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2914400000022

第22章 汉魏时期武都氐人的三次大迁徙

曾礼

氐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氐族历史悠久,白龙江、西汉水、涪水上游等地,自古就是氐族分布的中心。《汉书·地理志》载,武都郡的武都(治今成县西北)、故道(治今陕西宝鸡南)、河池(治今徽县西北)、平乐道(治今康县平洛)、沮(治今陕西略阳东)、嘉陵道(治今陕西略阳东北)、循成道(治今陕西略阳县西北),皆为氐部所居。《汉书·地理志》又记,阴平郡(广汉郡)(今四川金堂县东),领旬氐道和阴平道,为广汉郡北部都尉治所(均在今文县境内)。《汉书·地理志》又载:广汉郡有刚氐道(今四川平武县东古城)为涪水所出;蜀郡有湔氐道,为江水所出,在涪水之西;两道并为氐族所居。此外,甘省陇西郡也有氐道(今清水县西北)。如漾水所出,东流至武都沮道为西汉水。以上三郡十二道、县,俱在汧陇以南、汉中以西、洮岷以东及冉马尨以东北之白龙江、西汉水、涪水上游诸地。“道”,据《汉书·百官志》载:“凡县主蛮夷曰道”。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的行政管理机构。相当于今之“自治县”。

氐,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不是氐族的自称。氐者,何意也?是与他们所居住的地形有关系。许慎《说文》卷一四下云:“秦谓陵阪曰阺”。又卷一二下云:“巴蜀各山岸胁之自旁箸欲落隋者曰氐”,应劭把阺、氐二义综合释之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坻。其山堆傍箸崩落作声闻数百里,故曰坻隤”。氐人的分布恰在秦陇、巴蜀间。其地山陵险阻,峻阪相接,正合秦人“陵阪曰坻”之义。加之,其地河流众多,溪谷回曲,故每值岸石崩堕。其声随溪远播,闻数百里。此亦正合杨雄所云:“响若坻隤”之说。氐即以坻音所命之族名者也。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马尨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西戎传》云:“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汉武帝之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拓西南境,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在此之前,汧陇以南的氐族是十多个“自有君长”的部落集团。而在开郡立县之时,氐人受到排挤,便向境外的山谷间移动。汉朝政府的拓边肃戎政策,激起了武都氐人的强烈不满。之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氐人叛汉,汉武帝出兵征讨,强迫移其中一部氐人至酒泉郡,即禄福(今酒泉)之氐,这是氐人的第一次迁徙。

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年至291年),介居于陇、蜀之间者,有两大氐王,一是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今甘肃秦安东北);一是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今西和县境内)。两王各拥有氐众万余落。又下辨(今成县西)等地有氐帅雷定等七部,拥氐万余落。河池(今徽县西)有氐王窦茂,拥氐众万余人。皆独立称雄,不附曹操。此外,还有许多无名的王侯小帅分布于各墟落间。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阿贵,千万等随马超反曹操,十八年(公元213年)操命夏侯渊西征,十九年(公元214年)渊灭兴国王阿贵。杨千万率众奔马超,并随超由武都经氐中至蜀,投降刘备。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遣张飞,马超从沮中取下辨,氐帅雷定等七部万余落起兵响应。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至汉中,时夏侯渊已为刘备所杀。操以武都孤远,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迫关中,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徙氐人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不久,刘备占领汉中,近迫下辨。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徙武都氐、汉,傁万余户于京兆(故治在今西安西北)氵千干(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水(治上邽,今天水市)、南安(治桓道,今陇西东南)、广魏(治临渭,今天水县东北)等郡县之内,这是氐人的第二次迁徙。

汉、魏时期,武都郡的氐人,虽经过两次大的迁徙,但境内氐族仍然不少,原有的王侯部落组织依然存在。《魏略·西戎传》云:“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自有王侯在其墟落间。又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众内附,被安置于汉阳郡(即天水郡)居住。蜀汉自占领汉中后,以为武都郡近在咫尺,很易占领。不料曹魏接二连三把武都氐人几乎全部迁走了。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亲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街亭失守后,亮“教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武都郡的许多地方成了无民之土。诸葛亮死后,姜维也想实行移民实蜀的政策。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准备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广都(今成都南),但苻健与其弟发生分裂,苻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只有苻健来到蜀地,降魏的四百户氐民又被安置到魏的内地了。延熙三年(魏正始之年,公元240年),姜维出兵陇西(治襄武,今陇西南)。魏将郭淮还击之,维退。淮“遂讨羌,速当等,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拔徙以实关中”。综如上述,从公元220—240年的二十年间,武都郡一带的氐民就有三次移入魏之内部,这是氐人的第三次迁徙。

经过上述三次大迁徙,魏、晋时的氐人,除了武都、阴平二郡原有的一个分布中心外,在关中和陇右又形成了两个分布中心。关中的氐人,在魏、晋时分布在京兆、扶风、始平(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而以扶风郡为最多。扶风郡的氐人,又多集中于雍,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北)、氵千干(今陕西陇县南)、隃麋(今陕西千阳东)等县。三国时,把后两县的氐人称为“氵千干氐”和隃麋氐“。西晋末年,氐族人民起义的领袖,扶风氐民齐万年,其祖先是武都郡的氐人。在陇右的天水(即汉阳)、南安、广魏(即略阳)三郡的氐人,是又一个新的分布中心。晋时的略阳郡,就是三国时期的广魏郡,建立前秦的苻氐和后凉的吕氏,他们的祖先都是略阳氐人。

经过了汉魏时期的三次大迁徙,氐族已从西汉水、白水江、涪水上游,南移居于成都、西北到酒泉,东到关中广大区域。

氐族,在历史上是个较大的民族,在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作出了贡献。现在氐族的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了,但其在历史上的活动情况,应该重视研究。

(《甘肃文史》1987年总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