,东尽建昌郡,北至汤溪,惟南无所著。意者涪水之源,刚氐道之儌外,今平武西北氐羌聚居之山谷,古今咸为阴平平广之瓯脱乎。

据上所述,武兴阴平之国,实在嘉陵江上游。西尽白水则入邓至,北尽白龙江则入宕昌,东北逾西汉水、沮水则入岐陇,东逾沔则为汉,南过葭萌则为剑,皆与仇池接壤,比邻而居者也。陵谷变迁,所在多有,惟此嘉陵江上游,重岩叠嶂,千古巍然。比之他处变动极微,由今日之现势,仍有推见古代之形态焉。

以上古昔阴平疆域之可考见者,大略止此。至杨氏之阴平国,有无向外发展,虽书缺有间,不易考寻,然就各史《氐传》及《武兴国传》言之,固不难得其大凡。《北史·氐传》云:“杨文德后自汉中入统汧陇,遂有阴平武兴之地”。此为杨难当降魏,杀杨保宗后,杨氏再有仇池之始。至杨文德为刘义宣所杀,杨僧嗣、杨文度相继占有其地。元徽中,杨广香为魏攻杀文度、魏以阴平公葭芦镇主。齐建元元年(479年)七月,广香降齐,齐以广香为沙州刺史,至是世继其职,未尝有异。则广香之国,盖北至葭芦,南及沙州也。建元二年(480年)十月,齐人虽曾以广香为北秦州刺史,以广香子炅为武都太守,但此因杨文宏叛齐,策之使宣力效命耳,空头诏勑,非有实效。其后杨法深据阴平,虽曾一度占有黎州,然武陵王纪靳而不予,未久即为杨乾运所攻克,及其降魏,废帝虽终以为黎州刺史。然逾年而改建文州,为时亦甚浅矣。是则阴平国之封疆,实以汉晋之阴平郡为基础。其西南氐羌之纠合,或当较广,其连接中原者,北尽葭芦,东尽沙州,别无所开拓也。

三、考种族

物竞天择,推陈出新,种族代谢,有如积薪。阴平氐晋,或去或留,古而有死,乐非爽鸠,若者以亡,若者以兴,稽其演变,以示劝惩。述阴平之种族第三。

阴平虽称古氐羌地,然考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至阴平,其在阴平者,白马氐而已。东汉以后,羌氐错杂,而以氐为主。隋唐以后,则氐与羌不复可分矣。按《班书》不为羌立传,《西域传赞》云:“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其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此虽寥寥数语,然于各族所在,昭示无余。盖四郡之北为匈奴,其南为羌,其西为西域也。《西南夷传》云:“在蜀之西,冉駹以东北,君长以十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范书》云:“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陡绝,数为边寇,郡县讨之,则依固自守。”由是言之,则河西四郡之南为羌,蜀西冉駹东北为氐,阴平在武都西南,冉駹东北,其种族之为氐明甚。

鱼豢《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今虽统于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虚落间。又故武都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江统《徙戎论》曰:“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未能定,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着先零罕幵折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着武都阴平之界。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此皆晋初人著述,阴平之戎,犹重在氐不羌也。杨氏为仇池之氐,苻氏为略阳清水之氐,仇池为杨氏所立之国,其中叶常与苻秦相依倚,阴平附庸于仇池,其种族必以氐为主,不待辩矣。

然《范书·西羌传》又云:“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则广汉、武都之间,又实有羌族在。《华阳国志》曰:“人民刚勇,多氐傁,有黑白羌、紫羌”。大抵阴平武都之北为宕昌羌,西南为邓至羌,黑水白水为阴平白水之源,其种族之错居,盖属自然之势。况在东汉初叶,马援逐羌,南至武都,其末世段颖穷追诸羌,部落分散,尤有被迫而窜入武都阴平之势乎?苻坚之骂姚苌曰:“小羌乃敢干逼天子,”曰:“五胡次序,无汝羌名。”似当时各族,羌较氐卑,盖氐族与汉密接,渐染华风,自尊其种族,羌则去汉较远,所受汉化较疏耳。《魏略·西戎传》曰:“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观于此言,可知氐族汉化之深矣。然亦维氐族汉化较深,六朝以后,几同化而归于尽,唐宋以后,凡跳梁西陲者,有羌而无氐焉,此亦民族得失之林也。

上言阴平为氐羌地,而昔之种族,以氐为主。然氐羌之外,仍有汉人与他蛮族焉。《晋帝纪》:“惠帝永兴元年(304年),秦雍乱,晋人流寓梁益。”《华阳国志》曰:“永嘉末,郡民毛深、左腾逐太守王鉴,相率降李雄,晋人尽出蜀、氐羌为杨茂搜所占有。”此晋人即汉族,本以政治经济之力,移居氐地。阴平既乱,汉族不能安居,遂出蜀以避氐羌,亦民族斗争一段历史也。又庾子山《豆卢神道碑》云:“周武成元年(559年),督沙、利、文三州军事利州刺史豆卢永恩,破文州阳阵蛮。”《周书·豆卢宁传》亦及之,此蛮非羌非氐,盖西南夷之又一族也。然则阴平国虽建于氐,而其民族,则有氐、有羌、有汉、有蛮矣。

四、考世系

史传王侯,例详世系,虽讥家乘,亦明兴替,矧兹梟桀,僭窃一方,佹失佹得,以扰以康,不有所述,奚别本支,用谱广香,兼及仇池,述阴平国之世系第四。

阴平国建于杨广香,而绝于杨法深,广香为难当族弟,法深亦自称盛之苗裔,则阴平国之世系,当始于盛,终于法深。惟不列仇池世系,究不能得其全也。兹列盛至法深于前,而仇池世系亦附见焉。

上阴平国之世系,自广香封阴平公,至定降魏,凡五世,四十二年。定降魏后,史不详其所终。梁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甲子,雄勇将军北益州刺史阴平王杨法深,进号平北将军。十二月戊戌,又进号骠骑将军。法深之为北益州刺史阴平王,事在何年,史不可考。意定既降魏,梁人立法深与相并噬,与魏之有阴平王杨大赤用意同也。法深附魏,去定降魏后三十年,后从赵昶和解,阴平改置州郡,而王谦之乱,杨永安又以氐帅附从,盖亦有复其先代旧业之思焉,故附及之。

上仇池世次,略依《宋书》及各史《氐传》,惟《北史》、《魏书》与《宋书》所叙小异。《北史》谓:俊杀国,国子安奔秦,旋叛苻杀俊,称藩于晋。《宋书》则谓:俊杀国,传子世孙纂。虽叙国子安奔秦,而无叛苻杀俊之说。此一异也。《北史》、《魏书》均云:玄子黄眉,《宋书》则云玄字黄眉,此二异也。然《北史》、《魏书》既云:安叛苻杀俊,则世为安子,篡为安孙,苻坚所命讨篡之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