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甘肃文史精萃2:学术卷
2914400000020

第20章 固原地区与丝绸之路(2)

南北朝时,西域各国使节、客商、僧侣来中国者络绎不绝,高平镇(正光五年即公元524年改称原州)仍是中西交通线上的重镇。1981年,固原西郊发掘的北魏墓葬,出土了一枚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时代B式银币。1983年,固原南部发掘的北周时的李贤夫妇墓葬,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鎏金银壶一把,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金戒指一枚,产于伊朗的碧玉色玻璃碗一只。石门关附近的须弥山石窟艺术,也是闪烁在南北朝时期中西交通线上的一颗明珠。

三、隋唐至明清

丝绸之路北段长安~凉州道,在隋唐时期仍然经过原州。原州到凉州有两种走法:一是由原州向北沿蔚茹河至石门关(黄铎堡乡),再向西经会州至凉州;二是由原州西三十里的木峡关(海子峡附近)经静宁至兰州,然后到凉州。

隋文帝杨坚,大杀北周宗室诸王,夺得政权。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族首领沙钵略之妻千金公主,是北周赵王木召的女儿,她极力要求沙钵略替娘家报仇。于是沙钵略领四十万大军南下,在平高县(固原)分两路,一路由石门关入,向西进军;一路由木峡关入,向东南进军。武威、天水、安定(泾川北)、金城(兰州)、弘化(庆阳)、上郡(鄜县)、延安等地,“六畜咸尽”。最后战败而归。可见二关道路规模之大。

驿道通至固原的记载是隋朝。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恐益州总管蜀王杨秀生变,命原州总管独孤楷为益州总管,从原州驰传赴益州代之。驰传即驿传。到了唐代,驿传制度更趋完善。唐代由长安横贯西北规模宏大的驿道,即“丝绸之路”直通西域各国。《中国邮驿发达史》一书将这条驿道列为全国之首。唐代每三十里设一驿,驿长一人,按忙闲程度分六等配备驿马数额,一等驿站配七十五匹;六等驿站仅配八匹。该书记述这条驿道的具体走向是:“上郡(长安)西北行,三百里至邠州,一百八十里至泾州,三百三十里至原州(固原),三百九十里至会州,三百八十里至兰州,四百里至鄯州。自鄯州东北行五百里至凉州,又西北行五百里至甘州……”

由原州去凉州,何必经兰州、鄯州绕一个大圈子?《宁夏交通史》认为,长安至凉州有南北两道。南道才经过兰州,《元和郡县图志》称为“秦州路”长二千里、北路则不经兰州,长约一千六百里。南北两道在凉州以东并不交汇,显然是《中国邮驿发达史》将南北两道混淆在一起了。

另据章群《唐代交通》一文附图四“唐代长安西通凉州两道驿程图”所标,经过固原地区这条驿道的走向为:长安向西,经邠州、泾州、平凉、原州平高县、石门关(原州七关之一)、海原、西安州、河池(干盐池)、打拉池、会州、会宁关、乌兰关、景泰县、凉州。

按上述驿程计,长安凉州北道在固原地区(含海原)境内三百八十五里,沿线道路平坦,多数地段沿泾水、蔚茹水而行。又循六盘山北端的苋麻河谷行进,大车可通行无阻。到唐末五代时,这条驿道被吐蕃控制;但北宋初年,全线复通。后来,西安州一度被西夏攻占,但宋军收复后,又恢复了沿途的驿站。直到清代,沿途仍有驿站。这条驿道通过固原,可以从唐代诗人的许多诗句中得到佐证。由于长安西域道经过西汉时设于固原的名关——萧关,所以人们把行经固原的大道称作“萧关道”。王维诗有“萧关逢侯骑,都户在燕然”,岑参诗有“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卢纶诗有“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王昌龄诗有“蝉鸣桑树间,八月萧关道”之句。其他如储光羲的《使过弹筝峡》,陶翰的《出萧关怀古》等,都叙述了这条大道上的见闻和景色。

北宋时,固原地区置三军—州(军与州同级),即镇戎军,在固原城;怀德军,在平夏城(今黄铎堡乡);德顺军,在陇干城。(今隆德县);西安州,在今海原西安乡。宋旧有驿道经原州(宋代的原州在今镇原县)直达镇戎军。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宋置西安州(今固原西安乡),即从镇戎军至西安州设驿道一条,沿途设三站,约二百里。第一站是石门垧,设于平夏城;第二站是秋苇驿,设于临羌寨(海原贾垧乡);第三站是南牟驿,设于西安州。镇戎军向南,第一站为瓦亭驿。长安凉州道的走向未变。

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朝在这条路上设都仓四座,为大型军用粮仓,储粮五百万石。其中在镇戎军的叫裕国仓,在平夏城的叫裕财仓,在通峡寨(黑城乡)的叫裕民仓,在西安州的叫裕边仓。

另由镇戎军向西六十里至怀远城(今西吉偏城),三十里得胜寨(将台乡),折向北经宁安寨、通安寨、会州城、新泉至会州,为三百八十六里,与唐代原州至会州三百九十里之数相近。由上路的得胜寨折向南三十里为隆德寨(西吉兴隆镇),再五十里为静边寨(静宁),再向西可达兰州。今固原向西经木峡关(唐原州七关之一)附近的叠叠沟再经西吉县至兰州,为宜(川)兰(州)公路的一段。

金正隆年间(公元1157—1161年),为了在汴梁(开封)营造新宫,便派宋降将张中彦(原德顺军知事)采运六盘山木材。但因山高谷深,不通道路。张中彦使“构崖架壑,越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将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汴梁。从此,六盘古道开始通行大车,使丝绸古道有了新的发展。

元灭西夏后,六盘山地区交通面貌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宋以前,这条丝绸古道乘车过六盘山一段绕木峡关而走,六盘山只有骑道一条。到了元朝,六盘山已成为东西交通中心,大量军运车辆通行山上。据《元史·本记》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三个皇帝,都曾在六盘山或避暑或驻跸,“诸郡县守令来观”,“留辎重于六盘山”。元世祖还为他的儿子忙哥刺在六盘山麓的开城(今固原开城乡)修造了安西王行宫,“冬居京兆,夏涉六盘”。

到了明代,又有“迭烈孙黄河路”。迭烈孙堡在甘肃靖远北,明代每年要从陕西调运大批粮食到河西一带,起初,这些粮食的运输路线一般走平凉、隆德、兰州。要翻越六盘山的蝎蜥岭,十分艰险。宣德七年(公元I432年),明宪宗采纳了陕西参政杨善的建议,改走“迭烈孙黄河路”。即从开城向北,经固原、海原、干盐池至迭烈孙堡过黄河,然后至武威、山丹、张掖等地。这条路平坦易行,而且近五百里。实际上,这条路早在东汉时即为窦融使用过,唐代为通途,只不过在宋夏时因战乱而一度废弃罢了。这条路到清代,是固原州到海原的驿道,其第一驿在三营,第二驿在郑旗堡,第三驿在海拉都(海原)。

明清两代,行经固原的“丝绸之路”,分北路和南路。北路走法与汉、唐时基本相同。南路翻越六盘山,已成为规模宏大、差役浩繁的驿道。这条驿道固原地区的走向里程是:由平凉安国镇西行,三十里进入固原蒿店,三十里瓦亭,十一里和尚铺,三十里越六盘山至隆德,再经静宁而达兰州。

清同治初年,西北各地回民无法忍受清政府的残酷压迫,纷纷起义反抗。左宗棠率大军十二万前来镇压。这次行军整修了固原境内西通兰州、北通吴忠的大车道,特别是三关口以西至六盘山一带的艰险工程。经过整修的军运大道,宽约三丈至十丈,可供两辆大车并行。同时在路旁植树,以后人们称为“左公柳”。光绪元年、三年,总督魏光焘两次重修三关口一带车路。基本形成了西(安)兰(州)公路的雏形。

注释:

①交通部《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84年第六期。

②《史记·帝王本纪》:“文王问太公(姜子牙),吾欲用兵。孰可?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可先伐之。’……而伐密须。”

③固原县文物站《宁夏固原西周墓清理简报》。

④《史记·匈奴列传》第2885页。

⑤《宁夏交通史》第5页。

⑥《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41页。

⑦班固《汉书·匈奴传》。

⑧《史记·平准书》第1438页。

⑨《资治通鉴》卷二十一,第690页。

⑩《资治通鉴》卷四十八,第1803~1804页。

(《甘肃文史》1991年总第7期)